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亚南 《兰州学刊》2010,(5):202-204
干宝以史学家的身份写《搜神记》,使得小说与历史互相掺杂,增强了《搜神记》的真实性,同时《搜神记》一书也真实地保存了当时民间的一些古代礼仪习俗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搜神记》中人称代词和称谓词入手来考察书中文字的时代特征。第一大部分以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分别讨论了书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书其使用情况是符合魏晋时期的语言特征的。第二大部分搜集了书中出现的十分具有魏晋时期语言特色的一些称谓词的使用实例,从意义语义上分析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和当时常用的语义一致或相近,结果也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就人称代词和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而言,《搜神记》的语言很大程度上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事实。进而推论,《搜神记》中大部分的内容的写作年代都是魏晋时期,即原书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是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一部笔记小说,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派小说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曾经大放异彩。可惜这部小说在唐代以后就散佚了。到了明代,胡震亨把《搜神记》佚文辑录成二十卷,使得这部小说以较为完整的面目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汪绍楹先生的校注本《搜神记》,对原书的真伪、故事的源流、文字的脱误等做了大量的考订工作。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涤明先生的《搜神记全译》,该书在汪校本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浅出的通俗读本。笔者近来在使用《搜神记全译》时,发现…  相似文献   

4.
《搜神后记》的作者是陶潜吗?白广明《搜神后记》是一部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它的作者,旧题为晋·陶潜。陶潜,即陶渊明。将《后记》作者署为陶潜,见于《隋志》,其后两《唐志》、《宋志》等均未著录。早于《隋志》的梁·慧皎《高僧传叙录》有陶渊明作《搜神...  相似文献   

5.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搜神记》不只对我国魏晋六朝之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它可能远在公元891年之前已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可在日本的“物语”、“说话”中得到印证。在日本历史上,有五次我国移民大规模迁居日本成为“归化人”的记载,不同国度、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及宗教传播是民族间文学交流的载体。自《搜神记》传入日本以来,一直成为日本佛教故事、怪异小说的滥觞,日本近代新译本的问世,更扩大了《搜神记》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引言《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小说①形成、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本文从研究《搜神记》的故事题材及叙述手法入手,探求它与巫文化及史传文学的关系,由此探讨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10.
<正>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很大一部分所写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是动物、植物、鬼物、神物,偶尔也会是矿物.通常是由物化成的人,偶尔也会是由人化成的物.这个突出的特点,也是一种特异的构思或手法,其作用、效果相当复杂,是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尤以动物形象为错综纷纭.文言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最早出现的纯属异闻,简短而荒诞,为志怪书本色.干宝的《搜神记》、传为陶潜作的《搜神后记》中都不乏其例.如《搜神记》中的《狗作人言》:"永嘉五年,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此类之作,既不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又无深刻的寓意,是文言小说动物形象中浅薄无聊的一类;严格地说,还不足称小说,也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具有生活细节而记叙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志怪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千枝竞秀、万蕊吐香的局面.《搜神记》“堪称魏晋志怪之冠”,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具有超时空审美价值.《搜神记》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为“发明神道之不诬”,“从古书和人民口头传说中搜集了大量的神仙鬼怪人物变异的故事”,以“修史”般的态度撰写而成的.原书三十卷,经历史长河的冲荡,至宋大部散佚.后来,明人胡应麟从  相似文献   

12.
《搜神记》是东晋干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广泛搜集语例,对该书中的九个称谓词语加以考释,同时修正了大型辞书和古籍校注中与此相关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一、诗韵体——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构成自唐始,小说发展大体出现两种路数:一路是继承《搜神记》等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专以猎异搜奇、谈狐说鬼为职志的笔记体小说.这类小说保留了六朝志怪的基本特征:文言体语言,民间怪异传闻名人轶事内  相似文献   

14.
<正>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大盛,其中写情爱的作品数量颇多,仅干宝《搜神记》就有三十余篇,其它如《汉武故事》、《列异传》、《搜神后记》、《幽明录》、《异苑》、《甄异记》、《续齐谐记》等皆有脍炙人口的情爱故事为后世所艳称.它们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志怪写情爱的结构模式,中经唐代传奇炳耀异彩,到《聊斋志异》则充分地展现出其艺术的魅力.本文拟从历史的观照中,探讨这类文言小说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成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历劫不磨的烙印我国与亚洲各国文学上的关系,至为密切。日本、朝鲜、越南都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其中越南,尤为突出。有许多中国的故事或传说,经过翻译或改作,重现于越南,被看作是越南自己的名著。为了探究两国文学的影响传承关系,本文拟就越南一些名著成书渊源,作初步的探索。(一)金龟神话这个分别载于越南正史、地方志及文学史的神话,其源出于中国晋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载:“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日:依龟筑之,便就。”宋代苏轼著《物类相感志》,略事改动,写成“秦惠王破蜀之后,张仪掘土筑城,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5)
刘向等《孝子传》及干宝《搜神记》、句道兴《搜神记》,有许多孝子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是"孝感"故事,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孝感"母题。所谓"孝感"就是孝亲感天。其思想基础有二,一是孝道,二是天人感应。将孝道和天意结合起来,旨在宣扬天意对孝行的肯定和表彰。"孝感"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类型:感天得食,感天愈疾,感天得金,丧葬感物,感天偿债,感天明冤。其中最著名的是董永和东海孝妇故事,都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语例,对《搜神记》中十四个词语的词义加以解释,同时对与此相关的失误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搜神写世态谈鬼话人情——《聊斋志异》又一类主题述评赵金维对于《聊斋志异》,人们往往褒赞其主题在于揭露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败坏,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考场的弊端以及赞美自主的婚姻、诚笃的爱情等。诚然,这些确实是《聊斋》一书的重要主题,也是《聊斋》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古对东晋一代的文学.似乎很少重视。以现有的一些文学史来说,讲到东晋文学,似乎仅限于初年的刘堆、郭噗和末年的陶渊明;此外就是干宝的《搜神记》,最多也不过约略地提到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王藕之的《兰亭集序》。至于当时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打开所有尘封已久的门窗──读《世界禁书大观》林一民在人类文明史上,书籍的命运和人一样坎坷,冤假错案屡屡发现。远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仅因在著作《论神》和《论真理》中,对神的存在提出质疑,而人遭迫害,书遭焚烧。就连荷马史诗《奥德修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