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徐继畬以开放的思想、积极的心态正视改变的世界,其著作《瀛寰志略》名为世界地理志,实则充满危机意识和警醒思想;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正视现实的勇气,是贯穿《瀛寰志略》的灵魂;《瀛寰志略》为近代中国平等科学开放认识世界的嚆矢,作者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认识着外部世界,其深刻的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人。徐继畬独特对外认识的成因与他对外来强敌和世界具有强烈的真实了解要求、追求学术的求真精神、学习西方以达到富国的愿望以及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徐继畬正视现实的勇气、开放的心态和远见卓识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方近代化发展的考察和对中国以往改革的反思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入剖析,五四时期的先进思想家认识到,近代化的本质在于人的解放和人的精神状况的改变。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高扬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平等的权利,导致了近代化的大发展。中国若想实现近代化,也必须有一个人的启蒙、人的解放的过程,由此他们发出了思想启蒙的号召,指出,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思想家在致力于文化启蒙和近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矛盾情结:既爱又恨,既试图超越又无限依恋,激烈的破坏心和强烈的关切心并存。这一矛盾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近代思想家的批判方法和价值系统,进而影响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徐继畬<瀛寰志略>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士人撰写的一部较有影响的舆地学著作,该书在介绍欧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时,翻译引介了一批法律新词,成为中国近代法律新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5.
严复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天演论》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摘要]徐继畬的新世界观念及其“大变局”命题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思想生发、演进中的一个里程碑。徐继畬对世界大势求实求真的探索,拓开了时人认知世界和西方文明的新视野,同时揭示出西力东渐所带来的国际地缘经济、政治巨变之实质蕴涵。国人借助外部“他者”参照系作用,尝试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适应中国在新世界体系中的坐标位置,遂有中国社会的觉醒、自励、自强和变革意识受深层启迪而内生萌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近代化离不开法律名词的近代化,中国近代法律新名词主要是源于西方,取自日本。先进的中国人在取法日本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和论文,其中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成文最早,影响最大。在其《刑法志》里有大量近代西方法律新名词,近代中国人通过学习《刑法志》,迅速地掌握了近代法学术语,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传统法学的近代化。《刑法志》实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倘若如范文澜所说是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话,那末,第二人就是也参加过抗英战争的道、咸、同三朝名臣徐继畬(以下简称徐公)了。徐公(1795—1872),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他那刚正不阿的性格、勤俭朴素的生活、一尘不染的节操、丰富的著述、爱国爱民的精神以及表现在《瀛环志略》(以下简称《志略》)中的远见卓识,久为中外人士所钦佩。可惜数十年来很  相似文献   

9.
徐继的欧美观徐继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后历经五年撰成的《瀛环志略》,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其中对欧洲和美国的介绍尤为详尽。《瀛环志略》以大量的篇幅介绍欧美各国尤其是欧美...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开创中国二十一世纪大业和进一步振兴中华的生力军,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希望所在.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现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救亡与启蒙是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变革就是中国的近代思想启蒙.思想启蒙的方向同近代化的方向是一致的,然而中国思想启蒙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背景下,不得不让位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思想观念的启蒙往往被救亡图存所湮没.“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  相似文献   

11.
展示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百年历程──评《深沉的民族反省(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研究)》郑强胜鲁迅先生曾经批评国人:"中国人总不肯研究自己。"(《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其实,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努力纠正"总不肯研究自己"这个弊病,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身处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求新知于域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和文汉读法”大量阅读日文论著和译著,以了解、吸收和译介近代欧美及日本的思想观念,并写下了《和文汉读法》一书. 该书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的经验和成果,对此后日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启发并带动了大批留日学生和青年学子以梁启超为榜样,通过翻译日文书来导入、传播近代西方及日本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积极开展启蒙宣传活动,从而对清末民初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潮流,日本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日本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揭示了清末民初包括变法派、洋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是如何介绍和汲取日本启蒙思想的,并从一个侧面再现出近代中日两国社会及教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思想就是他从西方引进的重要启蒙思想之一。本文通过严复所翻译的穆勒的论自由《On Liberty》中,?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阐述严复关于自由的思想,将从自由的权与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点启示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 雅片战后,西人挟船炮余威缔造不平等条约之结构,凌辱中华,而我朝野对西方世界了解不够,对策难筹,或坚强对抗,或忍辱抚绥,意见分歧,其能虚心研究西事,知己知彼,拟具肆应之方者,殆如凤毛麟角,邵阳魏源、五台徐继畲,分别著述《海国图志》[1]及《瀛环志略》,为其中佼佼者。本文简介徐继畬的生平事迹及其对西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一生都对传统孝道充满深刻的同情。概而言之,严复的孝道观经历了早期(1853-1894)的高度认同,到中期(1895-1911)既批判又保留,最终在晚期(1912-1921)又高调回归的历程。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如何促进传统孝道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给予我们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回答。严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批判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代具有世界眼光、寻求富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启蒙宣传家。二十世纪初,他自号“中国之新民”、“新民子”,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倾注全副心思才力于新民救国,希望以人的近代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他以“笔锋常带感情”的健笔,历诉封建专制制度,纲常名教对民族心理的摧残,以满腔热情呼唤新民德,铸造新国魂,催促国人忏悔反省,鼓舞人们振奋民族精神。以《新民说》为代表的思想启蒙工作,使梁启超风骚一阵,倾动一时。本文拟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中容闳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位。 容闳(1828—1912)是鸦片战争以后到西方接受西学的最早的中国人之一,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在他的自传《西学东渐记》里记述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他对中国近代化  相似文献   

20.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在明治时期,他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究其原因,他不仅从事政治启蒙的社会实践,而且推进哲学启蒙的思想历程,双重启蒙的并驾齐驱,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已发表的研究文章,大多偏爱于福泽谕吉的社会政治理论,而我认为,他的社会政治理论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明治政府,关键是它与哲学思想建立了联盟,因而增强了其自身的理论性能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