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更替的过程中,不但有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也会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当企业改革大潮涌来的时候,承包租赁、优化劳动组合、分配机制的改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接连出台,使旧有的“大锅饭”体制被迅速冲破,这必然会对一些人的个人利益产生强烈的冲击。平安梦的破灭也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心理严重失衡,强烈的传统“自卫”意识在一些人头脑中畸形地萌发了,即要奋起反击来保卫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公费的滥用是普遍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现象,它不仅造成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不同集团、阶层的利益冲突,而且还会引起社会深层的“隐疾”,这一隐疾的扩散之快,感染之深无疑会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危害,从而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这种“隐疾”是: 一,公费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社会竞争方向的偏离,使人们的竞争意识短期性、浅视性。当公费的应用不合理时,由于不同利益的集团、阶层的存在,人们的目光就停留在既存利益的分配上,斤斤计较于“蛋糕”的均分,而不将精力放在怎样做大“蛋糕”,得之或得之多者沾沾自喜,不得或得之少者满腹牢骚,这必然危害社会的再生产。二,公费的不合理应用增大社会分配不公,使不满情绪普遍存在并迅速蔓延,产生社会离心力。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利益为中心,在行为上则表现为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这必然会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甚至在利益集团和阶层内部产生离心力,使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相似文献   

3.
对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社会政治稳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社会政治稳定的探讨高伯文黄玉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既是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又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大调整。然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非常态分化,必然会引发政治领域中的非稳态因素,使社会政治稳定受到影响。如何在当前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转型期产生的负利益群体,从本质上说就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的一些人很少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利益还受到了损害的群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结构性调整是负利益群体问题日益凸显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这个问题是我国特定历史阶段必然出现的特殊性问题.尽管由于负利益群体的存在而产生的矛盾总体上属于根本利益一致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些矛盾如果激化,对社会正常秩序无疑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对这部分人进行补偿,使之和其他群体一样能够平等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蒿建华 《唐都学刊》2006,22(2):153-155
分配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由于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权力的介入,产生了大量不合理的收入,这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近年来,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更低,收入增速不断下降,其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制约。对此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的一个根本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叫领导为“老爷”.当然是错的:“叫公仆嘛”,说得正确〕但是坐在桥上讲这话就是莫大的讽刺了。处于坐在轿上让人抬者走的角色地位,不可能不产生“老爷’.’e勺角色意:同样,处于享受着特权、掌握着某些群众运、使群众不得不仰面以求的角色地位,也很难产生仆意识如果不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改革.“老爷”是不会变成公仆的、“各有一功”实际上是“各有一弓”一弓拉着优美的曲调,让人欣赏,拉得满头大汗;另一弓呢,在旁边竖眉瞪眼、伺机放暗苛。实上,这种人也不会拉琴只会放箭,他为什么要暗算别人呢了别人拉得满头大汗,他是不屑…  相似文献   

