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可谓是不胜枚举。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雷考夫和约翰森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热烈探讨。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更加优美、丰富多彩。认知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映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使用。而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对隐喻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已知源域映射到未知目的域来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并始终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全过程之中。人类与动物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不仅使用动物习性或性状来映射未知域,也会将人类的道德与性状投射到动物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动物隐喻。不同的文化模型下,生成了不同的隐喻认知模型,因此中日语言中动物隐喻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视角下,探讨十二生肖中“猪”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异。  相似文献   

3.
悲伤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是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与体验.根据人类隐喻认知机制,需将这种抽象概念域投射到具体概念域.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情感体验等,因而形成相同或类似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在跨越历史长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唐诗与壮歌中,其悲伤隐喻的概念系统与语言表达具有共性,主要共享的概念隐喻有"悲伤是'下'""悲伤是暗的、冷的"及"悲伤是身体器官出现的毛病"等.在这些概念系统下,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语言表达,且大多表达都以意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4.
潘震 《民族论坛》2010,(8):54-55
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在翻译过程中,较为成功的译文必然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具有一致或相似的"喻体共知性",即要衡量汉语隐喻中的喻体意象、内涵、功能是否已在英语译文中保持下来,发挥着与在汉语中同样的作用。可以说,力求中文认知域的意象与英译文认知域所体现的意象基本相同,是我们翻译隐喻的要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回族文学隐性层面的重要构成。以"水"为核心的文学表意实践,隐喻着以信仰的坚贞守卫纯洁无瑕的价值观的族群品质,由此衍生的是净心洁垢、两世并重的清真文化;"族在旅途"的精神求索是族群寻找"黄泥小屋"的精神之旅的文化隐喻;"苦"之味衍生的是基于族群命运而产生的精神震荡。因此,围绕"水""族在旅途""苦"等词语形成的回族文学隐喻系统凸显出鲜明的族群文化,构筑了回族文学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种和而不是分。这是一种不同之和,"一带一路"之和,文化自觉之和,一种容器隐喻意义上的"鼎和五味"之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样的一种"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而呼唤一种"一带一路"的人类学,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需。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去重新发现人类文化自身所拥有的互惠之和。  相似文献   

7.
《欲望号街车》是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作者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女主人公的“欲望”表现了与作者生活中的欲望之间的映射关系;作者创作该剧的欲望在于,他渴望社会对他的性取向宽容,而这种渴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奢望、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欲望。因此,《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三个傣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旅游场域"进行分析,比较了三种不同开发模式中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旅游场域"中相互作用和相互转换的方式.指出"旅游场域"中的三种资本之间的良性循环,需要两个重要环节:良好的社区参与、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方案.这是保证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人类的其中一种基本情感“悲伤”的隐喻表达作研究对象,主要从心理和生理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对比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动物身上的特征与自己的属性嫁接叠加,与动物合二为一,通过隐喻的路径创造出一系列相关的语汇。通过对十二肖语簇在汉英语言中隐喻意象的对比,从体验哲学和文化分野的双重视角阐释了人们识解同一动物时的共性和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精读《区分》,力求在对布迪厄著作的梳理中发现理解当代社会分层的新路径,结合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四个关键词,从三个角度剖析"品味"的社会区隔生成逻辑。第一,从品味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入手探究人何以成为文化贵族。第二,个体如何在场域中展开象征斗争以获得和维系文化属性。最后,分析趣味的文化隐喻和惯习的逻辑,以及个体是如何运用策略在实践中选择的。  相似文献   

12.
史诗《格萨尔》中的色彩词与汉语相似,由于人们的隐喻认知,色彩词汇发生了引申,一词多义的现象。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史诗中色彩词"白"的深刻意义,从人类对色彩词的认知进行探讨,解释了藏族的尚白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语言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词汇是语言的次系统,一种语言的词汇沉淀着大量的特定的社会文化.隐喻属于词汇中的词的理据的范畴,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更多地从该语言的隐喻中反映出来.作者从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英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隐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起,纳日碧力戈教授就致力于族群与民族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之后,他在英美国家访学、游学并教学长达八年,在美国卡尔顿学院担任过伯恩斯坦人类学与亚洲研究讲座教授。2009年他回到中国,受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和贵州大学长江学者。访谈追溯纳日碧力戈教授的学术历程,他追随前辈,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从指号三元映射族群三元,以"地天通"隐喻万物共生、万象和睦的愿景。他认为,学者不仅要穷究学理,还要关怀公平正义和伦理美德。中国的各个民族、各个族群和人群,需要在"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中互守尊严,在爱家、爱族、爱人的层层递进中取得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研究,探讨了“手”的隐喻在汉语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文章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针对“手”这一词语的隐喻使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包括“手”作为行动的隐喻、“手”作为感官的隐喻、“手”作为人际关系的隐喻、“手”作为状态的隐喻等方面。最后,文章探讨了这些隐喻的深层含义和语言文化背景,并且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舞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上与古典芭蕾舞具有较大差别,现代舞的表达形式不仅包含了表面的肢体动作,同时也蕴含了许多隐喻特性。现代舞肢体语言的视觉表达包含了抽象形式的肢体语言和隐喻形式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而现代舞肢体语言的隐喻性体现在"舞"的艺术性以及"舞"的文化性,加强视觉表达与隐喻特性相互融合需要从创建肢体语言的意象性美感,以及创设肢体语言的象征性力量两个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语法隐喻以及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新闻英语中,构成了语篇的互文性。这种现象有助于在同一语篇内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语义联系,保持了意义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舞在表演风格和艺术形式上与古典芭蕾舞具有较大差别,现代舞的表达形式不仅包含了表面的肢体动作,同时也蕴含了许多隐喻特性。现代舞肢体语言的视觉表达包含了抽象形式的肢体语言和隐喻形式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而现代舞肢体语言的隐喻性体现在"舞"的艺术性以及"舞"的文化性,加强视觉表达与隐喻特性相互融合需要从创建肢体语言的意象性美感,以及创设肢体语言的象征性力量两个部分进行。  相似文献   

20.
传统鉴赏方式往往以品味的方式来"品"诗,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由于诗歌独特的体裁,诗歌正是含混的代表,古诗当中使用的典故、比喻、隐喻都会导致在鉴赏诗歌时以主观性的情感来体会,而在现当代诗歌当中的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朦胧派等,尤其是朦胧派常使用隐喻、省略、倒装等方式造成诗歌的含混,在鉴赏此类诗歌时以主观的情感"品"诗容易形成对诗歌不同的解读。因此,如果保持绝对的主观带入阅读诗歌,则会导致对诗歌本身情感意义的误读,尽管我们认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仍会在品味的过程中缺少理性的分析,而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抛开了作者、读者,从文本的角度解析诗歌,为品诗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分析文本的第一现象层: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