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本文所考武则天的两件史实,前辈学者(特别是罗元贞先生)早有精论。兹再予以补证,以期引起世人注意。一、关于武则天扼婴之事在武则天一生中最令人愤恨、并为后世所齐声唾骂者,莫过于《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的如她扼杀亲生女儿、以诬陷王皇后一事。关于这件事,罗元贞先生早在1951年就指出纯属捏造。但论证较略,未引起世人注意。笔者完全同意罗先生的观点,并补证如下: 《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载有武则天扼婴一事,并断言该事为高宗“始有废后意”之根由。《资治通鉴》在永徽五年“是岁”二字之后  相似文献   

2.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见一九七七年《文物》第一期。所谓《春秋事语》,是整理小组根据其内容记载春秋时代的事实而命名的。又因为其事实多见于现在流行的《左传》一书,整理小组的《释文》(见同上),只谓《春秋事语》的某件事见于《左传》的某年。这是认为《左传》在前,《事语》在后的。因他没有谈到这两部书的成书时代及孰先孰后的鉴定。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写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和《左传》的事、语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友向我约稿 ,数次提笔都无从下手。新近与几位朋友相聚 ,坦述此事后 ,一位朋友点悟说 :时下有句“为自己喝彩”的话 ,能为自己而喝彩的 ,都是些让自己激动不已的事 ,何不写点使自己激动过的东西 ?是的 ,作为清贫但还算是资深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 ,在改革的年代 ,为别人激动的事太多了 ,但总还是有点让自己激动的事 :———大学二年级开始撰写 ,四年级才发表的《简述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一哲学处女作 ,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哲学原理》第 15期全文复印、《新华文摘》第 9期录目 ,后来 ,《中国哲学年鉴》亦录目 ,这件事曾…  相似文献   

4.
“三分天下有其二”一语最早见于《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吕氏春秋·古乐》高诱注云:“《论语》曰:文王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左传》襄公四年云:“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诗经·四牡》《毛诗》曰:“文王率诸侯,抚叛国,而朝聘乎纣。”从这些记述可知,《论语》的这句话是说在殷周之际,文王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三分天  相似文献   

5.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唐肃宗即位  相似文献   

6.
《竹林名士与陈寅恪》是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振翔教授写的一本学术论文汇编。虽说是汇编,前后却也自有联系,代表着教授的学术观点,看了他的论著,结合我个人这多年来所历之世事、所思之疑虑,成此文,献给读者。《竹林名士与陈寅恪》有自序和《竹林名士交游考》《读(藏书纪事诗)》《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等四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7.
说士     
说士姚炳祺士字,《说文》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按,汉时于文字训诂之学盛行声训,《说文》虽重在据形析义,然而,凡字义为人们所共知而又可以音示义者,许氏无不兼用声训,士字之训为事即其例。《说文》中之声训特点...  相似文献   

8.
韩橁,字正声,辽名医韩知古曾孙,晋王韩德让侄孙,为契丹显宦之裔。关于韩橁事迹,《辽史》无传,赖《全辽文》卷六《韩橁墓志铭》得以详述,其中有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尤引人兴趣。五代以来,瓜、沙政权势衰,为保其一隅之安,曹氏政权向宋、辽二方同时展开外交。辽与敦煌之交往,始于辽太宗天显十二年(公元1937年)终于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一共九次。然而,关于韩橁出使敦煌一事却为《辽史》所缺。碑文云:  相似文献   

9.
鞠躬尽瘁 党之楷模——读《周恩来的人格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躬尽瘁党之楷模———读《周恩来的人格风范》葛洪泽在周恩来诞辰百年之际,“中国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及时推出吕志、范英所著的《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一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而周恩来就...  相似文献   

10.
《王君妻韩氏墓志》(第四册,第14页)此墓志首题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故应题《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妻韩氏墓志》为是。安乐王是北魏宗室,《汇编》将诸王之王,理解为姓王之王,故误题为王君。又,此志与《汇编》第三册128页所收北魏永平二年  相似文献   

11.
《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所建构的思想体系,以《东坡易传》为基干,会通诸家,以儒为本,重视生命的价值,提倡人性的自由,追求旷达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同时,融通三教,崇情抑性,重利致用,推自然之理,明人事之功,这是苏轼哲学思想的基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議湖北省委员会編的《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輯,已經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輯包括文章十篇。李西屏的《武昌首义紀事》,开始于1904年科学补习所的成立,結束于1912年4月孙中山临时大总統的解职,武昌首义以前,按年月記述,首义以后,按日記述。熊秉坤的  相似文献   

