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网络的出现拓宽了民主、自由的内涵 ,带给大家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文学上传统的、封闭的出版模式 ,网络文学向具有大众审美特征的民间语文复归 ;网络带来的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使得文学观念、创作模式、创作空间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是近年来数字科技、数字媒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文学媒介构成文学存在性要素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数字文学命名的学理依据,而当代数字文学的生产现实则是数字文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数字文学在所指范围上大于一般而言的网络文学,"数字"而非"网络"才是此类文学的最终媒介决定力量.较之于网络文学,数字文学的提法更具涵盖力,更能揭示这种文学的根本性质.按传播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数字文学;按文本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平面文本文学和立体超文本文学;按符号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文字符号文学和复合符号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4.
当代类型小说关于小说类型的分类和细化,并非依据文学的现实原则对现实生活所作的简单切分,而是依据社会学的结构原则对生活材料的重组与编码,其中体现着功能主义的整合作用。在市场文化转型和消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这一整合过程呼应了消费大众的心理结构,促成了文化趣味的多样性和阶层化;与此同时,不同消费阶层对于类型小说的消费心理和趣味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小说的类型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网络玄幻小说具有的数字审美特征往往被夸大其词。当我们借助媒介美学理论来考察网络玄幻小说的超越对象、灭神情节和修炼行为时,可以发现其表现出视觉性、世俗性和技术性等印刷文学的典型特征。因此,网络玄幻小说的审美趣味应被视为印刷审美与数字审美的混杂态。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新媒介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及数字技术对大众意识的"麻木"性问题。媒介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我们身处其中的媒介和技术环境,发现其与我们的恰当关系。利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美学揭示网络玄幻小说的印刷性,可以帮助大众从电子技术的麻木状态走出来,建立关于网络玄幻小说的混杂性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6.
周志雄 《中州学刊》2014,(5):157-162
网络媒体带来了文学写作与阅读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形成了新的文学生产商业机制。商业化机制对网络文学写作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网络写作者在跨过"谋生的焦虑"之后,需要在商业化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趋向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脉络的延续,是我们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蕴含着新的活力。我们不应简单地批评网络文学的商业化,而应反思网络文学商业化的水平,正视网络文学在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警惕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5):96-101
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刺激了文学活动的开展。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两部网络文学改编剧为例,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良性发展更需要创作者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之间的矛盾,加大对剧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6):96-101
相对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批评明显滞后。其"当下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和西方话语裹挟,致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间不能很好地接榫;研究对象选取褊狭单一;论述内容空洞宽泛;对我国网络文学市场化和产业化现实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理论突围的关键在于:在思想观念上,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泛娱乐化是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现实;在研究重心上,要实现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转移;在理论资源上,要减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积极借鉴"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资源,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  相似文献   

9.
网络阅读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文学接受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短短20年间,网络文学阅读经历了从PC端阅读到移动端阅读、从读到听的听觉转向、IP经济驱动下的多样化接受等系列变化。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媒介技术和资本的重大影响力,也可以看到网络文学接受主体为经营生活趣味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新旧媒介为了争夺话语空间,往往会展开激烈的博弈。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对网络技术、商业资本、文学资源形成了多重的依附,一直没有建构独立的模式,选择了一条"依附性发展"的道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将表现出三大趋向:其一,在网络接近全面覆盖的环境下,"网络性"不再具有标签意义,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将逐渐融合;其二,技术美学取代主体美学,网络写作成为网络IP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三,文学语言退化,乃至文学退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媒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主流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形成得力于网络传媒。网络传媒诞生以来,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使文学写作者队伍空前壮大,中国文学传统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文学新品种也不断增加,促使中国当代文学迅速走向平民化、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与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网络文化是全球化文化的基本走向,在这一平台上,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存在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而网络文化的建立有待于网络法的实施.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也出现了诸多文化精神症候,值得学界分析厘定.新世纪的电视批评,应从总体批判走向分类批判,从一般性的讨论变成前沿专业的讨论,从三七开的讨论变成更尖锐和推进式的讨论.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都是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媒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应该不仅仅运载着西方的精神、思想、艺术、和文化,相反,只有突出在公众平台上的东方思想、精神和中国艺术、文化,才可以同世界其它文化形成互动,形成对话,形成彼此对差异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了当代城市文学面临的一些挑战,譬如科层化城市生活、社会科学、网络传媒等因素对文学的挤压。其次,在对城市文学史学术脉络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当代城市文学的缺失及其可能发展路向提出了若干见解:科层化城市生活状态下文学的认识功能、文学世界的田野化、文学批评的社会科学转向等。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既来自于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源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现实的挑战,无疑是文化批评历史性出场的根本性原因。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内部成员,它与审美批评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旨趣。它们可以相互补偿,却没有高下之别。文化批评不是审美批评,也不同于庸俗社会学批评。就文化批评与文学自主性的关系而言,文学的自主性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一个是制度建构的层面,一个是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作为现代性制度建构的文学场的自主性和作为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方法的自主性理论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残雪的系列批评在当代文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但大多数论者在论及她的这类文字时,更多地将之视为进入其小说迷宫的经验性参照,无形中遮蔽了它们作为一种独立自为的批评文体的事实。事实上,残雪的批评具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她以特有的解析方式确立了其主体性批评的言说范式。但残雪将人的心灵世界作为艺术阐释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核心,也导致只见心灵而不见其它的自我封闭。走出自我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直面当下文坛,这应该是残雪批评走向更加成熟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8.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水平 《社会科学》2006,(10):155-161
文化诗学是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批评流派,已然成为当今西方批评界的一种显学。作为正宗的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模式,文化诗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原创性。当代美国文化诗学以其学术开拓性、创新性和前沿性显示出自身特有的学术魅力,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向文化研究转型 ,作为一种“边缘诗学”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已逐渐走向中心。透过这一批评活动的“反理论”姿态 ,人们仍然能够对其在批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批评立场与诗学思想 ,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概括。这一新兴批评对于传统批评格局的解构与当代批评形态的重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能否克服其在批评原则与批评语境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