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人在美国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生存状况,他们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处于失语、从属、次要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生存空间的探索一直是华裔美国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以李建孙的自传体小说《支那崽》为例,分析华裔美国小说中生存空间的主题,以及生存空间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喜福会》、《华五阿女》及《蝴蝶君》或精心塑造美国华裔家庭、唐人街及中国内地的正面形象,或深入刻画主流家庭或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起到了消解东方主义的效果。美国华裔文学中精心设置的东方主义消解路线图,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既揭示了东方主义观念的危害,促使东方主义者自我反思,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培养了美国华裔的文化信仰;既勾勒了东方文化身份的动态特征,以传递期盼中西文化杂交的信息,又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通观华裔美国小说的主题内容,“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得到了反复的、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母题蕴含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离散、迁徙的族裔经验,是中国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而特殊的文化人类学内涵,是我们给华裔美国文学定性的重要依据。本论文在华裔美国历史、文化和族裔心理的观照下,利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与文化批评理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理论工具,通过对以上三个典型母题的剖析,对华裔美国文学特有的族裔经验的书写,混合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想像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展示。一、…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使其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既丰富了美国文学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任碧莲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备受瞩目的作家。她在堪称姊妹篇的两部小说《典型美国人》和《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书写了第一代中国移民知识分子及其后代在美国生活中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不断探求。本文试透析任碧莲流变的文化身份观背后所隐含、但常为人所忽略的种族及阶级根源,提出以种族差异为基础的社会阶级的存在是美国华裔文化身份构建中不得不考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突破研究者内部的歧见和纷争,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相似文献   

7.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使她们能够在痛处哀痛,以此释放那些影响着自己当下生命的过往感受,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特别是揭示了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伤叙事与族裔历史、其他华裔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并可以从中反思小说的个体叙事在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对于少数族裔政治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学性,随着华裔文学发展的成熟与研究的深入,批评话语开始转向其文学性的诉求,与国外研究发展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作者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与族裔性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华裔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只有族裔性与文学性结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的研究应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算起,而发展到1990年代,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也标志着华裔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冒现的文学"这一概念是针对新兴的文学而提出的.在冒现的文学中,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向霸权挑战.惟有当代华裔文学才真正触及到了沉淀在华裔中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依据"冒现的文学"的概念,对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简单的梳理的总结,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兴盛的原委,认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发展后,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伊甸之东》中的老李能够正确认识华人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的现实,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建立起价值体系,获得个人的胜利。老李的形象颠覆了在西方流传已久并成为程式化概念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老李的处世哲学、正确对待历史和罪恶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和践行,斯坦贝克试图用东方的文化思想帮助美国人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拯救美国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兰州学刊》2007,(12):134-136,92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3.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谣曲《项羽》是取材于项羽与虞美人故事的作品,这个作品的部分内容取材于《史记》,但主体情节是日本作家的想象与创作。日本作家想象的部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虞美人草的传说在中国文学中还是可以找到部分因素。项羽与虞美人的故事传入日本之后,中日作家各自驰骋想象,有趣的是中日作家的想象往往出现暗合的现象,这种暗合的现象是由于中日类似的文化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美官方语言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国家角色定位和思维定势,如中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历史的联想思维,而美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抽象的理论思维.美国在人权问题官方语言的表述上体现出了美国历史上的"美国超越论",是"美国梦"理想主义抽象思维在外交政策上的延伸,也是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国家角色的体现.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反对外国入侵的历史观,也是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负责任大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角色的集中体现.卡特总统的著名人权外交演说与中国的人权报告体现了两国在国家角色、思维习惯和地位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宪明 《河北学刊》2004,24(4):134-143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文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但不是简单地承袭,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在档案文献的使用等方面补正了马士的缺陷,为此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小说《乡亲——康天刚》中的康天刚闯关东挖“老山参”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人生境遇,鲜明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真实境遇,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矢志求索的心声,即个体意志的自我满足与探索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政治文化与对外行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上帝选民”、“山颠之城”和“民主模特”的幻像 ,使美国政府将自己的对外行为神圣化、美饰化和使命化。此外 ,孤立主义、扩张主义、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反共主义、霸权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自由保守主义、非国际主义等外交传统与政治思潮 ,对美国的对外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概而言之 ,痴幻的天定神话、独特的外交传统和衍变的政治思潮 ,使美国的对外行为具有一种理想式的冲动、交替式的变动和阶段式的波动。在美国政治文化的鼓噪下 ,阶级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膨胀 ,使美国的“使命”极具危险性与破坏性。  相似文献   

19.
大多研究者相信新文学运动中的胡适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巨大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既追溯影响说的起源,指出这种影响性关系实际上是在某种相似性上被想象和叙述出来的;也考察胡适理论的具体形成过程,阐发其内在的连贯性和独立性,说明胡适的"八不主义"和新诗建设理论,是他立足于汉语文学语境,运用开放的眼光所提出来的旨在解决中国文学重大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被公认为是“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然而,当我们考察中国传统道德的概念以及为德的目的、价值、动力、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时,我们会发现,在道义论的大旗下,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仍然隐含着功利主义思想。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一方面使道义论的道德要求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履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现实生活中的功利追求、感性欲望被控制在道义、理性的轨道上。但是,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带有某种“欺生性”、“他律性”、“非纯洁性”的特点,成为“聪明人的远虑,”失去了道德固有的理性自觉、情感自愿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