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于西方叙事批评的纯形式分析的新时期我国的小说叙事批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期的小说叙事批评,表现出超越形式分析的自身特色。而这种特色的形成,又是与中国学术理论界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反思性接受、中国自身重意义阐释和盛行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传统以及多元化的西方理论话语与文化研究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21,(6):180-186
"言意合一"是朱光潜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以其为理论基础,朱光潜修正了克罗齐美学的不足,建构了自身文艺美学体系,阐述了音义协调一致论、内容与形式一体论等重要观点,并运用于文学审美批评实践."言意合一"语言观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相近之处,具有朴素的语言本体意识,为中国新时期本体论语言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倾向的形成决非偶然,它是西方文学批评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生成、发展的学理逻辑。本质而言,"强制阐释"是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的批评化"的表征,而从文学阅读——文学研究——研究文学的志趣转移则为理论介入批评实践提供了航标,"影响的焦虑"及读者意识的崛起强化了批评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参与价值,话语文本观念的强势生成及深远影响则为阐释的意识形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文化语境、批评主体、文本等因素形成的"合力"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论"强制阐释"大行其事。  相似文献   

4.
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恰兹是20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他的《文学批评原理》所提出的“交流理论”和“两种语言用法”等学说,对20世纪西方文论特别是新批评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宝贵遗产,瑞恰兹的著作特别是《文学批评原理》对我国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切实发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甫一发生,就推动了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语言学转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表征了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然不是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而毋宁说是一种与文学性有关的文化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英美生态批评是西方环境危机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流派。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首先将环境关注与生态思考溶入到文学研究,并以"生态批评"命名这种文学批评方法。随后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加上美国生态批评的启发,英国学者也开始在文学研究领域探索生态批评。他们都意识到生态思考对文学研究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共同探索一种蕴含生态关注的文学批评方法。而英美各自的自然风貌与文化特性又使两国的生态批评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倾向,二者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态批评总旨下,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态批评理论探索与研究,形成各具特点的当代生态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7.
唐振 《理论界》2023,(2):97-104
韦勒克和弗莱是20世纪西方文论界的两座高峰,然在韦勒克对弗莱的评论中显然见出二者就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诠释原则所持观念的迥然之别。弗莱主张将文学批评建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系统的科学”,韦勒克则认为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思维结构只是一种“虚构的批评”;同时,弗莱认为具体的文本价值判断并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只是一种有关文本鉴赏“趣味的历史”,韦勒克则认为文学的直接经验是建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底,弗莱的做法等于是取消了文本的审美价值。韦、弗二氏关于文学批评的争论,实则折射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以“肌质”和“整体”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文本观和文本诠释范式。以文本为中心实现二者的两相调和,不失为当下文学批评建构和文本诠释路径的一个可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8.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后新时期批评话语中,受鲍德里亚超美学关键词"仿真"术语影响而产生的"仿真叙事"概念影响甚广.与"仿真"在西方语境中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功能不同,汉语批评语境中"仿真叙事"术语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在于"去现实主义化",即解构"现实"、"本质"和"真实"等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基本观念.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话语个案,"仿真叙事"这个术语呈现了中国当代语境与西方后现代文论在文化交往和诗学对话过程中流传、模仿、挪用与重构等复杂的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吕云 《东岳论丛》2011,32(7):89-92
诺思洛普.弗莱是北美著名文学批评家,他所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曾一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精神分析学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理论界形成过"三足鼎立"的局面。近来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他的文化批评观,弗莱把文化界定为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因而文化在他而言就是一个整体。弗莱的文化叙事是一种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相连的宏观叙事,因此他的文化观也就注定是涵盖上述各学科的整体性视角下的大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陶水平 《江汉论坛》2007,(8):133-137
文化诗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显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以其新历史主义的学术旨趣,以其对"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实现了对形式主义批评和旧历史主义批评的双重超越,表现出一定的学术原创性.自上世纪末被引入中国以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文化是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的一种影响较大的批评理论.卫慧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模式和她创作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符号以及情爱叙事特点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文化色彩.潜在地体现出只有西方文化才是济世和救世的良药,只有依附西方文化才能获得救赎的观念.这是作者创作观失调的表现.卫慧只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走出已形成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批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重要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在西方传统中,空间被认为是没有生命的、固定的、无辩证的、静止的.随着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深化和成熟,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学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运动.对“空间转向”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人物米歇尔·福柯、亨利·勒菲弗尔、爱德华·索亚和大卫·哈维等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批评理论作简要的讨论和阐述,揭示空间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德星 《中州学刊》2005,(5):227-229
作为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米勒的<解读叙事>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返观经典叙事学的新的理论视角,更重要的是还为当下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省思.米勒在宣讲叙事的"未定性"的同时也悬置了批评的"确定性".本文从互文性批评、认知型批评(以文化研究为代表)与文本阐释的断定性问题等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此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生相伴、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但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却陷入了一种失调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批评对文学的疏离以及文学对批评的漠视.导致这一失调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界已论及的"跟西"情结、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制问题等因素之外,新时期初期文学批评构建策略的失误、学界对文学批评学理化倾向的片面强调也是其重要原因.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 构建应该遵循这样三种理念和策略:把文学批评理论建构在文学实践之上;把文学批评的终极价值建立在推动文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尽快由理论呼吁进入实践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黎风 《社会科学研究》2001,1(3):137-141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从社会政治经济的角度开阔了人们对"背景"和"历史"的眼界,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即便是纯艺术的西方现代批评也无法回避对"背景"和"历史"的考察,这表明它们是一切批评学的学术基点.但是,20世纪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批评实践的历史发展表明,各种学术流派在此问题上的理解不尽相同,分歧甚大,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观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消解的趋向,并对中国新时期文论和批评影响很大.对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超越和对西方现代文论的借鉴,"背景"和"历史"的考察现在应当上升到"个人"的特殊存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体现出了回归本来角色的多元探索姿态.中国90年代文学批评的激变与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着极强的话语联系,在批评观念、话语操作、批评方法、价值判断上表现出了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话语的极度张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景观,从而对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转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艺阵地>作为一个以理论批评为主体的文学期刊,在其出版的5年中先后组发了一大批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引领了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方向,在中国文坛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文艺阵地>的理论批评不仅捍卫与发扬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而且扬弃与消解了战时"旧形式"、"公式主义"等浮泛的文学创作之风.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环境,<文艺阵地>的理论批评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憾.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批评     
社会批评,又称社会学批评、社会派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批评.它是人类文学批评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最大的批评流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系统化的批评方法体系.所以,西方学者把它称为世界文学批评的五大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