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春 《当代老年》2010,(10):57-57
古时人们说到官吏廉洁;往往都用“两袖清风”来形容。明朝有名的廉洁官吏于谦,其《入京》一诗中有“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自述。现代人也常借用“两袖清风”来赞扬廉洁奉公的干部。这“两袖清风”与“廉洁”又有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2.
“毛病”一词本不是指人,而是指马。古时候,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对马的要求特别严格。相马首先就是看马的毛色如何,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马经》中说:“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卷曲的马毛,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骑的话,就会有害处。  相似文献   

3.
从李安凭借《卧虎藏龙》从奥斯卡上抱回一个小金人后,好像所有的中国导演都在忙着拍武侠片,不论擅长表现农村题材的张艺谋,还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周星弛。从一系列的票房数字,说明大众愿意为武侠片埋单。听说《天地英雄》宣传阶段,连《双旗镇刀客》都成了热门。看武侠小说,自以为是地把金庸、梁羽生的作品看作“侠小说”,而把古龙、温瑞安的作品看作“武小说”,因为后二者成功地塑造了很多武者,却很少表现纯粹的英雄。而金庸正是“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备受导演的喜爱。15部作品,反反复复被不同的导演一再反刍。武侠片中,精品有一些,但烂片更…  相似文献   

4.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兵法很讲究‘“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有《虚实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兵家要语》中讲‘“善学兵者,通于虚实之变,遂可人于神微之奥。’”也就是说,只有精通于虚实之变的人,才能算是懂得谋略的神妙。其实论辩也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虚实战术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而虚实战术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实击虚”。本文就一些论辩实例来谈谈这种技法的运用。所谓“以实击虚”技法是指在论辩中论敌用一些虚妄的、无法验证的问题来企图难倒辩者时,辩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问题来回敬对方,争得主…  相似文献   

6.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述其掌故,颇为有趣。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来自“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  相似文献   

7.
我这里所说的金太君,可不是北来《杨家将》中的杨令婆,而是著名诗人李季送给当代“特大腕作家”谢冰心的雅号。冰心老人与本世纪是同龄人。她曾开玩笑说:“青少年时,我和这个世纪也算是青梅竹马哩,后来嘛,几十年风风雨雨,当然是同舟共济啦!”今年94岁高龄的冰者,仍然是清晨起来工作。她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写前一天的日记。日记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天气如何,给谁写了信,为谁题了词,写了什么文章,读了什么书,有哪些客人来访,谈了什么,等等,等等。冰者跟很多老朋友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联系的方式,或者是打电话,或者是写…  相似文献   

8.
所谓权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与权威虽有联系,但并非一回事,权威的主要含义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平时,人们常说的“某某有权”、“某某的权重系数很大”,就是指的权力,而非权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每级领导干部有着明确的岗位和职务,同时也就有了一定的权力。这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人民大众给的。”,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玉侠着人打电话给我,说有一部书要寄给我。几天后,收到她寄赠的仲跻昆教授译的《阿拉伯占代诗选》。李玉侠是该书责编,她知道跻昆是我们夫妇的同窗好友,也知道我们虽不问译事,却一直关注着阿拉伯文学,她负责的书一出版便忙寄赠我们,让我们先睹为快,分享译者与编者的快乐。  相似文献   

10.
《老年世界》2014,(8):43-43
酒,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饮料,属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一部分。《释名》说:“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怿而味美也。”最早写作“酉”,字形上像一个容器,说明是装在一个容器中的液体。其味道很美,饮了使人心情激荡,兴奋而愉悦。到后来,酒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料,人们发现了它许多特殊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其功用就发生了变化。如《汉书》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福之会。”后来梁《春秋纬》也有类似的说法:“酒者,乳也。  相似文献   

11.
北大教授语出惊人孔子还是章子怡,究竟谁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这是近来从网络到媒体成为热炒焦点的一个问题。事情的发端是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接受广州《新周刊》记者采访时的谈话,其中有两句话颇为要害,一是“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二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据此,《华西都市报》发表了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文章,说北大教授竟认为“孔子不如章子怡”,表示了大大的质疑。随后张颐武设在新浪网的  相似文献   

