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婚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功能历来被人们重视。唐代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相对开放自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务实进取、繁荣自信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2.
唐代妇女的文化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丰碑。它那宏博、绚烂、丰富、开化的特点,是同当时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其中,妇女文化生活的高水平发展是极为生动活泼的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唐代文化的进步程度,体现了唐代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全面开放,是构成“大唐盛世”的重要侧面。一女子教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养,教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古训。在男权社会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代的美术,随着唐代社会和一般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美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可谓是中国封建时期美术发展的巅峰,也是当时世界美术发展的高峰,至今对中外美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与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兴盛,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开放,思想开明自由,民族相互融合,文化交流频繁,文...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并形成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但唐代妇女的命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幸运。在婚姻关系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妇女虽然都存在离婚再嫁的现象,法律也给予了妇女一定的婚嫁自由,但就总体而言,整个唐代社会妇女依然处于"男尊女卑"的束缚之中,有较少的人身自由,其社会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相似文献   

5.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唐代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是当时农村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在地域群体头脑意识中不自觉的精神和行为反映.这种信仰礼俗既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又具有时代性.唐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对神灵的信仰,融合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和宽刑务简的统治政策,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家庭信仰礼俗.本文对唐代民间这种约定俗成且根深蒂固的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具备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代著作郎官制的设置沿革,唐代著作郎官的选拔、职责及弊端与其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唐代著作郎在唐代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本文认为其所担当的职责是唐代社会崇尚文化特质的表现,是中国人重生厚死生命观的表现,是儒家的文教思想居于社会文化主导地位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唐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唐人塑造的一系列著名女侠形象,如聂隐娘、空空儿、红线等,不仅丰富了文言小说人物的画廊,而且被当作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进了后世的武侠小说。唐代女侠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层面。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既是唐代任侠风气下现实侠义女性的艺术投影,又是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女权意识强化与自由人格张扬的产物。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北朝尚武骑射风俗与胡风浸染下的妇女生活为唐代女侠形象提供了艺术原型,唐女侠的奇术异能还与佛道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唐代发达的金银器文化,其工艺、器形及纹饰等各个层面,反映了唐代繁荣的经济和先进的科技水平;同时也是多元开放的大唐文化和时代精神、审美意趣的物化结晶。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官方统治者着意塑造贤良淑德、贞孝节烈的理想女性形象,在礼仪制度、律令格式、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下,为女性设定了固有的生存空间和秩序,同时干政乱政、骄悍淫妒的女性形象和狎妓宠妾的社会风貌在唐代文本中亦展露无遗。侠女异类和出世于佛道的尼冠等多形态女性形象也是唐代女性的另一弹性存在。唐代社会实态中多元差异化的女性存在反映了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冲击和调适,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张力。整体而言,唐代早期对妇女形象持宽容开放自信的态度,唐代晚期女性形象渐趋保守变形。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为理想女性的德操提供了疏解路径。不同书写体系和文本记载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各有偏重。凡此种种构成了唐代多元差异化存在的女性生存空间和场景,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中温情与秩序的共存、冲突和调适。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软实力有所提高,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文章从文化产业滞后,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传播能力弱,世界影响力不足;传统文化被淡漠,文化根基不稳;教育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薄弱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办法有: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提升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3.
西安唐风园林在营造理念与手法中运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与艺术效果。唐风园林中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得唐风园林更具特色与韵味。如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唐风园林便充分运用唐风园林的造园手法在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西安本土民俗文化元素,使得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有: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自身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对文化产业的背景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五代官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代国子监的演变及其文化职能的突出,表明国子监在五代主要扮演文化的角色;而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在五代的存废,则进一步体现了五代官学日益趋向公共的特征.以上这些变化表明五代在唐宋官学转型、文化重心的移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广东文化形象既有历史积淀的一面,又具有不断演进的特征。自古以来,岭南文化的传统以及广东对外开放的悠久历史,客观上锻造了广东创新求变的文化形象。在当代,全球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更促使广东文化形象在敢闯敢试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当代广东文化形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此,要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努力塑造、提升广东良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7.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士人文化心理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隐逸风气兴盛,对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唐代文人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对其递嬗缘由的追问,也是深入剖析唐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概而言之,初唐承继魏晋隐逸遗风,盛唐在隐逸中贯注入世因素,中唐淡化了士人的担当精神,晚唐以隐居避祸全身。  相似文献   

18.
唐代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唐代的质子制度,探讨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是质子在唐顶班值勤,见习唐礼,受唐朝文化的熏陶;二是质子在促进唐与周边诸族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种种优势;三是有些质子以"宿卫生"的身份入唐,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唐初,唐王朝对高句丽采取了较为和缓的怀柔安抚政策,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期间,亦一直奉行亲唐政策,尽力处理好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使得这一时期唐丽处于蜜月期,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福州十番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十番音乐虽为民间音乐,但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其独特的乐器“狼串”与唐宋的“杖鼓”、朝鲜的“长鼓”实为同一乐器的微变,包含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同时,它产生的土壤是福州近代市民文化的发展,其音乐风格、艺术形式等表现出的民俗特征,使其成为福州民俗文化一部分。而它在社区文化中担当的文化角色,则使其成为社区文化的标志物,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