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置使之设始于唐代,到宋代成为一个普遍设置的重要职官,其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通过厘清制置使的发展脉络,可以深刻地了解两宋时期职官制度的若干特点,制置使性质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与南宋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潘承玉在我国文学史上,两宋时期说书体小说开始具备了后世近代小说的诸种文体特征: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以虚构的情节为结构中心,反映大众化的人物及其命运,等等。在两宋时期的大众观念中已公认,只有具备了上述诸种文体特征的作品才是小说。这...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岳阳楼到底建于何时,岳 阳楼名称始于何时,以及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等问题。论述了洞庭湖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由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双重结构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贷体系。该体系内各组成部分自发地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分工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支农惠农范围和较强的支农惠农力度。虽然两宋农贷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基于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构建,两宋时期的农贷体系依然为两宋农业社会的长久维持和稳定运行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确立于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然而其起源并不始于隋唐时期,其某些特征在两汉时期就已显现出来。本文针对最能反映科举考试特征的分科考试、士人投牒自进、黜退之法等几个方面,指出分科考试肇端于两汉时期开始的察举制度,投牒自进萌芽于南北朝时期,黜退之法最迟开始于北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上述特征的同时具备,它脱胎于察举制度又与察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对科举考试现象和科举考试制度在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指出其现象虽然出现很早,但制度的确立依然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6.
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危兆盖(光明日报理论部)清季使节制度始于1875年,按历史流变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875年到1894年是近代使节制度的初步建立时期,姑称之为近代化前期;从1892年到1911年是近代使节制度进一步发展深化的时期,姑...  相似文献   

7.
文人词探源     
词,产生于唐代,奠基于晚唐、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为学人所宗。然而词到底起源于何时,而最早作词的文人又是哪一时代的?则众说纷纭,有一时期由于受“重思想、轻艺术”极左思潮的影响基本上流于泛泛空谈而缺乏具体论证,可谓词学研究上的一大流弊;近一时期,词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然而,有时又偏于大家、名家的研究、讨论,至于词之产生、兴起;文人词始于何时;词的最初面貌……,仍然欠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就文人词的起源和发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宋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安石创立的新学学派。在两宋学术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曾占据正统地位长达六十余年。然而,新学在两宋的思想和政治舞台上几经沉浮,终于在南宋时期的学术消长中为理学所取代。尽管如此,王氏新学本身却具有其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是伦理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就其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完全可以载入中华民族伦理思想史的辉煌篇章,与春秋战国、两汉、两宋、明清之际和五四时期一样光耀史册。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的萌生孕育时期,两汉是传统主流伦理价值观的确立时期,两宋是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系化和成熟时期,明清之际是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批判旧伦理、提倡新伦理的启蒙时期,那么改革开放30年则是中华民族伦理文化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重大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得到系统阐发和全面确立的时期,是伦理学学科全面恢复、发展和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两宋以黎汉双轨制的治理模式,从三个层面加强在海南的统治:在汉族人集中的"省民"区域,完善郡县制度设计;在熟黎区,通过委任黎峒首领的土官制度,加强统治;在生黎区,则继续推行"羁縻"政策。从王朝经略效果来看,开疆拓土,人口日增,"版籍"化倾向日益明显,并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治绩。严格意义上来说,两宋时期是海南封建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是江西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在这个时期,江西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家,共计1362人。本文拟以两宋繁荣的"江西文学现象"作为切入点,运用文学地理学中作家籍贯地理研究的方法,着重对这一千多位文学家在江西的地理分布作系统地描述、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徽商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皖南休、歙等县涌现了大批商人,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中不少人善于运筹,拥有雄厚资金,活跃一时。时人称之为“徽商”或“徽帮”。徽商在明清经济史上占有一定重要的地位,已经引起中外有关学者的重视。关于徽商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曰始于东晋;一曰始于宋代。持前一说者有李则纲、叶显恩等①;持后一说者有傅衣凌以及日人藤井宏等②。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盛行于唐代,历两宋、明、清,前后持续实行了1300多年。实行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是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的一大进步,对选拔官吏、加强封建国家职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至明清时期日趋僵化。一、科举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科学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隋朝以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这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以宗法血缘关…  相似文献   

14.
给狱中的病囚医治病患早在汉代就已经实施了,但是比较完善详尽的制度却出现在唐代,至五代时期遂出现了专门针对病囚的医疗机构--病囚院,两宋时期沿袭五代之制,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唐宋时期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病囚医疗费用由官府负责,非重罪病囚允许家人入侍,宋代甚至规定轻罪病囚可以保外就医,病囚必须脱去枷锁等刑具并免服苦役,对病囚讯问不许用刑等,在预防疾病方面也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唐宋时期的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蹈义而死"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传统。它以"视死若轻"为骨,以"遗生行义"为魂,表征士人独立的人格与精神。这一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达到为社会理想、为人格慷慨赴死的高潮。后经两汉教育制度、选官制度、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的影响,以及魏晋以后佛教修行、儒家重生、道家隐处等多元文化的浸染,士人蹈死传统发生着由盛而微、由炽烈而和缓、由丰富而单一的变化。然而士人的慕义本色,却在这种嬗变之中依旧昭彰夺目。  相似文献   

16.
两宋时期堪称江西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一个突出的标志.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的景象,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对于出现在宋代文坛中的这种"江西文学现象",宋代文坛及后代文坛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宋代出现的"江西文学现象"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和后代文坛关注的热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江西文学家在两宋时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从历代关注的角度来看,既有文学的,更有地域的.  相似文献   

17.
西汉羽林述论武素琴羽林是西汉禁军之一,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本文拟就西汉时期羽林的产生及其组织、作用,做一探讨。羽林形成于汉武时期并非偶然,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但它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是在汉代完成的。西汉建立之...  相似文献   

18.
试述宋代的社会风气□吴旭霞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这种特殊阶段,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与以前大不一样,特别是从唐中叶以来,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两宋时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发展对两宋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一点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是,对于战国以后所出现的土地私有制中蕴含封建因素一事,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因此,把秦汉时期封建因素逐步增长、奴隶制因素日益萎缩的发展趋势,看作为封建化过程的必然现象,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从这时的阶级斗争看,农民战争也确实具有封建化时期的某些特点。封建化时期的农民战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世界各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普  相似文献   

20.
曹刚华 《社会科学》2006,(10):169-177
两宋时期《大藏经》在民间流传甚广,地方寺院、私人刊印者屡屡皆是。笔者爬梳宋人文集、宋元地方志,搜集史料,从刊行方式和流传范围考察,进一步了解《大藏经》在两宋民间社会流传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