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光明经》(Altun?nglüg yaruq yaltr?ql?k?trülm?sh nom iligi alt?nom bitig)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最重要的一部回鹘佛教经典文献.此文献中出现的源于古代突厥语部落的词汇对突厥语词汇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提供珍贵的资料.而且,回鹘文《金光明经》中有好多古代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汉语、藏语、吐火罗语和来源不明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对哈萨克语词汇研究、突厥民族语言词源研究以及古代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民族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材料证据.笔者从回鹘文《金光明经》中找出50个古突厥语固有词汇,举了文献中出现的例子,并将这些词汇与现代哈萨克语词汇的表示之义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回鹘文是在胡人文化影响下由粟特文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音素文字,碑铭及出土文献也反映了突厥语族群从对粟特文的借用到改造的演变、发展轨迹,而借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突厥语也就标志着回鹘文的产生。《多罗郭德纪功碑》可证回鹘文至晚在552年已开始使用,而哈喇和卓古墓群发现的以粟特文字母书写突厥语kif(i人,妻子)字样的代人木牌还意味着回鹘文极可能于482年已开始使用。通常认为回鹘文是继如尼文之后开始使用的,就目前所见碑铭及出土文献可断定,其使用历史远要早于如尼文,应是最早用来拼写突厥语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国际知名古突厥语文学家和突厥语言学大师、中国古代突厥语文学科创始人和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奠基人,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耿世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7日在京逝世,享年83岁。耿世民教授对《西北民族研究》的创办曾给与极大热情和有力支持!他的代表性名著《回鹘文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第二幕研究》的中文成果,就是在美国哈佛大学突厥学报  相似文献   

4.
以《金光明经》中的AB/BA型音节词为主,将其与鄂尔浑碑铭词语和哈萨克语作对比,浅析三者在语义、语音以及具体使用中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北斗信仰是我国古代许多地区曾广泛存在、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信仰。《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将北斗信仰进行了佛教神化,突出了北斗星君的延命增寿、消灾解厄的神秘力量。该经在汉地佛教中被视为伪经,不为汉族佛教徒所重视,然而,元代在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甚广,相继被译成蒙古文、回鹘文、藏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在新疆地区亦出土了一批该经的回鹘文印本及写本残片。编号U4709残卷正是该经题记,反映了该经的刻印时间及施资者,对研究畏兀儿佛教文学及其印刷术具有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红梅 《民族论坛》2013,(5X):76-81
北斗信仰是我国古代许多地区曾广泛存在、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信仰。《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将北斗信仰进行了佛教神化,突出了北斗星君的延命增寿、消灾解厄的神秘力量。该经在汉地佛教中被视为伪经,不为汉族佛教徒所重视,然而,元代在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甚广,相继被译成蒙古文、回鹘文、藏文等多种民族文字。在新疆地区亦出土了一批该经的回鹘文印本及写本残片。编号U4709残卷正是该经题记,反映了该经的刻印时间及施资者,对研究畏兀儿佛教文学及其印刷术具有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塔塔尔”一词最早在文献上的出现中国唐末会具(841—847)时期的《赐回鹘嗢没斯特勤等召书》中提到有一个回鹘左厢部落叫“黑车子达怛”(见《会昌一品集》卷五,《元朝史》上册第3页,韩儒林),这是对长城以北诸民族历史记载最详细的中文文献上首次提到“塔塔尔”.可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点立的突厥汗国时期的《阙特勤碑》(用突厥鲁尼文、即鄂尔浑文书写的)其中提到四邻各部时,称东邻为“三十姓塔塔尔”(Otuztatar).这个碑是732年所立,比前述史料早一百年.由此可见,“塔塔尔”一词最早出现在突厥文献中.当时,突厥人把什么民族称做塔塔尔人呢?根据中国学者的详细考证:1、韩儒林根据碑文中出现的各部排列顺序指出,三十姓达怛的地理位还应在骨利干(Khurgan),南契丹之北,正好与唐书所载室韦诸部地理位置相当.这就是说,当时中国唐代文献里称作“室韦”的民族,突厥称为“塔塔尔”.  相似文献   

8.
一解题 回鹘文是唐宋元时期我国维吾尔族所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本世纪来在新疆、甘肃等地大量出土的少数民族文字资料中,有不少就是用回鹘文写的。在这些珍贵的回鹘文献中,社会经济文书虽占有一定数量,但很少涉及到当时存在的寺院经济。这里译释的回鹘文寺院经济文书就是目前所发现的比较全面地反映元代畏兀儿寺院经济情况的唯一的一件文书。正如同其它大多数社会经济文书一样,该文书原没有标题。但学者们为了叙述之便,习称之为《佛教寺院免税书》或《寺院免税敕令》等。据刊布者报道,该文书于1905—1907年间由德国  相似文献   

9.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作者研究,此回鹘文残卷虽题作Abitaki(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但与<阿弥陀经>(古代新疆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4世纪译成汉文)无关,而是汉文大藏经中已佚,也属于佛教"净土宗"(莲宗)的<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10.
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民族研究学界长期认为 ,中文“民族”一词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 ,是近代由日本创造并传入中国的外来词 ,这一通行多年且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根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 ,“民族”作为名词形式应用于宗族之属和华夷之别的一些例证 ,证明了“民族”一词是古汉语固有的名词。在近代中文文献中 ,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出现在 19世纪 30年代。日文中的“民族”一词见诸 19世纪70年代翻译的西方著述之中 ,系受汉学影响的结果。但是 ,“民族”一词在日译西方著作中明确对应了volk、ethnos和nation等词语 ,这些著作对nation等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民族”一词不属于“现代汉语的中 -日 -欧外来词”。  相似文献   

