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沿海侨乡女性是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史重要的参与者,对海外迁移现象的发生和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东南沿海侨乡女性的生活史是对留守女性群体的深入研究,也是解读中国海外迁移史和东南沿海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人(侨眷)的书信,同时具有汇款功能,记录着二者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华侨华人所汇钱款、礼物等项。作为海外迁移过程中的文本记载,侨批资料近年来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主要的关注点仍然不是女性的历史。然而,那些涉及侨乡女性的内容、特别是侨乡女性书写或托人书写后寄出的信件揭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留守女性与华侨华人的互动,以及她们的部分经历和感受,是构建侨乡女性生活史的珍贵资料。侨批所讨论的事情和笔墨之间流露的感情显示了海外迁移过程中出洋者和华侨华人的合作与冲突、移民家庭的变迁、和留守女性在家庭和跨国移民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体现了海外迁移对侨乡女性生活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过,侨批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配合其他研究资料利用,方能构建较完整全面的侨乡女性史。  相似文献   

2.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华人)达一千多万人。由于他们侨居国外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所以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解放前,华侨对广东的投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华侨在广东侨乡投资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广东经济所起的作用,缅怀华侨对祖国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林金枝发表于《历史研究》今年第四期的《从福建侨乡族谱看南洋华侨史的若干问题》一文指出,福建是中国的主要侨乡.现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和华人,估计有二千万人,其中原籍属福建的约有五、六百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也有一部分居住在日本、美国以  相似文献   

