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对国有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进行了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企业改革后,如何衡量改革是否成功,需要提出验证的标准.本文从是否符合改革目标、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是否损害改革主体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十条检验标准.如果国有企业改革后,达到了这十条标准,就可以初步认定改革已基本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展开,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所建议的"休克疗法"进行,而是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先易后难的基础上,选择的是体制外先行的路径.这种改革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减轻了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和震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也会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问题.中国30年的改革,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改革别无选择、改革没有坦途、改革充满着希望.  相似文献   

3.
魏向前 《南方论刊》2013,(1):23-26,10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选择,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典范,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意蕴,然后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适逢变革的年代,源于历史的常识极可能绊住前行的脚步。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造就了今日中国,但又不时地发出推进改革的强烈诉求。由改革和发展的绑定框架可以对这一悖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改革和发展的绑定框架表现为:因发展启动改革、为发展推动改革、以发展检验改革。这一框架衍生出改革的变异——改革的功利性、改革的被动性和改革的不稳定性,并因此产生了改革的适应性问题和改革的科学性问题。为了使改革与其所承担的新的使命相适应,有必要对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制度重构,其框架是:改革服务于发展、改革独立于发展、改革超前于发展。  相似文献   

5.
赛晓序 《齐鲁学刊》2000,3(2):44-49
渐进式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初始条件、改革的开创性、改革的风险性和观念更新的长期性等五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邓小平摒弃“休克疗法”,选择渐进式改革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式的渐进改革与前苏联、东欧的渐进改革加以对比,突出邓小平在渐进改革实施策略上的独特性设计。从中反映了邓小平对我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他对待外国的理论、经验、模式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改革道路和科学的实施策略,为我国改革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省管县"改革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改革的渐进性,而对改革的紧迫性问题认识不足;分析了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对改革的关键性问题认识不清;论述了"省管县"的不同模式,而对改革的艰巨性问题认识不够;探讨了改革局面的复杂性,而对改革的长期性问题认识不准.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杨纯华 《东南学术》2005,(Z1):55-66
本文对福建省税务学会2004年承担的中国税务学会课题"改革地方税制的研究"专题调研成果进行了综述.该专题成果从地方税制改革、财产税制改革和统一城乡税制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地方税制改革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把握住了目前地方税制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论十大关系》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关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形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海农村改革三十年历程的梳理,分析了改革实践和探索的不同阶段及特征,总结了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今后农村改革应突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后发优势”实质上是由“时间差”而形成的一种“优势”。中国改革在时序安排上很好地考虑并利用了改革中的各种“时间差” ,形成了一种“后发优势” ,从而大大简化了改革的难度 ,降低了改革的成本和风险 ,使得改革进展顺利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武剑 《兰州学刊》2008,(4):72-75
文章对现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非洲、拉美、亚洲和东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政策进行分析。土地改革在这些国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针对土地过度集中问题而实施的重新分配和土地权利的确权及登记。土地登记是西方捐助国、国际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所推崇的土地改革方法。文章对土地登记和确权的三个核心概念——地权的安全性、赋权和习惯法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神经生物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选修课,适宜进行双语教学。我们积极创设双语教学条件,在实践中探索适应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本科生神经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同时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三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燕 《河北学刊》2003,23(6):93-97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在认识与实践中存在误区:一是对户籍制度本质内涵认识模糊,改革重心错位;二是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定位为城镇化,不仅不能使户籍制度改革走向深入,反而扭曲了城镇化的本义;三是改革在力度、步骤选择上没有综合权衡相关制度、政策,以致过分追求速度,急于求成,使改革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心应是对户籍分等特点的剔除,而不仅仅是取消户籍分类;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是城镇化,人口迁徙自由才是其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诸多主客观因素决定改革总体上只能是渐进的。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改革的理性诉求是准确把握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价值取向和适时地指导我国行政改革实践的基本前提。依据价值重塑和系统的行政改革理念要求,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改革的原点,行政组织的结构调整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行政运作过程的规范化是行政改革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必须以认同有效、利益导向、崇信法治和服务至上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基督教会的自立运动 ,在岭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一是出现的时间早 ,1 9世纪下半叶已经在个别地区初露端倪 ;其次是华人教会人士的自立意识较强 ,本色化的步伐较快 ;三是自立的华人教会有着较为坚实的物质后盾 ,特别是国外华人教友的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岭南教会的自立自传运动和本色化运动 ,既是教会内部适应形势、着意变革的反映 ,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激情在宗教运动方面的体现。正是在这一汹涌澎湃的变革浪潮中 ,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着交织、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国有企业的总体规模大、质量低、效益差,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为此,作者在分析西部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事业单位改革历程与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在艰难的探索中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回顾三十年来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总结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对于当前仍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体制共进行了五次改革,眼下这一次是第六次,目前仍在进行之中.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就是应当肯定的,但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垄断行业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在于行业垄断的行政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与渐进性。改革从一开始就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国有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反对改革,二是行业主管部门由于与国企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支持改革,三是现有法律法规不能为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制支撑,四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过多过深对改革形成掣肘。中国行政性行业垄断改革需要"整体渐进式"思路,即涉及国企、行政、法制、体制等多个层面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同步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