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模式,贯彻其中的孝道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为依托,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传统孝道的基本含义是孝于亲,核心内容是养和敬。伴随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强和女性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发生了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西方的改变,即居家养老的出现。而伴随着这种自然选择的养老模式转变,现实社会中孝道的实现情况和人们对孝的需求都发生了改变。选择性的传承孝道有助于居家养老模式发挥作用:有助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有助于强化亲子关系;有助于强调独立与回报的社会道德;有助于强化立法价值、优化执法环境。我国传统孝道在新时期养老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通过有选择的传承可以发挥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纯 《唐都学刊》2023,(1):49-55
“士孝”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尽孝道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义务。就《孝经》而言,儒家的孝道思想体系是有次第、层级的。对比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孝的内容,“士孝”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在“善事父母”方面,“士孝”具有普遍的赡养义务,对双亲具备爱、敬、顺等特殊情感;在“为教以孝”方面,“士孝”不仅要协调内在的家庭、家族和睦关系,更要将“孝”的内容外推于社会、国家,从而实现“移孝作忠”的政治转型。在文化、价值多元的当代,我们应借鉴中国古代“士孝”的伦理意涵,为当今社会新型家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整个人类理性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人与自然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降生;另一次是个体与群体的分裂,它标志着人类走出中世纪的努力。从中华民族的理性发展历程来看,这两个分裂完成得远不如西方彻底,这与中国传统的群体本位尤其是“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息息相关。从历史的维度看“,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明末以后物质文明发展的滞后、现代性觉醒缓慢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场景中,在当代解释学的大背景下“,天人合一”的某些因素有着它继续生存的基础和权利。1“天人合一”的命题尽管古老,但近年来在学术领域出场的…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现象,一种特殊的文化,是精神实践活动与某种关系的一定的质和方式,这种关系保证根本的阶级利益得以反映、巩固和实现,其途径是建立一定的政治观点、价值、知识与素养体系,是通过公民参加社会政治生活、保证社会政治设制、规范、传统体系的实行、发展与继承。  相似文献   

5.
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家们的批评进行回应的方式来理解,那么,这将给儒学提供一个机会,使之在世界政治哲学的对话中作出重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陈素芬和墨子刻的批评的回应,以面对这种挑战并试图寻找存在的机遇。这两位思想家都不承认那种一般认为是能够表现儒家政治思想特色的完美主义。但是,这两个人同时被吸引到一种能够使人坚定向前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被他们称为“信仰”。文章认为,人们可以在一种开放的、易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儒学对完美的承诺,完美的这层含义可以构成敬的观念的基础,而敬正好符合两位批评者所感受到的对某种“信仰”的需要。完美和敬可以帮助我们说明为什么儒学十分敏锐地坚持把礼作为我们政治生活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1.实践和人类自我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两大部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籍此确证自身的本质。因此,实践是人自我分裂的过程。对象意识是人对包括实践对象和实践结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由实践创造的对象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镜中自我”①。透过这个“镜中自我”,人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得到确认。这种自我确认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基础上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目的就是追寻自我,即询问“我是谁”。问“我是谁”意味着寻找生…  相似文献   

7.
徐畔  李翼 《学习与探索》2012,(1):142-144
普拉斯《隐喻》一诗运用各种隐喻表达了怀孕女子的身心感受,让读者体会到了孕妇所陷入的精神与肉体分裂的困境。新颖而真实的孕妇形象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形象,这种反传统隐喻正是对于权力话语的对抗,体现了普拉斯作品中相互矛盾的两种思维,这种分裂的思维并非个案,而是现代社会带给所有人的疯癫。  相似文献   

8.
法学教育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然而目前的法学教育现状是理论教育苍白,严重脱离实际;实践教育流于形式。“诊所式法律教育”既是一种实践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可以强化理论教育。我们在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时候,不但要强调其实践教育功能,更要强调它可以促进理论教育的功能,这样才能避免“诊所式法律教育”仅成为一种技术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诊所式法律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将会推动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9.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锐词     
《东西南北》2012,(17):6-6
速度毒瘾 是指飙车族追求的一种速度刺激并形成一定的癖好,如毒瘾般难以戒除。速度毒瘾“患者”之所以如此沉迷这种快感,是因为在生和死交接的地方,他们可以体验一种死亡的恐惧。当人战胜这种恐惧时,心理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另外,车辆经改装后发出的声音,会给驾驶者及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刺激。在相互刺激中得到一种病态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11.
葛洪对道教忠孝伦理发展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处理“忠孝与修道”这一内在矛盾上.葛洪一方面竭力辩护“修道不违忠孝,更是大忠大孝”,另一方面提出求仙“当以忠孝为本”的思想,有力地消解了统治阶级对道教的疑虑,促使了道教忠孝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段知壮 《唐都学刊》2014,(4):108-112
东汉的《白虎通》既体现了儒家的文化背景,又有着极其浓重的神秘谶纬色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阴阳五行思想来阐述“天”的至高无上与“天”“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理论的创建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与发展必然有现实的社会基础,《白虎通》在对现实社会中的三纲六纪尤其是君臣关系进行大量“天理”论证的同时,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把“忠”与“孝”进行理论结合并融会贯通成为一体,“忠”以“孝”为基础,“孝”反过来为“忠”服务,这为后世延续近两千年的君权至上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3.
翟学伟 《社会》2019,39(5):127-161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对烟台市230位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空巢”与城市老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老人孤独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巢”与老人的孤独感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的老人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代际间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子女是否孝顺及对自己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度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烟台市,“空巢”对老人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年孤独感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3,29(3):22-26
在儒释道多元文化对话中,道教通过理性与信仰并用,把儒家意识形态化的孝道伦理体系转化为日常道德生活的经验总结,实现道德共识的最大化;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孝道之生命关怀意识,并运用神学伦理进行自我约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关系的贯通;通过注重戒律的构建、信念的支撑和德性的培育,促进孝道伦理的普遍化认同与实践。道教的这些经验,为当前普世伦理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网络中的特殊纽带作用的考察,并结合部分农村现实情况,探讨了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  相似文献   

17.
China’s aging society and the family-based model of basic aged care determine that children’s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directly affects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majority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Existing theories indicate that in this era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filial piety have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the parent-child 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duty to obey their parents to a dual mode in which family love coexists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elders.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of 2006, we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connect with various types of fil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of our multivariate linear model show that on average,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which emphasizes authority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duty, increases children’s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while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stressing family love and generational equal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emotion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filial piety shows that neith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children’s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effect indicates that the link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financial support is more significant among younger groups. In addition, for males,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physical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erceived parental styles of maternal warmth and control, as well as adolescent filial piety, in relation to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308 Hong K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thre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ies measured were perceived maternal support, conflicts, and relationship depth.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filial piety explained unique variance in all three of these parent–child relational qualities, over the constructs of maternal warmth and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interaction of filial piety with maternal control explained unique variance in perceived maternal support and mother–child conflicts, but not relationship depth. Results established the potential unique importance of adolescent filial piety and confirmed our hypothesis that the more adolescents emphasize filial piety, the more parental control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Hong Kong families.  相似文献   

19.
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儒家孝道思想对古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在信贷市场极不完备的古代,孝道作为一个独特的代际契约履约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代际契约中的证实和承诺问题,从而以一种增加储蓄的方式有效促进古代社会的经济增长。然而,实施和维持孝道却不完全是自发的,需要来自统治者的干预。而对于统治者来说,他需要将资源在配置给生产和配置给战争之间权衡。这一权衡决定了一个社会均衡的孝道水平。通过比较中原文明、匈奴游牧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历史,证明了上述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