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开始关心海外华文文学。经过十几年的交流,大陆与海外的华文文学研究者有了共识: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整体。这不仅因为它们都以汉语(华文)进行创作,都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而中国国力的强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又给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背景。于是,到九十年代,遂有“世界华文文学”的提法。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筹备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这说明,世界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股巨大的洪流。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九十年代的世界华文文…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各国华文文学的发展,其总体脉络与中国文学紧密联系,遥相呼应。中国文学在世 界华文文学界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母语基地、大本营和核心。目前的局 限主要是:汉语的艰深难懂是影响华文文学扩大影响力的一个直接原因;未能加大中国文学的对 外输出、培训并有效地组织中文图书的推广,未能扶持海外各国华文组织建立其流通产业;客观上 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主观上政府在决策上重视不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也影响着中国 大陆文学在某些国家影响力的扩大;大陆和台湾的政治上的对立,减弱了相互间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3.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文文学学科要走向成熟,必须更好地解决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弄清楚海外华文文学要研究些什么,第二是明确由谁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第三是搞明白为谁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相反,要关注它的既不同于中国文学而又介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那种身份,以及这种身份所包含的海外华人面临中西文化冲突时如何从自身的生存经验出发融合中西文化矛盾,从而获得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的独特经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包容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十分必要.研究者要意识到各自的局限,不能包办华文文学研究.我们只能书写各自的华文文学史,所以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与坚持自己立场、坦率地表达个人意见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来,就总体而言,由于华文文学所在地区的社会存在大都没有发生突变性的变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作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没有变,华文文学中的各种体裁也没有什么突变,所以华文文学的总体是渐进性地向前发展。但华文文学的各分体,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台港澳地区的华文文学、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澳大利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却都发生了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宁 《东南学术》2004,(2):155-156
在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意义上,提出多中心主义的、跨越国家界限、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概念.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世界华文文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世界华文文学,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它形成一个精神共同体,使用同一的语言,源于共同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拥有共同的作者群、读者群、媒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范围内的华人社区构成其现实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为华文文学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整体主义视野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无论是中国大陆文学,台港澳地区、东南亚或欧美与澳新的华文文学,均为这一整体中具有功能意义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世界华文文学的不同侧面与特色,代表着世界华文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海外华文文学中有三种具体表达方式: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对“现实中国”的关切,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中国意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先是菲律宾多元文学中的重要一元,同时又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均在菲律宾持续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侧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关系:(1)从通商贸易、文教传承到文学交流;(2)中国现代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3)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诗作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10.
华文文学是从语种文学着眼 ;而华人文学 ,是以种族血统作为分界线。为了扩大华文文学的文化研究内涵 ,内地学者应自觉地把华人文学研究纳入视野。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是从中国本位出发的 ,其命名预设了中心 /边陲、内/外的二元对立。世界华文文学的命名 ,不仅是名称的简化 ,而且这种命名提升了过去对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品位 ,体现了鲜明的学科意识。以“文化的华文文学”取代“语种的华文文学” ,至少难于说清华文文学与海外华人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互动关系。还是先不要用前者取代后者 ,至少让两种观念共存互补 ,互相竞争。  相似文献   

11.
要使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为富有文学性独立价值的学科之一,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内涵作深入拓展,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实践与理论、空间与时间、碰撞与转型以及艺术思维的文化模式作更深入的探究;还要研究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揭示其具有的独特意韵、心理与审美视角;此外,在国别华文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应提倡跨国别华文文学的比较。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而是从总体上更深、更广地去认识它,促进它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语种文学 ,是一种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它和英语文学、法语文学、西班牙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一样自成体系。具体来说 ,世界华文文学可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中国文学 ,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文学 ;二是海外华文文学 ,包括东南亚和欧、美、澳、纽等国家的华文文学。而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下列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汶莱、越南、缅甸、寮国。这些国家的华文文学 ,与中国的台港澳文学 ,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从微观上来说 ,新加坡文学与香港文学着重城市题材 ,作者多走文商结合的道路。从宏观上…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学术领域,如何在目前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以开放的态度,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学规律,追求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而“身份”批评是我们切入研究极为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文学竞争并不在于事功、名声乃至技法,而是生命的自在、心灵的深邃和境界的高远。灵肉一体、身心同构的"文学生命",正是艺术美之所在。在精神日益挂空的当下,有思想、有悟性的海外华文作家同样内存一种生命美学,以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对灵魂质量的提升和对高贵精神的皈依,成就了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在处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又一独特经验。生命美学之于海外华文文学,其主要内涵是生命哲学的吐纳,物我共生的境地、性心德的操雪和实践美学的绵延,体现了优秀的文学家追求自然人生、艺术人生和美学人生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5.
黄万华 《文史哲》2007,(2):16-21
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台港、海外的左翼华文文学思潮分别发生于殖民统治、国民党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民族主义国家等各种境遇中,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台港、海外华文文学传统的重要方面。台港、海外左翼华文文学始终以在野的处境、边缘的地位、民间的生存方式保留、发展了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立场,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中避免了政治性预设价值的根本性宰制,其历史经验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作为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理论核心的左翼现实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深识鉴奥启发后学———饶子教授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介傅莹著名文艺理论家饶子教授,也是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她以坚实的学术背景、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新锐的比较文学方法,切入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九十年代初她发表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文学具有丰富的跨文化传播内涵,一方面,同语种的语言表达形式消除了文化隔离机制的藩篱,另一方面,又以作者生存在海外而形成的探究本能与文化环境的间离效应,为华文作家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的特质创造了特殊的条件。他们能够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掌握汉语的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实发展,同时,又能运用在海外生活的直接经验,为本土读者展示生活在别的国度与地区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与新鲜性。华文文学在具体的创作形态上有瞩目海外的倾诉型、注目本土的回望型和兼顾两地的往返型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为促进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尊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文学概念内涵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班象。它所独具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战,正在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虽然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令人瞩目,特别是学科研究格局的初步形成,已将这一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李志 《江苏社会科学》2004,55(5):179-183
诗学观念的分析探讨,已成为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海外华文文学虽然继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学传统,但从一开始就已表现出对西方文学的新姿态,并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充分吸收了西方诗学的种种影响,表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海外华文文学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视野,虽然理论向度与生存主体同当代文学具有根本区别,由于它分享了中国文学的意义向度和阐释方式,早期相关文学批评亦通常被当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分支看待。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已经延续三十多年,与相对成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比较,海外华文文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