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2.
1840年以来的中国文艺的演化过程极为复杂多彩。文艺转型,即中国文艺如何从古典型转为现代型,是研究现代文艺史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这一方式看,中国文化的三种转型模式最具有理论意义。这就是建筑的意义转换,文学的形式转换和绘画的功能转换。关于建筑转义,我已经在《中国建筑文化三题议》一文①中有详论,这里就专门讨论文学和绘画的转型问题。中国文学的转型模式:“形式”转换中国文学的转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文学结构的等级变动,从古代以诗文为最高的诗、文、戏剧、小说等级制转为现代的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艺术生产就是作家、艺术家把自己的种种心理、意念(理想、愿望、知觉、情趣、美感、想象等),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各种手段,变成可供人感知的物化、象征化或符号化的具象。作者的心理、意念不能脱离民族、社会、时代文化的制约,他的产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文艺是典型的文化事象,古往今来一切文艺作品都深蕴着文化内容。而阐发人们对文艺认识的理论著作则能体现出一定理论形态的,较为系统的文化观念。《文心雕龙》在今天看来并非纯文学理论著作,它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要宽泛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同志在讲到美学研究的构成时,提到了三个方面,即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他认为,如果将这三者研究好了,美学的研究也就功到自然成了。可见,当代真正研究文艺理论或美学理论的同志,都注意到了文艺与社会学的关系。你要懂得自然美,就必须研究社会美,你要懂得人,就必须懂得社会,文化或艺术实质上就是社会的形象化反映。古往今来,无数作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恩格斯曾说:“法国的小说是天主教婚姻的镜子;德国的小说是新教婚姻的镜子”,“小说就是这两种婚姻方式的最好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页)“镜子”的作用,就是一看即明。它提供的内容是形象的、生动的、活灵活现的。这不是证明文艺也通过自己的形式在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吗?尽管有时文艺不是对社会现象作出直接论断,  相似文献   

5.
明治18年(1885)是日本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第一,日本近代文学黎明期首部文学理论著作、坪内逍遥的文学论《小说神髓》(1885~1886),以及坪内逍遥将自己的文学理论付诸实践而创作的小说《当世书生气质》(1885~1886)问世,第二,同年2月,文学爱好者出于兴趣,自发组合,  相似文献   

6.
新戏作派,又称戏作派或无赖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出现的较早的一个文学流派。从形成时间来看,仅次于新日本文学会的成立,而在战后派出现之前。新戏作派这一称号,最早出现在林房雄所写的一篇《文艺时评》中,后被战后文学史所采取,一直沿用至今。一战后新戏作派的代表作家是太宰治(1909—1948)和坂口安吾(1906—1955),此外尚有石川淳(1999— )、织田作之助(1913—1947)、石上玄一郎(1910— )、伊藤整(1905—1969)等。这些人都是在战前1935年前后登上文坛,但在战前文坛上均未占  相似文献   

7.
我对沟口雄三先生的访问是在2 0 0 3年年初,樱花绽开的时节进行的。沟口雄三先生1 932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1 95 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他从2 0世纪5 0年代起一直从事中国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是一位不仅在日本学术界享有盛名,也对许多国家的中国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学者。他发表过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有5 0余部(篇)被译为英文、法文、韩文和中文。被译为中文的著作有《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5 )、《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6)、《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  相似文献   

8.
刘立善 《日本研究》2004,11(4):51-56
白桦派骁将志贺直哉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有“小说之神”之誉。郁达夫称赞志贺的文学“文字精练绝伦 ,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 ,大可比得中国的鲁迅。”1 他的一些代表作 ,对郭沫若、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志贺文学的顶峰 ,是他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鉴于志贺的文学特质 ,《暗夜行路》可谓是一部志贺本人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史。  笔者认为 ,从本质上解剖《暗夜行路》,既是探究志贺文学的奥秘及其心灵生活历史 ,也是索解白桦派文学乃至日本近代文学的人文意蕴和人性感受的关键。一、《暗夜行路》的创作过程  在日本近代文坛…  相似文献   

9.
鲁迅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除开科幻小说等体裁外,要算一九○九年在日本出版的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域外小说集》两册。其中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为鲁迅所译。安氏的中篇《赤 记》(通译为《红笑》)当时也在第一册后登出译书预告,但因故没有译完(后来鲁迅亲自校订了梅川的译本《红笑》)。他刚踏上文学翻译之路,首批介绍的文艺作品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安氏和迦氏的小说,由此可见他喜爱的所在和程度。这四篇小说是他充分阅读两位作家许多小说后筛选的结果。四篇小说重点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早期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史册,领域,里村欣三都是一位尚待廓清的人物,战场旅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旅顺》探微,还是在中国东北与日本近现代文学课题研究一个特殊的存在。本文拟就其以日俄战争古剖析他早期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一里村欣三,明治35年(1902)3月13日出生于冈山县和气郡,原名前川二享。笔者拟将其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至大正13年,于《文艺战线》上发表作品为止的  相似文献   

