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创作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但在这千差万别的创作个性之中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集中体现于下面的五个“相结合”: 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创作个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就是说,创作个性不仅有思想性的要求,也有艺术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历史本土化指的是那些以非现实、非当前的历史题材来进行创作,并以此突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东方"、"中国"身份的创作思潮和艺术现象.以程丛林为代表的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受,创作出了富有浓郁本土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时期油画的历史本土化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3.
绘画病毒     
关于高风艺术作品的嬗变推论了解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最好的方式是看其一贯的作品演变,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艺术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何在,以及艺术家在如何努力呈现这些问题。一位艺术家往往会长期投入地关注一些焦点问题,并长期为此工作。从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持续不变的关注点,这样就形成了艺术家作品的个人化特征。从艺...  相似文献   

4.
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评价,应建构在其作品艺术成就和艺术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力上.应该客观、公正、整体地对石鲁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这对当前的艺术评价标准、艺术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有着积极的导向性.不能狭隘地从自己的审美价值角度来进行"类己则褒;异己则贬"式的批评与评价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技法的表现水平只是艺术作品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化"与"物化",是精神产品,"大师之境的艺术不是修辞练习簿,不是情感按摩器,而是一场熊熊的火.[1](P35)  相似文献   

5.
忧郁是一种美之样式.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其它美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渗透心灵的力量.以绘画艺术美学为介入,分别针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态、色彩、气氛、形态的析例,深入解读艺术表现中的忧郁美,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以"艺术"为起点辗转行至"真理"的路途中实际上勾划出三条不同的美学道路.第一条:存在→存在者→艺术作品→真理→艺术;第二条:人(艺术家)→艺术作品→作品的作品存在→真理→美;第三条:诗人→诗→语言→真理.这三条道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互纠缠和非线性逻辑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既昭示着海德格尔由"艺术"行进至"真理"所使用的技术策略,也表征了他为身处于技术时代"无思"的我们所开的美学药方.  相似文献   

7.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进行个人艺术实验,以非客观表象的画面建构来揭示主观精神的内在真实。他将这种真实隐匿于"分割"、"倒置"以及"再混合"等一系列视觉表现形式的探索之中。通过分解与透析其艺术作品,考察其个性图式背后的艺术观念,能为人们重新体认这种艺术真实、拓展艺术思维方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靳宇峰 《南都学坛》2014,(5):F0003-F0003
<正>19世纪末,科学与工业的发展使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对于前卫的艺术家来说,文化氛围已然呈现出难以忍受的虚伪和道貌岸然。王尔德在《狱中记》中一再强凋:"一个艺术家.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艺术家,也就是说,一个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质量取决于个性强度的艺术家,其艺术的发展需要思想、  相似文献   

9.
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是艺术家与金属材质直接对话的过程,是雕塑家的艺术理念、创造力和技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施展,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既具金属材质独特魅力,又能展现个性风格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而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和现代化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史的主体;再次是文献,文献是印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历史活动关系的重要依据,缺乏中国艺术文献的艺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可信的;前三种要素需置入史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其面貌,并得到正确的诠释。这四大要素贯穿于中国文化逻辑结构与历史路径并不断地演变,生成了艺术历史变迁路径的体例与结构轴线,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的文化整体感,形成整合复数的中国艺术史的形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 ,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我们永远也不能忽视基督教对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基督教精神会继续为西方艺术家们所关注 ;《圣经》所传达的信息会继续在悲剧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是我国诗词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其词却总是渗透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内涵,体现在其词所蕴涵的美质难久的威胁感、未来状态的忧惧感、莫可名说的孤寂感和叛逆人生的疲惫感。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及其女性身份,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在文艺创作活动中,作家、艺术家大都倾向于以悲剧的艺术形式来处理和表现爱情题材,而广大的读者和观众也似乎能从爱情悲剧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这种看似奇怪的艺术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原因,本文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从创作和接受的角度分别对此进行分析并认为,爱情文学文本与悲剧艺术之间确实存在一种符合艺术规律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西方音乐史上舒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威尔第、勋伯格等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天才人物,都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创作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的创作实践与他们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使这些音乐家成为悲剧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鲁迅的悲剧意识在主体性原则上体现为“孤独英雄”的悲剧命运,那么张爱玲的悲剧主体意识则体现为女性地位的丧失。二者在各自的作品里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家族女性在转折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表现出的孤独、苍凉、悲悯的悲剧意识,显示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相似性和承继性。  相似文献   

17.
正如美国美联社诉费雷尔一案与《总理在汶川》著作权纠纷所反映的那样,艺术领域照相写实主义的出现,给著作权法带来了新的课题。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转让美术作品原件的方式从中获利的同时,源相片著作权人在现有《著作权法》下却无法从中分享利益,利益天平在走向失衡。本文从照相写实主义对著作权理论的冲击出发,对我国《著作权法》上的应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桃花扇》等剧具有双重结构,中国古代大多数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层结构具有很多的共性,其“悲剧原型”是各个悲剧的深层主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是由既定的信念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引起的,中国古代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悲剧。文章从此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萧红、路翎对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继承作了进一步开掘,他们在对人的生命本真样态的抒写,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等方面最具鲁迅的风骨.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伍尔夫是20世纪初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她的意识流小说试验中塑造了多位女性艺术家形象,这些女性艺术家形象普遍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面临着父权文化的压制和艺术接受障碍的问题,伍尔夫在其小说文论中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并试图为女性艺术家们的创作寻找出路。她笔下的女性艺术家形象在其小说人物形象中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呈现真实情感的女性世界,是连接其小说实践与小说理论的纽带之一,从其入手必然可以为伍尔夫小说与文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