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认为,由于路翎创作内涵和审美风格的异常复杂性,人们很难以任何一种既成的理论模式去界定、规范他的小说创作。但纵观路翎的小说创作,以下几个方面应当不容忽视,或者说路翎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对现实人生生活的大胆看取和如实描写使路翎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和丰富饱满的现实主义实质内容;二是对人物灵魂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挖掘使他的小说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思想性质;三是小说中的人物所特有的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路翎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已近两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本土的文学、音韵学、哲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无不受其影响,均在原有基础上生成了变化发展。佛旨禅理以及佛教地域乐舞的传入,深化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思想,丰富了舞蹈表演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提高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四溟诗话》中的"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文茂 《社会科学》2005,(11):105-112
<四溟诗话>中的"兴"是对诗歌审美的主要概括和本质揭示."兴"揭示了诗歌创作主体、创作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揭示了创作过程的形态多样性、内在规律性;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以兴为衡"的创作原则和运动机理,并以情、景为二原质,以情、景的不同指代为线索,以"情景相因"的辩证运动为依据,从诗人、诗作、修辞手法、审美标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等层面对"兴"阐发了独特灼见,概括了"兴"的理论构架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4.
李向丽 《中州学刊》2007,(6):208-210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唐宋两朝花事繁荣,逐渐发展成为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一直延续至今。历代吟诵牡丹的诗歌浩若烟海,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唐宋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唐宋牡丹诗歌内容广泛,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主要有吟香、咏艳、歌洁、颂情、言志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忆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林芳 《齐鲁学刊》2001,2(6):46-49
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注重客观忆旧视角对作者创作情思的审美启示作用。在思想内容的挖掘、展示上,李广田30年代的散文创作着力在童年时期的乡土生活中开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内容的提炼上,李广田30年代散文通过忆旧而净化其创作的乡土情怀,从而形成了质朴纯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杰 《阴山学刊》2002,15(1):29-33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8.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 ,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 ,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 ,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在对兴认识的纷纭歧见中,杨万里是第一个自觉而又鲜明地站在诗歌审美系自己运动的高度对兴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述,言词简朴却内蕴丰富。他切入了兴的内核,剖析出其构成要素、运动形态和内在机理;他突出了审美实践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创作个性和能动作用。在注重理念、注重书卷、注重内省、注重技法、注重衣盂的南宋诗坛,杨万里之兴论无疑具有振聋发聩、开拓新变的作用:在创作理念上,正确地揭示了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具体特定的场合状态下彼此间自然的、必然的矛盾运动的产物;在创作方法上,反对沿袭模拟、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模式化,创作出清新自然、活泼灵动的作品。杨万里的诗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古小说的编纂是对我国丰富的文言小说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和总结,富有科学价值。文言小说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含,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方面和思想观点,同样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文言小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文言小说创作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魅力无穷,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它对其他文艺作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整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是一种极有价值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张伟 《阴山学刊》2010,23(3):57-61
意象是个歧义颇多的概念,有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意象是艺术创作主体充分调动审美想象力,化"意"为"象"的创造物,是一种承载着审美经验的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生产艺术产品,就是将"人心营构之象"物态化。从创作主客体关系和艺术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来看,艺术产品分为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呈现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2.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创作者必须贯彻自由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审美道德意识生成在创作中具有特殊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作者的,而应是创作者内在的生命自由意识向艺术的体验性生成。审美意识的体验性生成,是生命的"敞开状态",道德意识则使创作者处于生命的约束与责任担当状态。所以,从生命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互相激活的关系。只要寻求生命自由意义上的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艺术就能展示出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6.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人以自由自觉的本质在对象世界中全面肯定自己,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审美感觉,并以之施用于审美实践过程中,不论对于自然界的人化,对于工业历史的创造,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对于人消除感觉异化过程中属人的感觉的复归,都具有能动的现实的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艺术育人。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美育是一种特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而艺术美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实施美育,二是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实施美育。艺术美育实践中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要与美育真正融合,二是美、审美、美感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应该互为表里,三是艺术美育要依托美的教师、美的教材、美的教学法,四是艺术美育重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抗战剧创作数量急增,精品辈出的同时,也不乏艺术审美水平低下、粗制滥造之作充斥荧屏,这不仅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走入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异途,而且会误导观众对抗战历史的正确认知。为使抗战剧艺术创作把握正确审美方向,避免艺术形象简单化、粗鄙化,一要遵循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二要符合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和谐统一的审美要求,三要挖掘并弘扬全民抗战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彰显草根英雄在抗战中的贡献。从而不断深化抗战剧表现民族斗争的广阔艺术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并激励后人不忘历史、牢记教训、革新图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