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圣经诠释学至今已经历了三个时期,有五大派别.本文在分析众多派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批判地博采众家之长,才能够全面正确地以女性的视角阅读圣经、审视圣经、理解圣经,从而聆听被淹没的女性声音,审视圣经文本中两性之间最初的和谐平等状态,重构两性和谐平等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批评兴起之前,西方基督徒读圣经通常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字词句的意思就是它们正确描述的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真理,这些事件和真理只能如此表达,换个说法都不行.圣经的其他读法是允许的,比如说精神义和寓言义的阅读,但是字面义的阅读势必为先.奥古斯丁一马当先的历代基督教神父们,就想象真实世界的形成,适如圣经故事所娓娓道来.这个时间世界涵盖了从创世到最后审判的所有时代,包括人类自然环境,同样也包括我们经常以为是人类自我发明,叫做"历史"和"文化"的第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3.
詹艳 《理论界》2006,(6):157-158
自中世纪以来,《圣经》的影响在西方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支柱,而且《圣经》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圣经》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及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GordenNoelBy-ron1788-1824)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从他的大部分作品我们都可以找出他对基督教教义的质疑。拜伦写于1821年的诗剧《该隐》取材于《圣经》,塑造出了一个思想和情感丰富的形象饱满的该隐,完全颠覆了传统基督教教义对该隐形象的解读。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塑造出了种种的形象,这些形象经常被运用于西方文学之中。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对圣经形象的运用,西方文学总是潜  相似文献   

5.
"正典的进路"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经历了现代理性主义圣经批评之后,在后现代思潮大背景下,由美国圣经学者蔡尔兹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圣经批评理论和方法,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也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重建的一部分.它既继承了现代科学圣经批评学的成果,又克服了其无目的性和不确定性,实现了圣经科学研究中"描述性任务"与"建设性任务"的辩证统一,扭转了圣经研究的方向."正典的进路"也为现代儒学走出困境提供了思路.以正典为中心进行儒学重建,或将是走出疑古时代之后,现代儒学获得新生的最适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学术》2007,(5)
作为文学经典的《圣经》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文学是继现实主义文学以来各种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思潮及流派的总称,表现异化这一主题,作品中的人物普遍存在异化感、荒诞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样的现代意识。本文阐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对《圣经》这部经典作品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艳清  张燕楠 《理论界》2006,(4):184-185
本文在与“圣经”原型的对照中,作者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边克·亨察尔悲剧:人束缚于来自自我的弱点——嫉妒和野心。《圣经》作为西方文化遗产对西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卡斯特桥市长》可视为圣经文化产物之一。对《旧约·撒母耳记》中扫罗与大卫的故事和《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尔与伐尔伏雷故事比较研究,使我们不难看出人与自我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她的小说叙事与《圣经》文本有密切的关联,这是被研究者所忽略的。一方面她吸纳了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突破了东西方的界限来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和良善,另一方面她对《圣经》资源的利用也表明中国故事同样可以借助于《圣经》资源来完成叙事。这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人物之一,其早期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之誉.  相似文献   

10.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东方文化的重要遗产.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中心论统治学术界,佛经这一东方文化遗产倍受冷落,以现代理论视角对佛经这一文化遗产进行重新阐释和发掘更为欠缺.在西方,与佛经相类似的圣经研究非常兴盛,不仅传统的圣经阐释学长盛不衰,而且在圣经研究的基础上开拓出许多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对佛经的冷落和忽视,不利于科学地解释和研究宗教文化现象,不利于继承传统遗产弘扬东方文化.侯传文的近著<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中华书局2004年8月出版)对佛经这一东方文化文学遗产进行现代性阐释,在佛经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洪岳 《齐鲁学刊》2003,(2):130-133
西方历史上的审美无利害说启发了中国新时期伊始的文学审美论 ,审美论导致了中国文学能够真正摆脱“文以载道”等工具说。但是由于局限于美善等正值一元论的审美论无法解决当代文学中的感性问题 ,所以在新时期稍后出现了文学审丑论 ,开始弥补了丑和丑感缺位所造成的感性缺陷。然而文学审丑论只是以一种偏执代替另一种偏执 ,要创造新的文学感性学 ,就需要审美论与审丑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原型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文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认为小说从主题到人物及各种意象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主人公老画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画了一幅杰作——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年轻女画家的生命,表现了《圣经》中的拯救主题;老画家的光辉形象正是基督耶稣的形象;小说中的常青藤象征《圣经》中伊甸园的生命树;肺结核蔓延的小镇象征《圣经》中的地狱。  相似文献   

13.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高玉 《河北学刊》2008,28(1):104-109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吉檀迦利》神的审美意象与《圣经》上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方 《云梦学刊》2004,25(6):87-90
从文学发生学的视角考察泰戈尔《吉檀迦利》诗集中的“脚凳”、“座位”、“杯”、“长袍”、“主”、“父”、“情人”等神的意象与《圣经》中上帝意象的关系,可见中外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泰戈尔的宗教思想和神的观念未受基督教影响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7.
试析贾平凹审美视角转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贾平凹自90年代以来在创作上审美视角的转变着手,分析其创作由审美向审丑转变的原因。文章主要从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社会转型造成人的生存异化和个人的生存体验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了贾平凹审美视角转变的原因,并以此来透视贾平凹审丑的用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唯美主义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活力和理论激情,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形式、审美形式以及审美格调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关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