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冷战终结后,冷战延续下来的意识形态却在美国对华外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以"遏制中国崛起"为主的意识形态逐步成为美国制订对华外交政策的主流思想.不过,同冷战时期相比,其内容与功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作为宣传手段来推行势力扩张的强权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渗透到美国对华外交的各层次当中,与实用主义共同作用,从而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2.
美国根本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分裂 ,美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垒日益明显。本文主要考察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右派、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意识形态的演变和特征 ,勾勒了美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3.
庞琴 《南方论刊》2007,(11):47-49
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各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包括中国女性形象)却是研究中的盲点;本文专题研究近十年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达拉斯晨报》中的中国女性受害者形象。首先分类描述受害者形象,然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并得出结论:反共意识形态和民族中心主义是报纸塑造女性受害者形象的意识形态根源。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局势“东升西降”的历史大势日趋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随着差距缩小,美国对我国打压遏制不断加剧.美国用尽各种办法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攻击,中美意识形态交锋常态化,主要聚焦于人权问题、文化和制度输出、国际体系与全球化问题等领域.究其本质,中美意识形态交锋是两大阶级、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动态调整性.着眼战略竞争时代中美关系大局,掌握中美意识形态之争的主动权,才能有效防范化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进而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保障.为此要坚持思想引领,抓牢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强化阵地意识,善用意识形态斗争的管理权;把握舆论走向,提升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探讨了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社会思想不仅具有意识形态性 ,而且还具有非意识形态性 ,论证了社会思想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与适用范围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存在论与认识论双重内涵,是科学性、建设性、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些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西方社会微观意识形态的分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们未能深入理解宏观意识形态与微观意识形态的关系,混同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功能,并带有明显的扩展意识形态研究视阈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波 《学术界》2002,(1):108-115
马克思在对“旧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中指出 ,“旧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其原因在于“旧意识形态”与阶级社会生产方式中矛盾之间的关系 ,在于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观念中的反映。〔1〕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并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那么它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旧意识形态”的基础 ,正是在与这个基础的关系中 ,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了科学性。本文试图从两种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同联系 ,探讨意识形态与虚假性和科学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周太山 《学术论坛》2012,35(8):21-25
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趋向:我国成为美国意识形态攻击的第一对象;新媒体成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战的主要平台;美国实施软硬结合的"巧实力"意识形态战新战略;美国实行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全方位意识形态渗透。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思考:既要增强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抢占新媒体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打好新媒体意识形态战;实施"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意识形态战略;将艰苦奋斗精神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早中期(1837-1870年)的家庭意识形态话语是规范与约束当时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行为的主导力量,亦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再现.追本溯源,此意识形态与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崛起息息相关,构建了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与中产阶级女性的“家庭天使”意象,是中产阶级对严肃道德生活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日后又将为英国中产阶级女性所用,推动着她们积极改变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11.
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既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在知性范围内的虚假意识形态,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消解意识形态崇高意义,进而取消意识形态本身的“后意识形态”策略.齐泽克眼里的“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主体已经知悉意识形态说教的伪善性却认同和维护它,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存在于社会意识领域,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存在于无意识主体的欲望活动中.虽然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心理层面精致地剖析了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但却曲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2.
张一兵 《学术研究》2002,(12):54-61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说。他在马克思和曼海姆的基础上,明确指认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中的实存方式,即社会无意识的想象体系。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自身是无历史的,但是它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依存现象却是永远存在的。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机器,成为统治者合法统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对社会进程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所遵循的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同时代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当下,西方思潮开始通过意识形态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蔓延。科学认识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认识误区,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价值功能及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关注合理的利益诉求,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思想理论体系 ,对意识形态问题给予了普遍重视和关注。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对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强调 ,对于当前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事关社会稳定,中央、省委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认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特别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严格要求。今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高校人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会重要精神,把好关口、守好阵地,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哈贝马斯非常关注的问题,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功能的分析和批判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是意识形态,以及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并由此而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导向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十分重视大众传媒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前苏联的崛起,出于对面临颠覆的恐惧,以及对电影业地位的重视,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好莱坞展开了全面监控与调查,以维护美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冷战及后冷战时期,影视业则成为美国输出其价值观的有力工具。对中国而言,要重视对影视文化的意识形态管控,同时也要防范美国影视文化对中国价值观输出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家及其理论的虚幻性和颠倒性进行批判,指出意识形态家倒置一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意识形态家的思维方式是唯心主义的观念论,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被颠倒。其二,意识形态家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意识形态家所造就的意识形态幻象只有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才能被认识,只有在消灭分工的社会革命下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生成、内涵、本质、权力等作了独特的阐释与论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起源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以及阶级分化,由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加工而成;意识形态具有上层建筑和虚假意识两种意蕴;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意识;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权力的派生物,是一种思想权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