12.
古来,有一类以寻求长生不老为中心内容的民间传说故事。据《说文·释名》:“老而不死日仙。”因西这类故事被称为“仙话”。人们用幻想的胜利——升仙,来向威胁人类最大的恶运——死亡进行挑战。人类珍爱生命、寻求不死的观念,可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山海经》是中国原始社会的神话总集,其中不止一处出现了仙话的影子:如《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大荒南经》有不死因;《海内经》有不死山;《海外西经》有轩辕国“其不寿者八百岁”,白民国有黄兽“乘之寿二千岁”;《大荒西经》有“颇顾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山…  相似文献   

13.
幸福侠     
<正>幸福侠是"幸福文化"人物化的一个吉祥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心里集合着一种超思维想象的力量来强大自我。以侠客精神弘扬正义、驱除鞑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精神和正义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幸福侠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积极的愿景,在祈愿福气满门的过程中,表达良好的祝愿。2008至2013年以来,长春连续5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侠是春城幸福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它的形象极具亲和力,侠义之气又不失奋斗的精神,长春是幸福侠的出发地,未来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侠,向更多的人传递幸福文化。《幸福侠阿冲的生活问题》、《幸福侠之茶阿冲王  相似文献   

14.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话说江湖》的上、中篇里主要讲了江湖人来源于哪个社会阶层及其在江湖中的作用,这一节着重谈一下江湖文化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自战国到魏晋时期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历代都有学者对“侠”进行诠释,但对于魏晋时期的“侠”关注则较少。战国时期的“侠”多信、义、勇,到了政权频繁更迭、社会环境相似的魏晋时期,“侠”则产生了许多变化:豪侠割据、群雄逐鹿,少年任侠,闾巷之侠仍然活跃。他们身上体现的“侠”的内涵特质丰富复杂:(1)继承了古代侠的刺客精神与胆识义气,(2)开始出现恣欲、任气倾向,(3)出现与魏晋风度有着相似的旷达、洒脱的豪气。这时期的“侠”,很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索。  相似文献   

17.
幸福侠     
<正>幸福侠是"幸福文化"人物化的一个吉祥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内心里集合着一种超思维想象的力量来强大自我。以侠客精神弘扬正义、驱除鞑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富有创造精神和正义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幸福侠是人们对幸福的一种积极的愿景、在祈愿福气满门的过程中,表达良好的祝愿。2008至2013年以来,长春连续5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侠是春城幸福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它的形象极具亲和力,侠义之气又不失奋斗的精神,长春是幸福侠的出发地,未来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侠,向更多的人传递幸福文化。《幸福侠阿冲的生活问题》、《幸福侠之茶阿冲王  相似文献   

18.
小人大幽默     
小人大幽默兰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的学生马亮非常喜爱《现代妇女》杂志.他给我们写来了他的小表弟的一些“日常趣语”一天,小表弟问我:“什么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脱口而出:“见什么,说什么话。”一会儿,邻居家小妹抱着小猫来玩,进门后特地指了指厕所...  相似文献   

19.
秋去冬来,一些男友女上准备给自己选购一项漂亮、舒适的帽子。帽子,作为生活用品人们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关于帽子的历史渊源可谓说来话长。帽子的历史在我国至少已有5000年。《后汉书·舆眼志》上曾有记载,原始社会时,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大凡俊丽的珍禽头上都长有冠毛和骨角作为装饰,于是人们也效仿制作各种头饰。最初,人们只是在发署上加个罩子,这算是最早的帽子,渐渐地帽子变得上尖下粗。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对帽子的作用颇为重视。《国语》中就有“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的说法。古代,帽子的叫法很多,冠、…  相似文献   

20.
诗话清明     
向荣 《当代老年》2013,(4):51-51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多在农历三月(今年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公历4月4日),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到郊外扫墓祭祖,缅怀先辈。“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