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它是受一定时期内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状况所调节的。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或劳动力供需基本平衡,而呈现出社会上劳动力短缺或失业率低的一种状态。所谓失业,则是因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使社会上缺乏足够的劳动岗位来满足劳动人口的就业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总和受教育年限、总和就业年限指标测量目前劳动力潜在的供给特征,并应用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分析了近期内供给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未来5-10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结构处在变化转折阶段,变动趋势是:供给规模增长将转变为惯性增长;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老化趋势不可逆转且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3.
1 .古典模型在标准的教科书式的古典模型中 ,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劳动市场在惟一的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上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在这种情况下 ,充分就业水平的产量 (Y )将不随价格而变化 ,因此 ,就得到一条如图 1所示的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 (AS)(具体推导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P6 32页 )。例如 ,设该经济最初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即在AD0 和AS的交点A。当总需求从AD0 下降到AD1,将使一般物价水平和货币工资同比例下降 ,从而使实际工资、就业和产量保持不变 ,该经济从A点移到…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梳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人口总量增长、未来老龄人口和劳动人口三个预测模型,通过SPSS软件拟合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发展曲线,及劳动和老龄人口历年增长率的曲线方程,得到预测未来人口总量、老龄人口和劳动人口所占比例发展趋势。预计在2026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峰值(142010万人),这与国家人口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的数据接近。根据计算的结果,结合修正的道格拉斯模型,讨论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和现状的分析,从完善就业相关制度入手,探讨有利于扩大劳动力需求的经济产业政策的制定,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就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就业供需总量失衡、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等问题,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四大指标分别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失业率指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劳动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比率)。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可导致政府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央行将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状况,对政府准确判断就业  相似文献   

8.
台湾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日益突出,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并将进入“超过高龄社会”,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来临.晚婚晚育或不婚不育比例持续上升,没有子女的单身家庭越来越多,总量已超过非单身家庭.人口红利会逐步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保基金财政吃紧;少子化对台湾高校招生与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挑战,普遍面临生源不足、高校老师失业与高校倒闭现象增加等一系列新问题;老年人口“长期照顾”成为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供求模型,从新古典条件入手,逐步放松假设,将符合经济现实的条件纳入模型,对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扩招并非一定导致失业增加、就业困难、大学生相对工资较低及教育收益率下降.在高校扩招引发的供给冲击下,不同市场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调整,调整结果最终取决于需求的相应变化.最后,将根据分析结果阐述有关促进市场调整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城市贫困家庭劳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大多数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状态颇受正式与非正式的就业支持网络影响.根据长沙市雨花区两个街道的就业支持网络实证研究,借以探索如何构建城市贫困家庭劳动人口的就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就区间外部而言的,在区间内部仍然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失衡;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就业失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为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动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结构性改革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下,出现了一部分易受劳动力市场排斥、就业前景有限的弱势群体。发展正规就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剖析中国残疾人就业难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和文献分析、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残疾人就业保护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和就业服务配套政策的实施及作用,明晰政府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的主导作用,探讨完善政府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路径.残疾人就业难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无论是在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残疾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就业促进,是确保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顺利运行、实现全体劳动者公平就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就业结构与城市化偏差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就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探求二者相互影响的演变规律、寻求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径。运用相关统计资料,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西安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运用偏差系数理论分析了城市化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西安城市化进程有所超前,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符;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差偏大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随该产业产值变化上下波动;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逐渐降低,并向钱纳里模式靠拢。同时表明,城市化与就业结构偏差的形成主要源于国情限制、政策偏向、意愿习惯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积极就业政策"应该有五大支点,每个支点都有相应的基础.文章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及灵活就业五个支点出发,指出只有找准支点,夯实基础,才能把"积极就业政策"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缓解"十一五"时期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就业权。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就业权"这一概念,有关就业权的论述也不是很多,但他的这一思想却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其内容也是比较丰富和系统的。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完整把握其思想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出现,国有企业体制性冗员大量排出,加上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造成日益激化的就业矛盾,形成一批持续扩大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最大的难点。  相似文献   

18.
论女大学生就业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辩证分析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全面地阐述了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提出有必要重新认识女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而构建有关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有关工伤的行政法规、规章及政策性文件将失效,由此导致工伤认定范围的重新整合.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相比,<工伤保险条例>确认的工伤范围既有扩张的一面,也有缩小的一面.从保护劳动者利益出发,对现行立法予以反思,工伤范围还有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人民维持生活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劳动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妇女就业权被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仍屡屡发生。从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现状入手,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妇女就业权被限制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我国妇女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