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补结构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问题尚无定 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为参照,考察述补(包括传统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带宾结构的述语动词, 补语和宾语在《金瓶梅》中的四种成分序列,及述补带宾结构的否定形式 。研究表明,《金瓶梅》时代,汉语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可 以认为是早期现代汉语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当代汉语动词性述语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中,产生了许多以前没有或很少有的语法现象,其中有不少与述宾短语有关,而述宾短语的新变化,往往又是与带宾语的动词性述语直接相关的。本文即以此为题,择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动词的“系”及其变化动词的“系”是李临定先生在《现代汉语动词》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所谓“系”,就是动词联系宾语的数量情况。李先生根据语义关系把宾语分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的学习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套用和回避是维吾尔族学生在汉语动结式述补结构学习中经常采用的学习策略。文章针对这两种学习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空缺动词述语或补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不清楚汉语动结式中动词述语的省略条件,忽略了“致使”义在汉维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差异;不了解动词述语的语义限制,词语的理解和搭配难以把握是学生采用两种学习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的肯定式通常与普通话的不同,表现为不用"得"而用"了",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也与普通话具有很大差异,不像普通话的能性述补结构的宾语置于整个结构之后,而是插入结构中。通过与普通话中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情况比较,发现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语序类型至少有三种。通过历时的追溯,揭示了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带宾语的乙种类型中的补语"了"经历了一个由动词语法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补语标志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边缘特征等于可合并性这一假设,尝试在边缘特征驱动的语段推导框架下,证明功能语类“得”在现代汉语“得”字句语段推导中的必要性,以及“动-得”线性紧邻的必然性。“得”字句动词复制的原因,在于当“得”前动词带宾语,宾语必须递出,这就在C(Complementizer)的移动路径上形成两个语障,即限定词短语和该限定词短语所在轻动词短语;作为一种句法后修复手段,话题化使整个宾语所在轻动词短语在CP(Complementizer Phrase)之上再合并,经过链删除,消除较低的语障,但动词却不能删除(这造成动词复制),原因是在尽可能删除较低副本的条件下,保留递出单位的核心是不违反强制曲拱原则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VA了”述补结构对进入其中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形容词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从探讨“VA了”述补结构本身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入手。对“VA了”述补结构及其成分的研究表明,短语结构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存在语义要求,事实上,成分的语义特征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了特定短语的句法结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0.
含“VA”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邢红兵述补结构可以分为不带“得”的和带“得”的两种。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把这两类述补结构分别叫做“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本文所说的“VA”结构是指由动词和形容词所构成的粘合式述补结构。含“VA”结构...  相似文献   

11.
汉语动结式的出现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年来学界对动结式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界定及分类、判定标准、形成机制上。动结式应当被界定为复合动词;判定动结式的形式标志应当是明确的、细化的;动结式研究中的一些焦点问题目前尚不具备作定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结式逐渐被语法化成表示致使—结果的特定语法形式,被语法化了的不是具体的词汇单位,而是一种语法结构或构式,即任何两个没有语义关联的动词只要并列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就会形成致使—结果的语义关系。动结式里的两个动词各自表示一个事件,每个事件都能表述为一个独立的句子,通过移位和融合等句法操作合并在一起,临时构成独立的动词单位,从而在句法上把分别表示不同事件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实现表达的简约性。因为题元指派首先在底层结构完成,而动结式是表层句法操作的结果,所以动结式的语义关系仍需回到合并前的两个句子里确认。这种追根溯源的底层结构解释,清晰地揭示了动结式表层所呈现的复杂的句法和语义关系,是一种对于动结式的句法派生和形成机制提出的全新看法。  相似文献   

15.
能性述补结构是我们从语义上界定的表示“能够”“可以”意义的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V得V得O V得C V得OC V得CO V不得VO不得V不得O V不C VO不C V不CO(V是述语C是结动词O是宾语)。在本文我们只选择其中既带宾语又带补语的比较复杂的四种形式V得OC V得CO VO不C V不CO进行考察。我们选择《三言》这一近代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几种形式在此期的大体面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对各形式的数量、述语的音节情况、述语的性质、结动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宾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两种似是而非的“动+的”的“的”字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的+名”。省去名词,构成“的”字短语,有一定的规则:“名词能作前面动词的主语或宾语的,可省,否则不能。”(《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比较:①、游泳的人很多。——游泳的很多。(名词“人”可以作动词“游泳”的主语:人游泳。)②、吃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吃的都准备好了。(名词“东西”可以作动词“吃”的宾  相似文献   

18.
形宾结构,即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在汉语语法学界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大多数人都认为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出现宾语,形容词便变成了动词,是兼属于动词的兼类词。换句话说,“宾语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这无疑与影响汉语语法体系建立发展的印欧语语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 古汉语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 什么是及物动词?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一般语法书所下的定义是:“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王力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说: 动词后面必须带着目的位者,我们把它叫做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可以不带目的位者,我们把它叫做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目的位者,这动词即变为及物的。在这情形之下,动词的意义发生两种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