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益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在“社会状态”中。“顾及全篇”,立足“全人”,这是指导我们研究陶渊明的总原则。拙作拟在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论述陶渊明的“全人”问题。六十多年来,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是由较片面走向较全面的,而今则应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我们还是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吧。第一,“深身*珐”说。创此说的,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在文章中失极力推崇“静穆”的纯艺术观,说希腊…  相似文献   

3.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4.
从“不求甚解”谈到语言的理解问题●李恩江“不求甚解”语出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称:“(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梁·萧统在《陶渊明传》中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可能是名人名文...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论左健(一)陶渊明雅好读书,把读书作为安顿精神、提升人格的本质需要。他不仅博览群书,融汇贯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读书命题。其《五柳先生传》曰: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先说说他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义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他认为,看看现今“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况”(《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先生主张“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的精神,给儿童合情合理的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完全的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他认为,儿童不仅应有健康的身体,‘市耐劳作的体力,,而且过应有健康的精神。“毫没有被压迫得赢头瘟脑”,“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仿佛一个…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生死观剖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最重大的问题。陆机说:“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人生如同旅行,死亡是这旅行的终结。死亡的阴影是始终笼罩在人生的旅行中的。由此可见,死不在生之外,而是贯穿了生的过程。剖探一个人的人生观,莫过干剖探其生死观了。陶渊明做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人,剖探其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早在70年前,鲁迅先生就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①。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邹文生陶渊明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在当彭泽令时,浔阳郡督邮来彭泽县督察,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于是,当天就解去印绶,辞官回家了。对“五斗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写作时间】《闲情赋》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陶渊明22岁。据丁洁然先生“《闲情赋》当作于《五柳先生传》以前,即21岁到28岁之间”之论(见《闲情赋》新探,载《江海学刊)1987年6期)。  相似文献   

12.
【写作时间】 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陶渊明20岁。据李文初先生《陶渊明论略·陶渊明的思想分期与陶集诗文系年》所称:“当属出仕以前居田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开始摆脱史传文学和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规范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二十世纪,从而显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拟从鲁迅的历史观入手,探讨《故事新编》的“现代性”。一、怀疑主义的历史观在历史观上,鲁迅持深刻的怀疑主义。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瞒和骗”的历史。他认为,中国的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华盖集·忽然想到》)。他曾这样说:“中国学问,待重新整理者太多,即如历史,就该…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16.
周溯源 《船山学刊》2001,(3):127-128
1933年6月18日,鲁迅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他特别提到“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致曹聚仁》)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期望的工作陆续有人做了,譬如这文祸史,就出了本学术价值很高、雅俗共赏的著作——《三千年文祸》(44万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初版)。作者谢苍霖、万芳珍伉俪,是江西高校文史学者。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颇受欢迎,屡次再版重印,最近又有修订本问世。该书所写“文祸”,泛指各类语言文字之祸,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六十一年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了今年,也足足有六十年了。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我们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东方古国,终于爆发了一次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在这“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第一次要求得到做人的权利,从而喊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这是一件历史的划时代的大事!这六十年的历史,是伟大时代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是从封建社会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阶段的历史。但是,这伟大历史的开端,是和鲁迅先生这篇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的发表,紧紧地连结起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纪念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也会自然地想  相似文献   

18.
解诗二题———兼与艾治平先生商榷李德辉“燕山”不是“燕然”艾治平先生《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释李贺《马诗》之五,以为“燕山月似钩”之燕山是指“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这一(代)带是历来的古战场……李贺生活...  相似文献   

19.
鲁迅《药》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薛伟鲁迅的小说创作善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①他于1919年4月创作的短篇小说《药》,就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以下简称《做》)有着...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以华盖集续编·空谈》)李何林先生就是埋在我们活着人们心中的一个,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受人尊敬、崇仰、纪念。适值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我去鲁迅研究室报到,第一次拜会了李先生。他和蔼地跟我说:“编写《鲁迅年谱》的任务很重,正缺少人手,你来得正好,非常欢迎。”这次会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头脑清醒、思维严密、说话明确、干脆利落、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一方面使人觉得平易近人,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