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的社会生态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是资本逻辑违背生态正义而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人们再次求教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类第二次正义危机即劳动者不拥有基本生存资料的经济生态危机时代,它的主要理论是把人类从第二次正义危机中解救出来的理论。但是,一则由于这一历史任务遗留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依然统治世界),二则由于马克思哲学构建的深广历史内涵触及人类学生态学的根底,从而它也能够解救人类面临的这第三次正义危机即生态危机。马克思生态思想与西方生态思想的不同,主要在于马克思首先从社会生态考虑问题。他直接间接提出了社会生态的四大生态原理:其一,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二,人与人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三,人自身的合理物质变换原理;其四,"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健康发展原理。这四大原理是马克思社会生态思想的基石,它为从社会立场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着人与自然的差分而产生的。人为了生命的延续,首先要在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为了生命的存在,首先要衣食住行。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能不同自然发生关系,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冲突融合的历史。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与自然发生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威胁、攻击、破坏着生态自然的生存和发展,并造成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进而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技  相似文献   

4.
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是一种新的世界观。20世纪中叶,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暴发为标志,工业文化开始走下坡路,而一种新的文化—生态文化成为逐渐上升的人类新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重大变革。这是21世纪人类建设新文化的选择,是人类发展的绿色道路。在绿色道路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新文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是环境哲学研究、发展和应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时代要求我们需要从学理层面上开展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更细腻、更透彻、更绵密的学术研讨与逻辑评析,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支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反映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精华的生态哲学的探讨,进而离不开作为生态哲学思想资源的人类生态思想史的研讨。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境况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然而人与自然矛盾关系却是自古以来就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时代公民应该呈现出的伦理主体形态和生存范式,是对工业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扭曲观念的反思,也是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困境以及传统人格精神危机的觉解与回应。当前公民生态人格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然信仰的虚无、生命意义感迷失、受物欲的支配和生态利己主义倾向等方面。公民生态人格的建构需要从融合人与自然裂隙的角度实现价值观、伦理情感、生活方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危机从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到世界观都反映了深层次的科学主义的危机。随着现代性危机症状之一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成为人类最大的生存危机,兴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态批评提倡人类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良性互动,这与现代性批判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为促进新历史形势下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指引了一条思想路向,开拓了一个新的思想视界。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和谐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重温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尖锐对立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新关系,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很多西方学者,如海得格尔、弗洛姆、哈贝马斯、霍克海默等深刻揭露了现代社会文化冲突、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的现象,但他们都无法对如何走出生存危机做出科学的解答。马克思和老子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研究,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地把眼光投向了大师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