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观察六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变迁,研究假设和研究取径是两个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最有效的分析概念。因为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之下,均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术问题、视角方法与之相辅相成,形成具有某种规范意义的研究模型。六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经历了革命史—事件史、现代化史—社会变迁史、后现代视野—社会文化研究三种模型的变迁和兴替。革命史—事件史模型的典范期是20世纪50—60年代,80年代为其发展期。现代化史—社会变迁史模型形成于80年代,在90年代深入发展。后现代视野—社会文化研究模型则在21世纪以来的辛亥革命研究中崭露头角。时至今日,方法视角多样、边界模糊的辛亥革命研究日益成为主潮。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变迁,是六十年来时代变迁的反映;辛亥革命研究的发展和走向,也必定存在于其对新的时代问题的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3.
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王庆成,应广东太平天国研究会的邀请,在广州作题为《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去和现状》的学术报告。王副会长在报告中对我国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当时的一些学者和革命家主要是利用太平天国历史来宣传他们政治上的理想和主张,因此,严格地说,还谈不上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第二阶段从三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有关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著作,同时对太平天国的性质问题出现了意见分歧。三十年代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1)是市民性的农民革命;(2)是农民性的市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开掘较深的领域。以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为契机,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呈现蓬勃发展状态。延至80年代中期,有关辛亥革命史的许多重要问题,诸如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外关系、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革命团体、立宪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问题、“反满”问题、会党、华侨参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986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一书,将建国以来至80年代中期30余年间辛亥革命史的研究状况,作了详尽客观的总结。近年的研究状况,无疑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1986年至1990年五年间辛亥革命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本文所指的辛亥革命,下限止于二次革命失败。本文所介绍的研究状况,也仅限于中国大陆学术界。文中所述不妥之处,期望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其功实不可没 ,因此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自革命发生之日起就日渐成为国际性重要的史学分支之一。 90年代以来 ,辛亥革命史研究再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笔者就管见所及 ,对近十年来有关辛亥革命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作简要的综述。一、政治史研究1 .辛亥革命的地位史学界传统的观点认为 ,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杨春时按照时间和是否发生了自觉的彻底的社会变革这两个标准来分析 ,认为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革命…  相似文献   

6.
崔华杰 《东岳论丛》2011,32(9):13-3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方学界便对它有着学术关注,其中又以英美为主的英语国家研究最为突出。海外英文研究者群体包括英美本土研究者,也有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国学者,也包括旅居海外的华裔研究者以及曾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现当代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因其所处的不同的政治环境、史学理论与思想以及研究路向,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辛亥革命爆发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比较重视政治史与外交史研究领域;第二阶段为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后期,史料文献整理、人物研究有新突破;第三阶段为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区域史研究成为新热点;第四阶段为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此期研究在思想史研究出现了专门性著述并出现区域化的研究特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进入新千年后的成果却稍显薄弱。  相似文献   

7.
近60年来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前一阶段两岸学者互不联系,各自对辛亥革命史开展研究.在台湾经历了从"正统学派"之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同期大陆辛亥革命史研究发展缓慢乃至停滞,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反差与对照.后一阶段大陆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趋于兴盛,一度成为历史学科众多分支中的一门"显学",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则明显趋缓甚或萎缩.海峡两岸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后一阶段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开展,相互之间还隐然出现了竞争的局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史学史学科自20年代梁启超倡立,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为界分为旧、新两个阶段。旧阶段的史学史学科,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指导,以"史官、史家、史学的发展及当前史学的趋势"为学科框架。新阶段的史学史学科,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及史家活动等为研究内容,理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20世纪60年代的史学史热潮是新阶段史学史学科的起步时期,其发展势头被"文革"人为打断,70年代末恢复的史学史研究,是60年代发展进程的接续。6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实属同一发展阶段,即与1949年以前相对而言的"新阶段"。当前的史学史研究呈现了繁盛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理论尚不明确、重要问题研究不够、研究内容低层次重复、学风浮躁和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2010,(4)
研究综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形态的文学研究的研究。研究综述的兴起有两个重要的契机:一个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一个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从70年代末以来,研究综述大体可分为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80年代后期到2008年和从2008年开始的三个阶段。研究综述有论文、专著和丛书等多种类型。其内容有综合性的,有专题性的。研究综述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以来的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和推进今后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今后的研究综述,应重视拓展范围、深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立宪派阶级基础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清末立宪派的阶级基础,实指它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史学界曾就此问题进行过一场讨论,但意见分歧,结论相去甚远.目前,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不过,从近年出版的有关论著看,立宪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说法,已为大多数论者所接受.例如,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胡绳武、金冲及所著《辛亥革命史稿》和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等专著,都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但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社会演化进程中,辛亥革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史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历来为史学工作者所关注。从辛亥革命70周年(1981)到80周年(1991)纪念的10年间,堪称建国以来辛亥革命史研究成果最丰硕、最具特色的10年。浙江省史学工作者和全国一样,在辛亥革命史的园地上,十年耕耘,十年开拓,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硕果。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 ,对他的散文研究从五四时代开始迄今已有近 80年的历史 ,但对这类研究的整理往往混杂于周作人思想、人生道路研究的整理之中。本文从散文创作研究与散文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 ,将周作人散文研究划分为解放前 ,194 9年到 80年代末 ,90年代迄今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尤其是三次高峰 (即 3 0年代、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体现了面临内忧外患、存亡绝续危机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寻求救亡图存、独立富强之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现今不应忘却并且应该不断强化的历史记忆,对于维系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及其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应该具有百年特点,不仅需要还原辛亥革命的史实真相,探讨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而且还应总结海内外辛亥革命史研究的百年进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用长程式与总体史的眼光,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百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外交以及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国家 ,如何认识经济发展的内容 ,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内容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之初到上世纪 70年代中期是第一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2 0世纪 80年代末是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初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内容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是处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往往会受到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产生一些认知偏差。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认知偏差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70年代前的“朴素科学家”到70—80年代末的“认知吝  相似文献   

16.
(一) 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整整80个年头,经历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三届旧政府的统治,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革命阶段,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重大历史事  相似文献   

17.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奴隶制问题讨论的世纪末回眸莫金山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讨论,至今已有70余年,其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30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发表到抗战爆发前夕。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于1928年被迫离开中国到日本避...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至4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五四文学的评价与研究是多元化的自由阐释,方法多样,立论驳杂,但基本上是沿着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的健康轨道展开的;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五四文学研究呈显为文化型与政治化两种充满悖论的解读方式,并日益趋于政治一元化的研究模式;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从“拨乱反正”,恢复五四文学本来面貌到深入反思并力求超越五四文学精神的过程,研究视野与方法再度表现为多元化的格局,文化学研究、比较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都取得了空前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以二战结束、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解体为界,可将国际金融合作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战以前;二战以后至1973年;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四个阶段的历史特点表现出国际金融合作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层次由低到高、程度由浅到深、范围由小到大和形式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