11.
从回鹘文《俱舍论颂疏》残叶看汉语对回鹘语的影响●张铁山历史上汉语对回鹘语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汉语对回鹘语的影响究竟有多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议论较少。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一、回鹘文...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中所提到的回鹘文写本均来自敦煌东南的千佛洞第17号洞(中国的正式编号)或莫高窟。在第17号洞中收藏的古突厥文写本的总数绝不会超过50多卷。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一卷是用摩尼教文字写成的,有两卷或3卷是用吐蕃字母拼写的突厥语写本,有4卷是用如尼文写成的,至少有39卷是用回鹘文写成的。在现今已考证清楚肯定出自该藏经洞的回鹘文写本中,有一卷是关于两王子本生事的伯希和敦煌写本P·3509号册子卷,已相继由克莱芝·于阿尔、伯希和与笔者本人发表,我于1971年将之刊布于《回鹘文本善恶两王子的  相似文献   

13.
M·喀什噶里闻名于世的《突厥语词典》在我们文学语言书面记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词典》中收入的突厥诸部落的词汇,彼此间的语言差别及其民间诗歌到目前为止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人们已经把词典中所收入的词汇看作是语言的古老面貌,但那些词汇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历史痕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喀什噶里《突厥语词典》中所保存的一幅突厥民族的古老地图就是这类具有历史意义的记载之一。下面,我们将讨论该地图的内容、地图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喀什噶里的手抄本里有一幅直径为15厘米的名为“Dayra”(环,圈)的地图。这幅地  相似文献   

14.
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是研究回鹘内部的社会经济、商业交通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比较丰富而可靠的史料。因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积极从事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研究和刊布。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研究刊布有关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论著约有110种。其中俄苏发表32种;日本发表30种;德国刊布14种;土耳其刊布8种;法国发表4种;匈牙利、英国、芬兰、美国各刊布一种;中国刊布约20种。文书容量大、影响也大者有俄国拉德洛夫编的《回鹘文文献》(莫斯科—列宁格勒,1928):日本的山田信夫、小田寿典、梅村坦、森安孝夫合著的《回鹘文契约文书之综合研究》(1982);美国克拉克的《13—14世纪西域回鹘  相似文献   

15.
用最少量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语言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语言经济原则.本文将普通语言学中马丁内提出的语言经济原则投射到现代哈萨克语中,采用文献法、资料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哈萨克语言词汇中的经济原则,列举哈萨克语中部分词汇的构成方法及来源并加以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6.
从《突厥语大词典》看古代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邓浩饮食是民族文化中极具稳定性的部分,它受制于民族的经济生活,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鲜明反映。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维吾尔族以自己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中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17.
在东方学学科领域内维吾尔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它作为突厥学的独立分支对维吾尔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着综合研究。维吾尔人是具有发达城邦文化的中央亚细亚最古老的突厥语人民。古代维吾尔文献的存在及广泛应用也证明了这点,这些古代文献大部分保存至今。在5世纪前维吾尔人就已有了文字,新粟特文字母大概就是这种文字的基础。东突厥斯坦的岩洞寺庙——举世闻名的“米耶”建筑(千佛洞),就是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结合体,这些寺庙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8.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可能从其本土上进一步发现回鹘文写本的国家。近来,我们从汉文杂志《文物》1985年8月号所刊题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清理简记》中得知,又有一批值得注意的各种文书出土。由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发表的这篇报告,是对近来柏孜克里克发现文物的首次报道,这个发现是30年来发现回鹘文写本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新发现不仅促使我们这些外国学者要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的研究,一  相似文献   

19.
书面定型于11至12世纪的多部波斯语史诗,如《列王纪》《戈尔沙斯帕传》《库什王纪》《亚历山大王纪》等,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多载跨文化交流内容,涉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古代操突厥语诸族群、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和阿拉伯—伊斯兰等多个古代文明。古代伊朗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经历过多次异族进入而诱发的文化整合。11至12世纪,在伊朗人重述本民族历史与传说的浪潮中,诸般跨地域、跨族群交往的史事和诸多外来文化元素集中投射在波斯语史诗的叙事中。通过对古代伊朗口头、书面传统和“大地七境域说”地理观念的继承,以及对波斯—阿拉伯语史地著作提供的新知识的吸纳,波斯语史诗传统展现出真正的世界性视野,其本身也堪称古代各族群间文化交融与文明互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m■ηg■lündüsüten]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与近当代中国历史和民族政治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在近代蒙古地区,"民族"[ündüsüten]概念的流行和使用无疑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国内政治、汉人文化思想界和日本等东方国家的直接影响。蒙古民众和精英在传统的血统、部落、种族、宗教等概念的基础上逐渐接受了"民族"概念,并为传统的部落、部族赋予了新的意涵。本文通过系统考察蒙古地区近当代蒙古文文献与汉文文献记载,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民族"[ündüsüten]概念在近当代蒙古地区民族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叙述形式及其社会认同的多线性、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