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年人》2003,(6)
问:《传染病防治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答:1989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的分类、防治、疫情的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规定,是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部重要法律。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病,有关防治工作必须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处理。问: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对防治非典型肺炎有何重要意义?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正在开展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打赢这场硬仗,既要依靠科学,又要依靠法律。《传染病防治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邢新民 《职业》2002,(3):35
《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对于这一规定,不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并不完全理解,因而在约定试用期时违反有关规定。那么,什么是试用期,它有什么作用,劳动合同中如何才能正确约定试用期呢?所谓试用期,又叫适应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而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目的是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以决定是否建立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可以”二字表明,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不是必备条款,而是协商条款,是否约定由劳…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2004,(3):40-41
五至六级伤残职工的伤残待遇《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经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  相似文献   

4.
关于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颖 《职业》2001,(5):36-37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国务院对2000年底以前现行的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在公布废止的行政法规中包括《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这一规定的废止对终止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经济补偿的有关法律规定经济补偿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国家要求用人单位在非劳动者主观过错情况下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时,必须…  相似文献   

5.
邢新民 《职业》2003,(2):46
加班加点应有补偿加班加点,在劳动法里称作延长工作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在正常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应当休息的时间内,安排劳动者工作。它表现为两种形式:(1)加班,指在法定节假日或公休日(周六、日)进行工作,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企业,工作日为节假日的,才视为加班;(2)加点,指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如提前上班或推迟下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犤1994犦489号)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  相似文献   

6.
黎军  赵静 《职业》2012,(23):36-37
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在完成校内理论课程教学后,到企业进行的岗位实践教学。《职业教育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去进行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相似文献   

7.
范战江 《职业》2003,(11):44-45
对员工进行职务、岗位与工资的调整,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劳动法》第47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这就是说,用人单位有权依法制定员工职薪升降、岗变薪变的规章制度,并依据其对员工的职、岗、薪进行管理。用人单位调整劳动者职、岗、薪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退休后我被某单位返聘,并签订了5年合同。日前该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在裁员时把我减了下来。请问我可否按《劳动法》向返聘单位提出经济补偿?云来云来同志:《劳动法》第二十七、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其适用对象,是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签订了劳动合…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2003,(7):42-43
问:我退休在即,与公司发生了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问题的争议,这属于劳动争议吗?我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答: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执行劳动法规,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劳动问题所发生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纠纷。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是《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都属于劳动争议。这里的“保…  相似文献   

10.
《职业时空》2005,(7):58-58
新《劳动合同》的八大提醒提醒一:劳动者随意跳槽不行了《劳动法》中规定,劳动者跳槽前30天应告知企业,但现在仍存在着员工想走就走,以致给企业经营造成被动的现象。新出台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劳动者违反提前30日或者约定的提前通知期要求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也就是说单位可以不给违反规定的个人转档案,不给转走保险关系,不给新单位出具证明等,这就对随意跳槽行为带来了约束。  相似文献   

11.
生育津贴     
<正>《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第一款: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相似文献   

12.
滕玫 《职业》2001,(2):36-3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和资格。《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则从16周岁开始,终于退休,这与民事权利能力明显不同。劳动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依法取得劳动权利和…  相似文献   

13.
双证书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为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提出:“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  相似文献   

14.
《职业》2007,(22)
员工辞职权利受法律保护[重点法条]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辞职权是指劳动者享有的法律规定的解除与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权利。不少人误以为员工辞职必须经用人单位批准,用人单位未同意,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而有些用人单位在职工行使辞职权后,也迟迟不予审批,想以  相似文献   

15.
律师援助     
政策法规:企业不得单方更改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只要内容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一经签订,该合同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均应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双方的权利义务。对劳动合同的任何变更,均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但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仍然必须履行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究其原因,大都与当事人未能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法》第三章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只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才算确立了劳动关系,才能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因此,劳动者要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要使所签合同能够确保不侵犯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就必须了解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及订立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高订立劳动合同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贾文婷  刘建明 《职业》2011,(20):104-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8.
动态     
《职业》2015,(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11月26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并确定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措施,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00,(5)
本刊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3月16日签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发布《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并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全文如下:第一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加强就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国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工种(职业)(以下简称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技术工种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们住在市郊,这里的几个建筑工地夜间照样施工,噪声技人难以入睡,尤其老年人受害更甚。请问这样的事应当由哪个部门管?我们应向哪里投诉?施阳施阳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的声音。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