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不单救救孩子,也要帮帮母亲──香港特殊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与需要陈沃聪,谭国坤引言每当我们谈论特殊儿童问题时,焦点往往只集中在孩童的需要而忽略了他们母亲在教养上所承受的亲职压力。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较之正常的孩子难龄集中精神、智力发展迟缓.起居及...  相似文献   

2.
家庭寄养——保障孤残儿童 权益的有效养育模式 首先,实行家庭养育模式,为孤残儿童重新建立起家庭养育环境,是保障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育的需要。 在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史上,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和弃婴实行集中供养,以此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出现,曾经对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  相似文献   

3.
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环境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在不同国家中,儿童福利机构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历程、收容的儿童都各不相同.文化、政治、宗教、贫困、安全、历史事件等因素都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的孤儿养育工作基本内容社会工作的孤儿养育理念社会工作相信"家庭"是所有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并有权利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氛围中成长。孤儿是失去了原生家庭环境,无法得到亲生父母呵护的儿童;是失依儿童的一个类别。如果他们能够得到一个接近其原生家庭的照顾,其健康成长就有了基本保障。因此,社会工作针对这一类儿童开展的专业实务就是整合资源,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替代性照顾,即替代他们的原生家庭照顾他们。  相似文献   

5.
从1994开始,救助儿童会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在孤残儿童养育、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等方面一直有着很好的合作。双方组织了多次有民政系统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参与的儿童福利国外考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为探索孤残儿童养育的有效模式,拓宽儿童福利的工作思路,更好地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2006年1月,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英国救助儿童会双方共同组团对苏格兰进行考察,学习、借鉴苏格兰的儿童福利制度和替代养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香港儿童院护服务概况 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儿童的关怀和爱护是其他人士或服务机构不能替代的。因此香港不少的福利服务,例如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家务指导服务、儿童暂托、日托服务等,都是帮助家庭解决困难、支持及巩固家庭的功能。 但如果家庭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照顾时,政府会为此类家庭提供“儿童院护照顾服务”。在香港,儿童住宿照顾服务早已发展为一个多元  相似文献   

7.
康复辅具在脑瘫儿童实现行动与参与,发挥最大潜能的康复目标中起着支持医疗、康复训练;支撑身体与四肢的稳定、做对抗地心引力运动;固定姿势和矫正畸形,抑制不自主运动,促通运动模式的正常化:牵拉挛缩的软组织,维持肌纤维的生理长度;矫正并固定移位变形的骨关节的巨大作用。儿童康复辅具的使用,特别是0-3岁脑瘫儿童康复辅具的配备与国家抢救性康复工作是一致的。在0-3岁脑瘫儿童康复中早期使用康复辅具,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张凡 《社会福利》2002,(7):33-35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寻找最佳养育环境 探索家庭寄养新路 探索中循序渐进 建国以来,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儿童多以集中照料为主。尽管机构集中养育有很大的优势,在特定的时期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从儿童自身的成长考虑,机构集中养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不全面,难以建立正常的心理依恋,强化了儿童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弱化了其作为“人”的社会属性,难以融入社会。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上没有进  相似文献   

11.
徐建中 《社会福利》2014,(10):14-15
正【政策出台】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办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颁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同时废止。【出台背景】家庭寄养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在促进寄养儿童健康成长、深化儿童福利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民政部制定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将这种替代家庭养育模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2012年,民  相似文献   

12.
做孤儿利益的捍卫者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孩子的快乐是一生的快乐的源头.孤儿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童年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孤儿生活在福利院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才是孩子们重要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儿童的权利,就象儿童要吃饭穿衣一样.如果不让孩子玩,不仅残酷,也剥夺了孩子正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田幸培 《社会福利》2012,(10):47-48
通过不同方式的授课、训练、激发、鼓励和沟通等方式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想象、审美以及动手动脑等多方面的能力.手工制作在培养这些能力上面起着其他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激发兴趣 鼓励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机,它能使智障儿童持之以恒地探索,进行创造性活动.让智障儿童有兴趣的参与,不仅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是培养智障儿童创作能力的前提因素.一个心灵手巧的人,除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外,还应有对这一事物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苏伊拉 《生存》2020,(8):0031-0031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鲲 《社会福利》2011,(6):24-25
儿童社会参与内涵界定儿童的社会参与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功能性的社会参与,二是权利参与。儿童的功能性社会参与指的是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儿童与同伴的关系,儿童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参与的范围逐步扩展,逐渐从私人范围扩展到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替代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使用替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语言更加简练、流畅,使文章言简意明。本文对英语中的三种主要替代: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分句型替代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替代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儿童福利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指出,迫切需要认清形势,加强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儿童福利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体框架和发展战略,亦即中田未来儿童福利体系,此体系包含三个层级子体系:全面建立托底保障型儿童福利体系;全面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全面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要实现这样的未来,需要多元政策和体制机制作保障。为此,徐建中副司长提出五项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儿童福利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二是改革创新国家儿童福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三是建立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四是构建多元参与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五是加大儿童福利资金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现代儿童福利机构服务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儿童福利机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儿童福利机构从单纯福利型转变为体现政府儿童福利政策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儿童福利机构也从政府唯一拨款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的儿童福利事业的格局。儿童福利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深的变化,这必然要求儿童福利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与时俱进。儿童福利标准文化的涵义儿童福利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儿童福利标准是指儿童福利机构为了维护工作和生活秩序而制定的规定、程序、规范等一种特有的标准形式。对儿童福利机构标准涵义的基本要素的认识,不管是人们在长期儿童福利实  相似文献   

19.
卢亦鲁 《社会福利》2009,(11):58-59
日本儿童福利机构的基本情况 按照日本《儿童福利法》第四条规定,儿童的定义是指不满l8岁的人。第七条规定儿童福利机构是指:助产机构、婴儿院、母子生活支援机构、保育所、儿童保健机构、儿童养护机构、智障儿童机构、智障儿童通园(日托)机构、聋哑儿童机构、肢体运动障碍儿童机构、重症心身障碍儿童机构、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机构、儿童自立支援机构、儿童家庭支援中心等。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都道府县必须设立儿童咨询机构、儿童福祉事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  相似文献   

20.
家庭福利是儿童的最好福利,家庭收养相对于孤残儿童来说是永久性的、最佳的安置。通过收养,孤残儿童进入家庭获得父母亲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的命运,是儿童福利社会化的最好体现。儿童福利机构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为孤残儿童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但为了保证收养人及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收养必须依法办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