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关键的时刻。随着国民党在政治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国共矛盾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中共与美国的关系问题被突出出来了。这时,中共面临着确定对美政策的任务,美国方面也不得不面对中国的现实,考虑今后对新中国的关系问题,重新制订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关绍纪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对国共关系的政策却少有论述。这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好象美国政府到了抗战后期才注重国共关系,才...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是了解二战时期中美盟国关系的一把钥匙。众所周知,蒋史矛盾既不单纯,也不孤立,是和中国战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尴尬地位紧密联系的;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独体现在二战时期,而且自然扩展到马歇尔使华、国共谈判以及冷战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矛盾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缺乏有力的论述。本文拟侧重考察中国共产党与史迪威之间的交往关系,换一个角度来阐释蒋史矛盾。  相似文献   

4.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抗战后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战后霸权考虑 ,其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保持中国内部团结、防止分裂 ,促使国民党政府联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共同抗击日军。但在促蒋联共及对蒋介石政府支持力度上 ,摇摆不定 ,走出了一条“之”字路 ,国共谈判也因此谈谈停停 ,阴晴不一 ,最终因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彻底转向助蒋压共拒苏 ,而导致战后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正>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拉拢、扶植第三势力,是美国幻想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对华总政策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此试图作一探讨。美国拉拢、扶植第三势力,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一,美国拉拢、扶植第三势力,是在马歇尔“调处”国共争端遭到破产,美国对华政策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柯里使华对抗战前期国共关系的影响关绍纪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派出几位特使到中国调处国共关系,并探索解决国共矛盾的方案,其中,抗战后期赫尔利使华尽人皆知,史学界对此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抗战前期柯里使华却少有人提及和论述。这往往使人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7.
调解优先原则是近年全国政法系统为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而提出的一项全面加强调解工作的司法政策.就审判领域而言,调解优先原则具体是指审判机关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调解方式、方法,将调解贯彻于诉讼活动的全部过程,衔接于涉及审判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促成当事人自愿达成解决纠纷协议的工作原则总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益格局处于急剧的调整之中,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处于高发阶段,而传统的人民调解组织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解决能力方面不断下降,各种新型调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浮现,调解工作室则是传统调解组织社会化的代表之一。调解工作室是以调解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工作室,作为新型调解组织,调解工作室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当前我国典型调解工作室的比较研究,分析典型调解工作室的运行模式和机制特点,从而探究我国调解工作室制度运行的社会结构,深化对我国新型调解组织在转型期社会的独特社会功能和价值,从而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调解优先"的反思——以民事审判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高人民法院当前确定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原则,强化调解已经成为今后的基本趋势。根据民事审判结构理论,这一转换源于国家对当前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其转换的逻辑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政法型司法体制层面政治对法律的深度介入——具体民事审判结构层面调解的强化。但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可能存在误判,而且还忽略了社会结构层面越来越强烈的法治化取向。因此,该政策转换不仅可能欠缺社会结构层面的原因,而且还与社会结构层面的法治化取向存在冲突。在双方合力的作用下,该政策转换将会从正反两方面产生叠加效应,对民事审判结构、司法体制、社会结构转型施加双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群众矛盾调解关系社会稳定.龙岗分局联合司法局、社区工作站和法院,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于一体,把解决群众矛盾前移到司法程序之前,走出了一条矛盾调解社会化之路,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矛盾性质分析入手,或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作出客观全面的了解。 一、全局非对抗矛盾中存在局部的对抗矛盾,是战时国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9):94-107
抗战时期国共在山东敌后并存,二者间的相处既与国共整体关系息息相关,又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合作贯穿始终,摩擦时轻时重。初期总体关系融洽,合作区域遍及山东全境;1939至1941年摩擦频发冲突升级;皖南事变后中共与东北军统战关系出现波折;1942年后摩擦相对缓和。中共对国民党态度相应发生变化,由初期的"统一战线高于一切"及摩擦时的委曲求全转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适度自卫反击,经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统一战线大局;山东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共始终分而待之,充分利用其间矛盾,争取到发展空间。1943年夏于学忠出鲁、李仙洲入鲁失败后,山东国共力量对比显著逆转。中共在山东军政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与国民党势力由盛而衰的退变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国共不同的抗战理念和抗战模式使然。  相似文献   

13.
“春节攻势”是美国越战政策的转折点,美国不败而败,北越不胜反胜,战场形势与战争胜负大相径庭.约翰逊政府战争政策的失败有多方原因,包括“有限战争理论”缺乏完整体系,充满矛盾与冲突;政府制度环境恶劣,各种因素制约了政府的战争决策,如议会与政府争斗、政府内部倾轧、政府与军方缺乏互信;新闻媒体失控、反战运动迭起,也加剧了政府决策混乱.但约翰逊政府的战争政策为此后的美国外交与战争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 5月至 1 945年 2月的国共谈判 ,是一次中共主导下的、以联合政府为主题的、抗战时期国共最后一次谈判。此次谈判的主要特点是 ,背景决定谈判的进程。背景的构成及其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 :日军的进攻削弱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 ;美国对国共关系的干预导致中共问题国际化 ;民盟对联合政府的支持决定了中共的政治优势 ;而预测中的苏军入华参战问题则制约着国民党的妥协程度。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标志着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 ,由改良转变为革命  相似文献   

15.
朱玮 《江苏社会科学》2005,3(1):108-112
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复杂的、与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内部各类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系统。因此,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不断创新和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于善恶问题的研究,以往我曾撰文概略地说明过善与恶是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道德关系。但是,认识和把握道德领域这一特殊矛盾的重要的意义,则还在于深入社会实践,以研究和调解现实的善恶矛盾,特别是要研究和调解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善恶矛盾。而在这一现实的反映和调解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善恶是非,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纵观整个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由过去忽视农民问题转为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的前期和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十分积极地领导和发动农民运动;在北伐战争的高潮中,国民党还把农民运动推进到农村土地革命的深度,促成农民运动的高涨;然而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叛变,国共矛盾的加剧,国民革命形势的危急,国民党开始视农民运动为破坏革命的因素,实行了压制和制裁的政策,终而导致农民运动的失败。为了便于论述,下面把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及实践,分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即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  相似文献   

18.
白应华  李莲 《学术探索》2001,9(4):91-93
"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是孙中山晚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做了深刻反思之后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把国民党的改组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的战略思想,成为国共建立"党内合作"的思想基础,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4 0年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嬗变期 ,国共军事冲突是双方在华中地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共两党虽然最终妥协与缓和 ,而实质上已经貌合神离。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国共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嬗变 ,双方力量的彼消此长影响到中国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20.
目前,行政诉讼法学界主张肯定调解制度的意见逐渐占主流地位.调解本身具有恢复性和灵活性特征,从灵活、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与纠纷的角度考量,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