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用耦合关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两种方法,在对环渤海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深入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从计量经济角度分析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因素及影响方式,为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规划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铁路、高速公路进出川通道少,目前仅有7条高速公路和8条铁路,缺乏大能力快速进出川通道,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的运输通道不畅,铁路承担客货运量的比重偏低。  相似文献   

3.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然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并未使淮海经济区迅速崛起,反而因战略边缘化、行政壁垒、要素外流、观念落后、交通闭塞、核心城市带动性弱等原因,致使这一区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南北两个经济隆起带之间,淮海经济区被挤压成一个经济发展断裂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现状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合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完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加快城市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通达信概念板块的分类,在11个经济区中分别选取3个行业组成研究样本,应用修正的TGARCH-KMV模型度量不同经济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区比较上,东部沿海地区上市公司的信用水平最佳,中部次之,西部最劣.其中,位于环渤海经济区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最小,而地处成渝特区的企业信用风险最高;在行业比较上,资产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最小,医药制造业次之,而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企业信用风险最大.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阐述影响上市公司行业信用风险的财务因子及其对应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青  刘亚男 《统计与决策》2023,(10):122-126
文章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乡村振兴水平明显提升。总体差异、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其次是超变密度,最后是地区内差异。八大综合经济区核密度曲线向右移动,总体上以收敛为主。全国、东北、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综合经济区极化现象不明显,其他综合经济区的极化现象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7.
引言:迷人与困惑的环渤海 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战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联合事业都已经搞了十几个春秋,中央确定发展环渤海综合经济圈的构想也已经历了五、六个年头,但是这个“第三引擎”却总是启动不起来,与南方兴起的两次迅疾快捷和汹涌澎湃的浪潮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探讨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具有南北分异扩大化趋势。南部沿海与大西南经济区碳排放强度σ收敛特征明显,除北部沿海经济区外,全国及其他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旧交替、我国沿海经济格局将出现历史性转变之际,文章借助于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五大海洋经济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医、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方面在理论上弥补了对我国沿海经济区分析侧重空间差异忽视互动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五大经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加速作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尤其东部沿海经济区与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是其必然趋势。而促进空间作用则主要应依靠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交通网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贸易便利化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测度2001—2020年八大综合经济区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分别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空间Markov链分析法揭示其相对差异和来源、绝对差异和动态分布、纳入空间因素的内部状态转移特征和相邻地区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八大综合经济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均处于不便利状态,且具有明显非均衡态势,总体差异呈缩小态势但依然显著,其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除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外,其余综合经济区内部绝对差异扩大;除北部沿海和大西南外,其余综合经济区不存在极化现象;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存在拖尾现象,但呈现收敛态势。贸易便利化水平状态转移显著受相邻省份影响,高水平省份溢出效应为正且贸易便利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低水平省份对中低水平省份溢出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八大综合经济区2003—2018年的人力资本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人力资本的差异来源、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力资本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健康资本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教育资本和文化资本;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整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存在显著的极化特征,大多数地区由多极化向单极化过渡。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我国30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2013—2020年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0年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小幅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最大,东北综合经济区内部差异最小。(3)农村通邮率、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制约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情》2007,(9):58-58,60
国家把成渝经济区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十一五"规划,将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经济增长极来培育,批准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4.
白志远  章雯 《统计与决策》2016,(20):146-148
文章将中国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利用2001-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不同经济区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发达的三大沿海经济区,出口退税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出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北和长江中游次之,在黄河中游、大西南和大西北经济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节作用很微弱,且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面板数据的天津市工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自己独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传统产业集聚研究中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分析,找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过程中,测算了1998~2007年10年间天津市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变动趋势,并选取典型行业对其集聚效应中包含的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区域经济如何加快发展的已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一般来说有两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它是按照地域特点划分,跨越行政区域的经济协作区域。比如,环渤海经济区,它包括了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北京等省市;再如,我国南方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都是跨越包括几个省市在内的经济协作区。第二个概念,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区域经济。比如,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区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我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渤海旅游区的西向旅游流(成渝、云贵、泛西安)流量、标准差变异系数、转移态、转移密度等指标的分析,总结出环渤海入境旅游客流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发现:由环渤海旅游区入境的客流向西部三大典型区转移客流累计量最大的为泛西安,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由环渤海扩散的入境游客比较偏爱以泛西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类旅游产品,具有趋同性的特点;环渤海入境旅游流向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的转移态存在明显差异,泛西安旅游区对环渤海旅游区依赖程度最大,其次为成渝和云贵旅游区.并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分析四大经济板块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差异程度.运用Super-SBM视窗分析技术着重分析了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绿色经济效率随窗口变动时的效率变化.之后运用变参数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从经济发展状况、开放程度、地区因素和自主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考察它们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功能定位: "两区两基地一枢纽" 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可以根据为"两区两基地一枢纽",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成渝经济区将力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作为经济区的两大主体省市,四川和重庆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壁垒,把成渝经济区定位为一个整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川南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成都、重庆、昆明、贵州之间大城市最为密集、综合实力较强的经济区和多中心城市群,与成都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相呼应,并起到“隆中崛起”的支撑作用,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