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优先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必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为教师的中国式现代化、教师教育理论体系自主现代化及教师教育实践自洽现代化。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必须要破除教师教育综合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不畅和文化生态不良的现实制约,坚持以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做行动,以教师教育体制现代化建设为关键保障,持续深入推进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为实践样本,本质是普遍论视野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面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适应性遭到质疑,现代化理论需要在相对主义范式下进行研究。比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发现,拉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一直在依附与自主、威权与民主之间摇摆;而东亚国家和地区则走向了一条“强政府”策略下的压缩式现代化道路。各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基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多元的,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国家主导的内生性发展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模式,而中国正是依靠这一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突出表现为揭示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条件———科技优先战略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知识,而创造知识的源泉在于教育。经济全球化为落后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契机,发展中国家只有教育大发展,才能经受得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跻身时代的前列。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忽视教育,形成教育短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只有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才能把握现代化契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其恢宏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抉择,使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入研究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抉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迟缓原因问题的探讨,在方法论上抛弃了简单的“外因论”和“内因论”,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把握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现代化新论”断定,中国现代化的迟缓是中央集权的王朝统治结构的自身衰败过程和“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的结果。实际上,如果从时间规定性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迟缓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9世纪中叶以前,其原因完全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而19世纪中叶以后,则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30年代 ,何干之立足中国 ,从恢宏的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现代化 ,反对“殖民地脱化论”,倡导文化综合 ,从而科学划分中国现代化阶段 ,认定被动式的中国现代化的本位取向 ,调适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其思想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浓郁的意识形态话语色彩、注重以经济之眼光探究中国现代化变迁。这使他既站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又留下马克思主义学者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振祥 《云梦学刊》2006,27(5):115-117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世界各国发展一体化以及经济、政治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趋势产生的。新时期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质包括德育视野要着眼全球化,要尊重优良传统道德,要更新德育理念、树立创新的品质,要重视道德主体性培养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愈显其重要性。中国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和背离民族精神为代价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刘凯和杨小峻二位教授撰写的《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书,是继二位合作《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之后的又一佳作.全书分为七个章节,约27万余字.第一章分为三节,作者在概述现代化概念的产生历程、全球现代化浪潮和中国近代现代化经历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时代主题——教育的现代化,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范畴,陈述了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点,将西藏现代化与西藏教育现代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持续提供理念支撑。在本体层面,教师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师培养的根本遵循,尤为突出立德之于师德孕育的基础作用以及树人之于教师培养的目标指向。在立德树人的价值驱动下,教师教育以人的实质自由为目标,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引领,以现代化发展为重点。教师教育应着力强化铸魂育人、为国为民的西部红烛精神的引领,牢记以德育德、孕育强师的高尚使命担当,构建与时俱进、多元互动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以人为本、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以行之有效的实践进路全力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而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城市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求真意识、批判意识、理论意识和主体意识等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内容。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历史证明,教育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从现实路径上看,教育现代化又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教育思想的本土化、个性化和教育资源的社会化,才能满足培养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为实现城市现代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脱出苏联现代化模式之后 ,转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方面的探索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九个方面 :现代化性质论、现代化领导论、现代化战略论、现代化途径论、现代化动力论、现代化速度论、现代化重点论、现代化协调论、现代化融入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 ,构筑了一个宏大的中国现代化目标体系 ,即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在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对中国现代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七十年历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进。尽管不是一帆风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经验教训,但通向现代化的方向与目标始终不变,现代化的速度也极为快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已经形成,道路自信已经树立。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现代化的智慧,就一定能够让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步伐走得更加顺畅。总体看来,以人为本、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以市场化为取向,以创新化为动力,以全球化为舞台,以知识化和绿色化为目标,以产业结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现代化为核心,高度重视教育与科技,吸取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自己的路,是中国现代化七十年最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基础上,我国文化现代化话语方式发生了由体用之辩向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的转变。世界性与民族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文化精髓论,是反映我国经济和政治现代化规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根本规律。它在克服体用之辩旧话语方式的同时,克服了由旧话语方式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教条主义等三种阻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文化独断主义倾向,为在古今中西文化精华结合中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正确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