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岫岩满族的剪纸艺术/赵朝勋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满族劳动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根植于满族民众之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限制,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满族民间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纺织品上完成的平面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刺绣是一种“绘画”艺术。其中,满族的枕头顶刺绣最为精彩:数量多、品类多、绣工精、传世多,珍贵的是,许多绣品以萨满文化为主题。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随之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中国的满族历史上信奉萨满教,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萨满文化,枕头顶刺绣是其中的姣姣者。在中国,枕头的历史可谓久远了,从遗存下来的实物证明,中国的枕头有瓷枕、陶枕、木枕、竹枕、石枕、布枕等。在北方,因气候寒冷,均使用布枕,睡觉时枕在头下,枕头能护住双…  相似文献   

4.
当你来到辽宁省岫岩一带地方,会发现许多流传在那里的满族风土人情,择其要者记之于下。旗、卜子在岫岩,被叫做旗或卜子的地方,往往是满族的聚居处。这种名称的产生是有历史原由的。300多年前,满族人初到岫岩落户时,大多以氏族为单位,成为“占山户”。随着他们开发山林土地的辛勤劳动,人口也繁衍了,便开始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  相似文献   

5.
蚰岩满族自治县,大山连绵不绝,500余条溪流纵横如织,在4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势。这里,地瘦人穷,人均占地面积只有1.5亩,使得岫岩成为辽宁16个贫困县之一。然而,岫岩人心里却深藏着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感,这是因为有了那些遍布群山的珍奇宝藏——岫岩玉。奔腾而至的改革大潮使沉睡在岫岩境内哈达碑乡瓦沟村千年之久的“玉石王”醒来了。它以260.76吨的  相似文献   

6.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受到不同朝代、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风格。东北地区的刺绣比较有特色的属于辽绣。大连现代博物馆近几年收藏了一批绣品,其中包括一部分具有满族特色的辽绣,博物馆通过对展品甄选策划了专题展览,并进行了国内外巡展,对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县城,公路四通八达。古老的南北一条街全长不超过三千米,街边的胡同里是一色的青砖瓦房,错错落落,静静地趴在那条清澈见底的洋河西岸。近几年,这里拦腰开出一条东西向的宽阔街道,两边建起楼房,政府重要机关和各种企事业单位相继迁来,以东西的现代取缔了南北的古老,使整个小城改变了结构上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8.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全县总人口50万人,共有满、汉、蒙古、回等13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9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发展为主题,“举民族旗,打民族牌,唱民族戏”,确立“创建生态农业大县,发展岫岩特色经济”的思路,做到“念好山字经,吃好资源饭,唱好开放戏”,闯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到2001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  相似文献   

9.
在辽宁省东部和东南部的绿水青山间,座落着三个美丽、静谧的小城。东面的一个叫新宾,西南的两个名岫岩和凤城。在初夏6月,为了参加这三个我国首批成立的满族自治县的庆祝活动,我应邀来到了这片被人们称作“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区。新宾——满族发祥地一串长长的车队,载着心焦的宾客,奔驰在盘山道上。“快看,快看!”顺着一位同志的指点,我们看到数百米以外的、由几幢泥土房组成的村落——那里就是已有385年历史的新宾老城遗址。据史料记载:此城  相似文献   

10.
论满族民歌     
一探讨满族民歌之源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现有民歌史料有限,另一方面年代久远,许多满族古歌已经失传.从现有的各类满族民歌来看,萨满教神歌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满族民歌样式.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满族早期民歌的某些特征,是我们研究满族古歌,探求满族民歌之源的极好材料.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它的基本内容是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满族及其先人对萨满教的信仰是由来以久的.从先秦到清代,他们虽然历世几  相似文献   