13.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中国近代报刊之最》云:“我国最早的白话报,是一九一八年由进步知识分子在无锡创办的《无锡白话报》”。其实,在这之前,早就发行过几种白话报了。据蔡元培回忆,“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那时候最著名的白话报,在杭州是林獬、陈敬弟等所编,在芜湖是独秀与刘光汉等所编,在北京是杭辛斋、彭翼仲等所编,即余与五季同、汪允宗等所编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每日有白话文与文言论说各一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异论·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15.
《中庸》一书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虽说书中也记载有秦汉以来的社会历史状况,如书中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云云,显然是有秦之后的事。但从整个著作来看,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因此,《中庸》所反映的思想,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本文就从《中庸》论强章出发,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北方及东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清道光二十六年间,署任陕甘总督林则徐幕下的陈德培,以约半年时间,手抄林氏在粤使人翻译西书和新闻报纸等所留存译稿,亦即所谓洋务资料的一小部分,辑成一册,题名《洋事杂录》,今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抄本《洋事杂录》,书封面业已有些破损,经补裱完整。书名题签为陈德培手迹,签下并钤有陈氏印鉴一枚,篆以“子茂”二字。全书考为陈手笔行书,字体秀丽遒劲。其后附有“道光二十六年丙午,自春二月至夏六月,在少穆先生幕下,得录此千百之一。子茂陈德培自记”的短跋。《洋事杂录》一书的内容,是《海国图志》没有收录,也是中国史学会所编“中国近代资料丛书”《鸦片战争》六卷本未辑录的。因此,该抄本在埋没近一百四十年后被发现,使鸦片战争史料又增加了一件珍贵实物.必将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义解经”是《公羊传》解释《春秋》的主要方式,并因此成就了公羊学的重要标志,以之区别于《左氏春秋》的“以事解经”。“以义解经”与“以事解经”虽仅为春秋学的两种不同释经方式,但正是由于观照方式的不同,经典所呈现的意义也就大相径庭。但可能因为很多学者把“以义解经”仅当作走进《春秋》或《公羊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一、莱布尼茨与中国莱布尼茨是德国哲学和文化史中的一位源头性的人物,是人类近现代思想史中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极为罕见的全才。但有谁知道他终身关注着中国?2000年北京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莱布尼茨与中国》的纪念文集,《中国近事》发表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2005年我国又出版他写的《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Novissi-ma Sinica Historiamnostril temporis illustratura)(孙小礼教授将这本书译为《中国新事萃编》)[2],这是拉丁语版以外的惟一译本,被列入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莱布尼茨在世的时候正值清顺…  相似文献   

19.
《蛊》卦将"蛊乱"分为两种,一为父辈所留,一为母辈所留。父辈所留之"蛊乱"多为社会政治方面之问题,母辈所留之"蛊乱"多为家族内部之问题。站在君王方面考虑,治理"蛊乱"须抓"大"(父蛊)放"小"(母蛊),注重民心向背。上九爻辞"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帛书》句末多一"凶"字,故上九爻应解读为:不侍奉王侯,自以为行事高尚,很危险。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年争论的问题太平天国曾否开过“女科”事,是太平天国史上一个多年争论的问题。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郦纯《太平天国制度初探》(增订本)两书,对该问题都着重研究。最近徐川一、周也夫撰文《太平天国‘曾开过女科’吗? 》,又提出与新版《辞海》编者商榷。我回顾对这问题四十年探索的经过。最初误信汪堃《盾鼻随闻录》和沈懋良《江南春梦庵笔记》两书,把他们捏加的部份,写在《太平天国史稿》上。到一九五一年,我考出这两部书的问题,在《太平天国史料里的第一部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一文里提出看法: “《盾鼻随闻录》所记太平天国开女科举及女状元榜眼探花姓名一事,是十分可疑的,大概就是汪堃捏造的”,《江南春梦庵笔记》更是“进一步虚上加虚,假中更假”。商衍鎏先生自述他的论证是从我这一个看法“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得来的。我读郦纯先生的论证,知他也是从我这个看法来的。但是,我本人在两年后,因看到新史料对这个看法已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