11.
崔新京 《日本学刊》2001,(6):112-121
日本现代文学史的案头上 ,陈放着一个似已尘封的文学文本。它便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野间宏 ( 1 91 5— 1 991 )的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 。野间宏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 ,一生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还曾于 1 962年 5月和 1 982年 1 2月 ,两次率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 ,不仅与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中国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 ,也为中日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 2 1世纪的今天 ,重新解读《脸上的红月亮》,感受并体味这篇小说的深长意蕴和艺术魅力 ,或许会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健人的文学研究是先从小说结构着手的。《小说结构美学》的出版,既奠定了他文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又为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构筑了较高的起点。他至今已发表文学论文近百篇,这些论文几乎布及全国各文学报刊,而《文学的当代困惑》、《论文学的特殊本质》、《叙述者的叙事功能》等是他新近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文学理论的人,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学者型的,一是才子型的。前者以博古通今见长,后者以灵气照人取胜。金健人似乎是属于学者型的文学理论家。他的论文严谨细密,扎实丰厚,从一点  相似文献   

13.
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于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在苏联《真理报》上连载后,于1957年译成中文,先后在1957年3月号《解放军文艺》、4月号《译文》和5、6月号《文艺学习》三种杂志上刊载,并出了单行本。苏联于1957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59年2月拍成影片,我国于1959年10月末译制了这部影片,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放映。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评价截然相反。1957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读肖洛霍夫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3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俄罗斯性格的赞美——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4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英雄的意志和感情》,5月号《文艺学习》杂志发表《论〈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特色》。在这些文章中,肖洛霍夫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们可以来陶醉,可以来把玩,可以来投机。人们可以为文学来喝彩,也可以为文学骄傲和自豪……甚至可以拿文学来糊口。每个人对文学都有自己的选择。谢尔盖.丘普里宁选择文学是用来进行投机事业。丘普里宁新近出版的两卷本《当今的俄罗斯文学.重要指南》(第一卷)和《按概念来生活》(第二卷)在他的同类著作中已不是第一本,这些著作“所遵循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任何标准”。在2003年,丘普里宁发表了《百科词典》———《新俄罗斯:文学世界》。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把这本百科词典称为“多布琴斯基和博布琴斯基理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新一代代表。虽然他的批评观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系统批评理论,但已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年来,他还注意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等许多著作中,力图对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英美批评界别树一帜,反响甚大。本文就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文学的倾向性以及反映论等问题,对伊氏的观点略作评述。一、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显著特点在于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种种文学现象。这是他的文学观的基石。基于此,伊格尔顿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贡献和剖析传统文化心理的创作追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复仇》《庙与僧》和《异秉》的重写象征着他小说创作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应和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次大变化.从“重写”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纠正了当前研究中对汪曾祺的一些误解,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汪曾祺被遮蔽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杉谷教授1987年7月3日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的讲演,后经作者润色,惠寄本刊。杉谷寿郎,1936年生人,日本和歌文学会、中古文学会常务委员,《日本研究》特约作者。主要著作有《后撰和歌集诸本研究》、《古今和歌集入门》等。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研究现状与本文目的本文拟考察自1739—1740年《人性论》出版至1752年《政治论文集》印行这段时期休谟对市民社会的系统认识,弄清他的思想的基本特征。本世纪以来,人们对休谟的主要著作《人性论》重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休谟的社会理论、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是他的原定计划“人的科学”(science of man)的实现,认识到在这些理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弄清了这些理论在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过去,人们总是把休谟在《政治论文集》中表述的经济理论与他的体系分  相似文献   

19.
星新一(1926~)作为风格独特的微型小说作家,在日本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短小精悍,多为“千字文”,风格明快新奇而又犀利深刻。至1983年10月止,他所发表的微型小说篇数,已经突破千篇大关,可谓“世界之最”。当然,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的作家,并非毛凤鳞角。古代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近代俄国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近代美国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相似文献   

20.
论森鸥外小说《雁》的人物悲剧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称雄日本文坛的森鸥外,身为近代文学的启蒙者,是与夏目漱石难分轩轾的文豪。他为日本文学做出的诸多杰出贡献,已深得世人肯定。鸥外留学德国归来,以优美的汉文笔调创作的“留学三部曲”——《舞姬》、《泡沫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