7.
一、X假定的提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没有经济动力就自行运转的社会制度。所谓经济动力,就是社会成员主动地,而不是被迫地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自觉努力。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有关经济动力的思想,以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最具有影响。按照斯密的说法:“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原因。”也就是说,他认为社会生活的经济动力仅仅在于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努力。这个思想,也就是斯密建立他庞大的经济体系的基石。由此看来,对经济动力问题所作的分析及其结论,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理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元凯同志的《中国大趋势》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但是我们发现,除了一些讲得恰到好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一些论述尚不够全面、深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推动改革的直接力量是什么?纵览温元凯的这本书,我们认为温元凯是这样认为的,新技术革命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和改变我们的旧观念,建立现代的观念,是我们改革的动力和原因。但是新技术革命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机会、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仅仅只是外因、是外部条件。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并不是改革的动力,而只是改革的要求。当然改变我们的观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这种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这句话的中心在于“利益”,我们的改革是为了发展经济,从而保障民族的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事实证明,凡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8):86-88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其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转型,即从建国初建立并维系了几十年的整体性社会利益结构向多样化利益结构的变迁。阶层分化态势下,社会资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会带来各阶层的经济落差,引起阶层间利益冲突,利益相对受损阶层会产生心态失衡的现象,滋生犯罪。同时阶层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激化犯罪。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阶层对立与暴力犯罪的关系,阶层分化是现阶段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敏敏 《探求》2006,(Z1):19
社会的转型,是一种新的利益机制建立的过程,必然会打破旧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形成新的利益均衡模式.在新的利益均衡形成以前,社会转型会引起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利益矛盾过于激烈,和谐社会的实现只能是纸上谈兵.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要求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合理份额,这里主要是指在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共享,而不是要求在社会各阶层中进行利益平均分配.利益共享应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利益均衡原则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社会公正与各阶层间的利益均衡,而公正与利益均衡要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要想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利益均衡模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人类改造自然生产实践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使自身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生态平衡,克服“以人为中心”与“以环境为中心”的极端,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又会对经济运动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我国,受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其不相适应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潮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重义轻利”向义利统一转变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是“重义轻利”,把道德与经济利益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认为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必然会引起道德的衰退,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批“唯生产力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又使道德过分政治化,其结果是“道德至上”与“政治挂帅”合为一体,居于至尊地位。道德建设脱离经济建设,并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这种脱节与对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技与政治的发展,更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要正确处理政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使道德重新坐落于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价值观由“道德至上”向重视经济利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以社会主义的道德退化为代价。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观所孕育出来的是追求创造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3.
论邻里互助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邻里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关系是以居民为身份,以地缘为依据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它时常也以家庭之间的联系为表现形式。《周礼·地官·遂人》谓:“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说明在作为古代国家的基层行政区划和居民组织的“邻”、“里”中,各家各户及其成员在住地上相互是很接近的。共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公共生活条件构成邻里关系的客观基础,而在劳动群众之间,由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根本一致,阶级的友爱又成为维系这种关系的感情道义的纽带。从古至今,城乡居民组织的名称尽管时有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邻里关系也不断  相似文献   

14.
谭樱 《社会》2001,17(2):11-1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和整体性发展。可以说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经济资源成为目前整个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核心部分和支配力量。改革进程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打破了我国原有利益格局基本上处于均等化的状态 ,使社会个体在经济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逐渐呈现较大的差异格局 ,其两极就是引人注目的贫富群体。资源配置方式与状态的变化 ,形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 ,并最终导致旧有社会分层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重组。本文拟针…  相似文献   

15.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创造了世界史上的“经济奇迹”。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相一致,战后日本人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价值观及行为方式问题与现代化发展紧密相交,因此,日本战后价值观变化的规律及有关的经验、教训等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就是人学”,这是指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的揭示与反映,也是人们对于文学的传统认识。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科学幻想小说,从此,文学就不再仅仅是“人学”。 科幻小说之所以会产生,就作家的主观意识来说,是将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技术加以大胆的结合、联想的产物,而究其根源,还在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达到了相对的高度融合和广泛渗透。因此也可以说,科幻小  相似文献   

17.
周争艳 《社科纵横》2006,21(8):20-21
二战后,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繁荣。在这种新的国际背景下,出现了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很不相同的特点。这虽然给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形成新的挑战,但是不能否定“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造成雇佣劳动的第一天起,工人阶级就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力量。这使有的人产生了“希望”,也使有些人感到“恐惧”。今天,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关于社会的性质问题,其焦点是工人阶级和雇主的利害冲突;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工人阶级地位的实际变化或潜在变化,将如何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就第一个问题而论,持不同立场的人所选用的词汇都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剧烈的震荡中艰难地前行的。除政治动荡的冲击外,经济运行本身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大起大落,也一次又一次使国民经济陷入危机之中。每次危机后的教训总结,都给人以深刻印象,甚至使人产生一种信念:这样大的危机不会再出现了,“瞎折腾”已成为历史。而事实却使人再度失望。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一次次花那样沉重的“学费”,却依然驾驭不了经济发展,仍然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呢? 根源就在于指导思想上患了急于求成的顽症。我国近代的落后、贫弱,使一代代中国人渴望经济的振兴、民族的强大。新中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剧烈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 1.“二律背反”论 有些论者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给道德带来消极影响,道德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二律背反”的关系。他们的理由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伴随着道德退步,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的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尖锐对抗。市场经济是跨越社会制度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道德沦丧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会同样出现。②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向中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确实产生了许多道德滑坡现象。主要表现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卖淫嫖娼、见死不救、权力腐败等消极社会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上。上述丑恶现象与市场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开启了个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这道闸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洪流才不可遏止,上述现象便无从根绝。 2.道德爬坡论 持“道德爬坡论”的论者认为,市场经济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