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膻味"和"松毛气"是彝剧生活化、通俗化的气息,是彝剧自然、明快、清新的风格体现.彝剧剧目名称及剧目题材来源铭刻着彝族文化的标识,"汉语彝腔"将彝族风俗生活还原于舞台;彝剧的曲调和唱词源自于民间,舞台动作就是生活动作,舞美设计不失彝家原生态自然之美.彝剧根植于博大的彝族文化,演绎着亲切的彝家生活.  相似文献   

2.
现实题材创作的热潮是彝剧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把握机会,从彝族本乡本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素材,创作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彝剧作品。而导演作为主创团队的核心,既要对现实题材有清醒冷静的认识,又要对彝族文化和彝剧本身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既要把握住彝剧的民族特色,又要积极创新、为彝剧的发展寻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彝剧导演,才能让彝剧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让彝剧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说布"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仪式现象,是一种多样化的季节性仪式。它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其具有神学思维特征和神圣意识形态。"说布"背后隐藏的是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和谐之美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蕴。在彝族"说布"仪式中,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动作手势、每一段唱词,都对应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说布”①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最为普遍的仪式现象,是一种多样化的季节性仪式.它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鬼神观念和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其具有神学思维特征和神圣意识形态.“说布”背后隐藏的是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和谐之美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蕴.在彝族“说布”仪式中,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动作手势、每一段唱词,都对应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格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华戏曲艺术既要发扬其优秀的艺术传统,又要善于吸收新的艺术因素,在创新中求得发展机遇。彝剧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彝族文明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它是彝族的又是中国的。笔者多年从事少数民族戏剧——彝剧的创作,对于发展民族剧种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跳菜"即指跳着舞上菜,是南涧彝族在宴请宾客时的一种最高礼仪.近20年来,伴随当地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跳菜被人为地从村寨文化中剥离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后走向都市舞台和宾馆酒店,呈现出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等新形式,在民族传统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其中蕴含着从自在文化向自觉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刘樾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12-213
彝族建筑艺术实际是非物质文化和工艺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它可以为文化的体验提供一个综合的场所,它依托于凉山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综合文化呈现的载体.彝族民居的研究最早是集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其后从现代建筑科学的角度对彝族建筑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形式传承和彝族现代居住环境观点有诸多探讨;近年来对彝族建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多方牵引作用,如陆铭宁的《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就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探讨.但是目前还鲜有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对彝族建筑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8.
覃嫔 《民族论坛》2012,(2):100-103
新晃"咚咚推"源于侗族宗教祭祀的傩戏,因其舞蹈表现形态等一系列的非凡艺术形式而引发了诸多文化学者的关注。这一深藏于民间的舞台歌舞艺术在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上面,具有原始的美感和宗教的神韵,这使得该古老艺术所释放的文化因子蕴含了颇为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重点对"咚咚推"的舞蹈表现形态及其意义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路旁花儿正在开,树上果儿等人摘”。这首歌唱出了彝家山乡的美,彝家好客的情。凉山的美,凉山人的情,在她高原的湖光山色,泸山明月,邛海碧波;在她心灵绽出的艺术花果,香飘大地,任你撷英……诗的沃土彝族是善诗的民族。古老的历史,优秀的文化,民族的文明,都以诗的形式表述于彝文古籍,流传于口头。民间文学的神话、史诗、叙事诗、故事、传说、童谣、民歌十分丰富。其中诗是主体。著名的史诗《勒俄特衣》、训世诗《玛木特衣》、叙事长诗《阿莫尼惹》、抒情长诗《阿冉妞》,与云南的《梅葛》、《阿诗玛》、贵州的《恩布散额》,构成了彝族民间文学的宏大殿堂。每个民族都有诗,但是,象彝族这样爱诗、  相似文献   

10.
武定白路彝族酒歌,是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谣,承载着与白路彝族的历史、祭祀、生产生活以及图腾崇拜等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必须要充分认识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推动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和美学专家称为社会艺术的"活化石",并以其古朴、独特、庄重、适用的款式,美丽而和谐的颜色,以及来源于大自然的图案叙述着彝族民间许多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武定白路彝族酒歌,是当地彝族人民传统的习俗歌谣,承载着与白路彝族的历史、祭祀、生产生活以及图腾崇拜等相关的大量文化信息.必须要充分认识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推动武定白路彝族酒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的大凉山,承载着数千年的彝族文化,小凉山,更有无数彝族的传统文化孕育其中,彝族“说唱”便是其中之一,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彝族“二人转”。彝族“二人转”产生于东汉以前,与东北“二人转”如出一辙,距今已有200多0年的历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不唱山歌冷啾啾,唱起山歌闹说唱艺人在表演凉州。好个凉州闹坏了,我的山歌才开头……”“各种柴火碰到一起了,就能生出熊熊的火焰。各种人聚在一起了,就会发出智慧的光芒……”就这样,“唱”了“说”,“说”了“唱”,你方唱罢我登场。彝族说唱多为两人表演,与东北“二人转”确…  相似文献   

15.
海菜腔是云南彝族支系"三道红"的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建水、开远、个旧等地。海菜腔演唱内容丰厚、音乐形式独特、民族特色鲜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菜腔扎根于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之中,蕴涵着彝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其教育传承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比较汉族和彝族古代文艺理论,可以发现其早期哲学同源性一致性由于社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而呈现出的美学追求的差异性,以及在彝族诗歌、诗论中所表现出来种种差异:就诗歌的内容而言,彝族诗歌重描摹客观生活,汉族诗歌重内心情感体验;彝族诗歌重质朴自然生活情态的摹写,汉族诗歌重社会关系对人的压抑;就诗歌形式而言,彝族诗歌重“以声为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就降生在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彝族家庭。我不曾经历过奴隶主和封建阶级统治下的彝族社会,可我听长辈们讲述过彝族人民在旧中国的苦难。幼年时所见到的是旧社会留下的千疮百孔、清贫如洗的彝家山寨。而今是旧貌已改、新颜似锦,一派繁荣。  相似文献   

18.
彝族大三弦     
彝族是火的民族,彝族民间有深厚的“火”文化,火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彝休的劳作生息。因此,天下第一的彝族大三弦自然就是“火  相似文献   

19.
她穿戴着美丽的彝族服饰出现在舞台上。她的歌声征服了中国千百万观众和听众。人们认识了她——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安东。她是彝家的后裔。然而,大小凉山的红壤,邛海的碧波和欢乐的“火把节”,对于她都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她生在成都,五六岁便随军旅中的父母来到贵州铜仁市。10岁起学习拉大提琴,13岁就到市京剧团当演奏员了。终于有一天,她认定自己是块唱歌的材料,于是便告别了心爱的大提琴,告别了贵州的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于近日完成编译工作,正式印刷出版90卷。它标志着《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从零散到集成,从翻译不规范到规范,从质量参差不齐到精品,是彝族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毕摩"是彝语音译,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彝族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