4.
江门五邑为中国第一侨乡,从2002年开始江门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办华侨华人博物馆。经过3年海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征集文物2万余件,精品率达到30%。其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均居国内同类博物馆之首。2005年11月26日开馆的“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填补了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华侨大省一直缺乏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空白”,是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件标志性工程。筹建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过程是一个对近代华侨和侨乡文物的抢救过程。“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早期华侨身份证明、护照、口供纸、银信、帐册等纸质文物与新宁铁路、侨乡…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侨与中国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他们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于世。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侨居海外各地的华侨有1140余万人,他们在其居留国政府统治下,深切体验到被压迫民族所受的歧视,深感祖国的兴衰存亡与侨胞利益休戚相关,他们关心祖国命运,热心抗战救国。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组织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救亡团体是发动侨胞起来抗战的主要形式。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波涛席卷了华侨聚居的所有区域,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迅速建立。事变的当晚,纽约全市侨团在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下,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华侨“救济总委员会”,以便对整个华侨社会进行总动员。同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美洲及欧洲各地纷纷成立。在南洋,“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新加坡华侨召开侨民大会,成立了“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领导华侨进行爱国斗争。南洋各地的华侨也纷纷效行,成立了诸如“慈善会”、“救灾会”、“后援会”等各式救亡团体。为了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华侨的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夏,在印尼侨领庄西言、菲律宾侨领李清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先生和“南侨总会”号召、鼓励和动员南洋华侨中的司机和修理工回国抢运抗战物资。有3200多人热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报效祖国。这些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的热血爱国者,大部分在滇缅公路上从事抢运抗战物资工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挽救祖国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分析了南洋华侨机工坚定、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深层原因,高度评价了他们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南侨总会”是“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简称。它成立于1938年10月10日,会址办事处设在新加坡,它是南洋华侨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为适应当地环境,遵守当地法律,放采用筹赈会这种慈善性质的名称,以利用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南侨总会一成立就选举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南桥总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南洋华侨的大联合。从此南洋华侨第一次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层地团结起来,在南桥总会主席陈嘉庚的领导下,为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作出了辉煌业绩。现将南侨总会对祖国抗战的主…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洋华侨在陈嘉庚和“南侨总会”的领导下,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捐款助战“七七”事变爆发后,南洋各地的华侨,先后成立了“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简称“筹赈会”),进行募捐,支援祖国抗战。陈嘉庚率先承认常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侨乡侨批业和侨汇发达 ,形成了以外购内销为特点的侨乡社会。新中国成立后 ,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也出现了多种联系方式。随着海外社团日益国际化 ,出现了以地缘、血缘为主的社团回国寻根热 ,侨乡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内地。改革开放后 ,侨乡靠政策、技术致富 ,而侨乡新移民的文化素质不容乐观。随着新移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 ,文化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高校和科研单位成为“新侨乡”。不同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的不同特点 ,成为今日政府制订侨务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代华侨华人作为特殊的纽带和介质,在发展体育教育、赞助体育竞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引进现代体育技术和项目等领域,为祖国体育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助,奠定了祖国体育事业兴起与发展的基础。论文总结了近代华侨华人对祖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支助方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华侨华人支助行为的深层次动因。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新一代华侨华人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对此,应加强华侨华人体育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体育文化、拓展海内外体育领域合作,以吸引华侨华人持续性发挥“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展示更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12.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在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指出了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13.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惠 《东南学术》2001,(4):155-166
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个有着“斯芬克司之谜”魅力的研究问题。本文从该问题研究中的矛盾之处出发进行探讨,发现:作为“现象”,它是居住国现代族裔群体认定与统计的产物,在此形态上“华侨华人经济”概念具有虚拟性;作为“概念”,本质特征表现为华侨华人经济活动能与量的统一,其函数简化式为OCES(t)=F[KtStHt]。因此,华侨华人经济实力是外部作用力和内在规定性互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与温州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拥有海外侨胞 30余万人 ,遍布世界 6 5个国家 ,其中约 2 / 3留居欧洲各国 ,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为多。这些华侨华人大部分经过几代创业 ,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又与温州有着血缘和地缘关系 ,因而华侨华人的资金、市场和信息是温州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小视的独特资源。改革开放以来 ,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欲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华侨华人对温州经济发展的贡献  温州的海外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但经明清两代海禁后 ,移居海外者甚微。鸦…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人即不断移居海外。南宋以后,华人移居海外者日见增多,至近代华侨、华人在海外已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与当地的历史发展融为一体,也有一部分人依然保持着中国侨民的身份,参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建设。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变化,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一点:他们是炎黄的后代。在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侨乡女性史是中国海外迁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华侨华人史、侨乡史、东南沿海社会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以闽南侨乡女性研究为例,举隅并分析构建中国侨乡女性史的重要资料,并探讨有关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侨乡女性历史关键在于研究资料的获得与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运用。除了在海内外各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私人收藏家等处尽可能地搜索相关资料外,田野调查是发现、获得新研究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特别是寻找相关女性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对构建这一女性群体的历史尤为重要。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研究方法对构建侨乡女性史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南洋是华侨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这里所说的“南洋”,主要是指今天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有华侨,并不始于明代,但南洋华侨人数的显著增加,则是从明代开始的,它又为近代华侨的急骤增长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明代南洋华侨增长的原因、分布状况及其对侨居国所作出的贡献等问题作一些探讨,这对于华侨史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时期,华侨之所以能够强烈而持久地作用于侨乡社会,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方面.本文将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以全国著名的客家侨乡——广东梅州为例,探讨清末民国时期华侨影响侨乡社会的心理因素——地缘认同.客家华侨通过组织地缘化、居住地缘化、行业地缘化、信仰地缘化,将地缘认同渗透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祖籍国侨乡社会而言,华侨的地缘认同强化着华侨对侨乡社会的认同,从而推动了华侨与侨乡的各项联系.华侨基于地缘认同而产生的对侨乡的情感,为华侨作用于侨乡社会提供了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远离祖国,浪迹海外,抗战前夕,我国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侨有1140多万人.近代中国长期贫穷落后,海外侨胞寄人篱下,孤立无援,其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广大华侨深深感到祖国的成败荣辱与自己的命运、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心,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兴衰存亡.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广大华侨无不义愤填膺,开始以各种方式坚决支持祖国的神圣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海外华侨也积极参加到了这一行列中.当时,聚居在欧美、南洋各地的华侨,为配合国内的抗日斗争,在各地分别组织起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在美国,1931年10月,经过侨领司徒美堂的联络,成立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1932年3月,旧金山华侨又联合各地华侨团体成立了“美洲华侨拒日救国后援总会”.接着,类似的救亡团体在美洲纷纷建立.在欧洲,1936  相似文献   

20.
福州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它展现出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着重从福州侨批的历史、运行特征、对侨汇业的影响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在现代文明社会里要加强对福州侨批人文史料的挖掘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