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徐小平 《江海学刊》2012,(4):111-117
提高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逐年上升,财政自给率低,财政运行高度依赖中央补助收入、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债务、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模式不可持续,并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也使得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偏好不合理。要破解地方财政运行困局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以政府层级的扁平化改革为基础,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为重点,并加快落实地方政府的"一级债权"和"一级产权"。  相似文献   

2.
江克忠  夏策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8):25-33,155,156
本文对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扩张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算内财政支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在预算内财政支出既定时,预算外收入与转移支付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扩张预算外收入一方面在于弥补其财政支出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收和支没有完全脱钩,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彻底性,地方政府追求可自由裁量财政资源最大化的偏好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预算外收入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调整和改进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对于实现"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两种路径选择:一是统一体制形式;二是统一体制效果。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统一调整和划分地方部分支出责任;加快推进财政管理层级简化改革;统一调整和划分地方部分收入归属;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推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构建县级最低支出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梁东黎 《江海学刊》2013,(1):80-86,238
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症结可以归结为五个经济结构问题:收入结构、生产的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财政支出结构。产生这五个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型财政。在"收"的方面,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在"支"的方面,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投资支出比重过大,对企业转移支付比重过大,而社会福利支出比重过小。所以,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财政制度,更具体地说,是改革生产型财政。第一,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不超过当地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在近期,至少要按一定的比例与后二者挂钩。第二,开征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支出税,由中央政府用于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5.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财政自主度和财政赤字规模膨胀之间高度正相关,其内在作用机制在于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给地方政府官员提供了扭曲的政治激励,从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偏好,使其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在较短任期内升迁的政治目的。这种以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东部地区已难以为继,其直接后果便是财政收入增长受限,财政赤字膨胀,地方政府对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的依赖度大增。必须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高效行政,规范政府借贷行为,以降低分税制后的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财政压力与政府"土地财政"偏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税制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间的巨大缺口;而地方财政压力所引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冲动,形成了普遍的"占地竞赛".获取"土地财政"成为政府的普遍"偏好".分税制进而地方财政压力导致了对土地的掠夺;有必要对政府的"土地财政"进行测算;以阐明农地为什么会成为掠夺的对象.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强化地方政府预算外和预算资金收入的约束和规制,特别是变革农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民土地权利的法律保障以及对农民行使产权行为能力的保护,是改变"分税制"-财政缺口-土地财政-农地流失运行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非预算财政包括地方预算外资金和地方制度外资金.地方政府非预算财政的持续膨胀,严重违反了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地方政府非预算财政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地方财政收支差额不断扩大,财政收入筹集中地方税权有限,具有均等化功能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税收返还的基数法、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方法无益于横向均衡.化解地方政府非预算财政的膨胀,需要中央政府在集中财力的基础上下放事权和财权,并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财政调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7年全国各省财政与教育截面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地获得的转移支付使政府自身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下降.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改革当前官员的晋升考核制度,完善公民对地方政府支出决策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8,(4):37-49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8年经济工作中提出要确保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防控是其中的关键与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债务风险的溢出效应及机制展开讨论,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趋稳态势,但空间分布的聚集特征以及溢出效应使得债务治理问题仍不容小觑,为此笔者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债务风险管理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以土地为支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弊端和风险开始显现。在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融资机制有助于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避免征地模式造成的种种弊端,同时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其中,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土地债券两种模式对融资平台的构建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新凯恩斯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各类财政工具内生反应规则,从而系统探究结构性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但不同结构性财政支出的效应大小和影响机制存在非一致性:(1)投资性支出主要通过生产正外部性和总需求加速数效应挤入私人投资,并在支出结构中对主要经济变量挤入最为明显,但短期会导致债务和通胀风险;(2)消费性支出通过总需求加速数效应挤入投资,但对主要经济变量挤入程度较低且短期易产生债务和通胀风险;(3)转移支付通过影响居民消费产生需求加速数效应引致投资增加,虽然挤入程度偏低但其引致的社会风险和福利损失最小。考虑不同支出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本文认为新时代背景下财政宏观调控应根据经济周期特征审慎选择恰当的财政支出工具以提升调控效率、更大地发挥结构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据此助力民间部门投资稳定增长、促进宏观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必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债务、功能以及对金融、社会及政治产生影响与风险。虽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对地方政府及社会政治有广泛而重大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土地财政"、征地方式及发展方式在经济上、政治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必须坚决改革。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势在必行。为了保障农村集体建设平等入市的改革顺利推进、降低和防范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风险,应当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重建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和基础,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重建,抓紧明晰土地产权归属,制订农地分区保护规划,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及基层组织体制的改革以及强化和完善司法体制、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3.
探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完善财政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可缺少的措施。本文以我国国情为背景,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当前完善和发展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措施。一、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措施我国当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包干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和分税制中提出的转移支付的混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制补助(或上解):先确定各地方的收支基数,对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地方,中央按其差额给予补助;对支出基数小于收入基数的地区,则将其差额上解中央。二是年终结算补助(或…  相似文献   

14.
强化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税费改革后,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账面上没有比税费改革前减少,但实际上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仍然存在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缺口大、教育负债难以归还、挤占杂费发工资等问题。为了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必须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的比例,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财政供给水平,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推进县级公共支出改革,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效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理对策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如提高政府应债能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体系,健全与地方政府举债相应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马骏  刘亚平 《学术研究》2005,(11):77-84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负债所隐含的财政风险越来越严重.在将县市政府的债务重新分为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之后,本文运用"逆向软预算约束"理论来解释中国地方政府为什么会主动累积各种负债进而累积财政风险.本文认为,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官员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下,经济增长和地方政绩是以财政风险的不断增加为代价的.因此,要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控制财政风险,从根本上来看需要在财政体制之外进行努力,改革目前的干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中国缓解地方政府融资约束金融创新的产物,它为中国走出金融危机困境,GDP实现快速增长、消化经济过剩,改善民生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自身的缺陷及当前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平台资金运营管理混乱,加大了其债务风险。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组建、平台融资渠道及资金使用等运营状况入手,指出小财政与大城建矛盾、地方政府超负荷融资与超负荷提供信用担保、信息的不对称、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资金运用收益考虑匮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大等等因素造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积累,提出了需要以项目收益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强化项目管理,对低收益和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资产证券化的投融资平台等化解平台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土地财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构成,按窄、中、宽三种口径估算土地财政规模,结果表明不同统计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租金和贷款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力来源;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渐趋同;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央级税收比重与土地财政规模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与土地财政规模负相关;人口总抚养比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正相关,而人均GDP与土地直接税收入比重正相关.不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引资效应和土地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土地出让资金监管,以有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在严峻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本文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地级市城投债为例,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是推动地级市城投债规模激增的重要驱动因素。“省直管县”改革导致已改革地级市的发债概率、发债规模和单次发债金额均比未改革地级市高。“省直管县”改革强度越大,相关地区城投债的发行概率及规模也越大,“省直管县”改革引致的财政自给程度下降显著促进了城投债的发行。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分权通过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赤字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发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不合理的财税制度;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助长了盲目举债等.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举措: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债务余额;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债务融资渠道;严格举债程序,设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完善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主要决策者和金融监管负责人的问责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