11.
博大公、季永海、赵志忠、白立元选辑的《满族民歌集》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民歌集是满族历史上第一本全面反映满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歌样式的民歌集子。全书共收录各类满族民歌183首。征集地区遍及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在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广东、福建等省市。 满族民歌同整个满族文化一样,长期以来一直不被人所重视。1986年底编辑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满族民歌时,满族民歌还少得可怜,更别说出一本集子了。正是出于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编辑者们面对现实,勇敢地肩负起了抢救满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任,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支持。刺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其传承与保护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对陕西民间刺绣技艺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民间刺绣技艺的传承以及保护。  相似文献   

13.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以口述形式承传的一种族群记忆,其内容的建构与播衍蕴含着丰富的族群历史与文化变迁的细节与因素,不仅是满族及其先民对其所直观感知的族群历史以及生活世界的一种构形,也是满族根性文化的重要遗存,体现着雄阔道劲的"史书"、"史笔"风格与蛮荒古朴的叙事特色.满族说部在传承与播衍方面具有封闭与单一的特点,但也与其他类口头文学一样,受社会发展变化及传承人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14.
辽宁组在11月24日至26日在渖阳举行了为期3天的工作会议,会议中着重研宄了:满族现况如何体现、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何时开始和怎样正确反映这一融合过程、以及有关历史方面的几个问题。关于满族现况如何体现,大家认为应该是结合满族和汉族互相融合,尤其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满族和汉族一起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的事实去阐述满族的现况,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从和汉族互相杂居、密不可分的环境中分割开来,因而,说明现况应该就满族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总情况出发,从而体现出满族在其中所作的贡献和它自己的发展。关于满、汉两族何时开始互相融合,有的认为在清朝的晚期,有的认为在民国以后,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抱着后一种看法的人,理由是,在作为维系满族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一些上层建筑物(如八  相似文献   

15.
乱针绣是一种新兴的刺绣手工艺术创作形式,它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更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杰出代表。乱针绣在吸取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国家绘画艺术特点,以全新的创作理念传承了传统刺绣手工艺术。本文通过介绍乱针绣的艺术特征,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解析,了解乱针绣艺术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今的家居软装饰中,壁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人们营造了一种温馨浪漫、古朴典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它体现了居者的品位及个性,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贵州苗族刺绣是中国刺绣历史的一朵奇葩,是无可计价的非物质文化宝贵的遗产。将苗族刺绣技法创新应用到现代纤维壁挂设计中,对传承和发扬民族艺术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苗族刺绣的堆绣技法出发,借鉴传统苗族刺绣堆绣技法与现代纤维壁挂作品创作相结合,将刺绣技法进行现代纤维壁挂的创新运用。研究堆绣的技法特点,总结归纳出堆绣应用于现代壁挂设计中的方式,更好地为现代壁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服饰品的主要装饰工艺为传统手工刺绣。刺绣是一种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力量以及民族审美情结的艺术。京绣作为老北京服饰品上最为主要的装饰工艺,在风格特征和工艺水准上深深地影响着服饰品的外观和装饰风格。本文以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服饰品上主要的刺绣工艺——京绣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针法进行特征归纳和技法阐述。  相似文献   

18.
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于四月底至六月初,邀集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云南等地的有关历史学家和满族人士,连续五次召开满族史学术座谈会,讨论了有关满族历史上的若干问题。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问题,实质上是满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的问题,会上一种意见认为:早在十四世纪末,作为满族直接先世的明代女真人就已大量掳掠、买卖人口为奴,各部酋长就是奴隶的所有者,奴隶被使用于家务劳动和农业耕作,“役使多端,不堪其  相似文献   

19.
乱针绣是一种新兴的刺绣手工艺术创作形式,它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更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杰出代表。乱针绣在吸取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国家绘画艺术特点,以全新的创作理念传承了传统刺绣手工艺术。本文通过介绍乱针绣的艺术特征,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解析,了解乱针绣艺术作品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型理念,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以宁安富察氏满族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其满族文化资源的赋存和保护现状,分析其建设满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与保护满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