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苏轼“道大难容 ,才高为累” ,一生凡九迁。其不遇之因 ,前人多有论述 , 但大多注重从社会层面 ,从客观方面去探求。其实 ,苏轼不饰、不慎、不媚 ,“不合入时宜”的性格也是导致其不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上官体"考辨二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唐诗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风格称号,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上官体"虽曾"贵显"一时且衣被后代,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唐诗史的演进影响深远,然而从当代起即受到了众多的误解与责难.因此,广泛地勾稽索引,刮垢磨光,理清上官仪的生平履历,以见"上官体"生成的真实面貌;深入地辩证考订,拂尘去埃,重现以"绮错婉媚"为特征的"新变"诗风所体现的诗歌艺术演进内在趋势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化美为媚"是莱辛在《拉奥孔》中的重要观点,该观点的提出基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化美为媚"即是将造型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适中的、平静的"美"变化为诗歌艺术中所呈现的令人愉悦的、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媚"。其实质是:诗人使造型艺术的"形似"在诗歌艺术中做到"神似",并使读者通过"内摹仿"产生一种审美幻觉,从而实现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的交融与转换。  相似文献   

4.
"上善若水"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博大精深,富含哲学智慧;而媚兰是美国现代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作品《飘》中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分析,揭示出媚兰的处世方式与"上善若水"思想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汪英宾的新闻职业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自觉的新闻职业认同;二是注重新闻教育;三是倡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他的新闻职业观多借鉴自美国,有很深的"密苏里模式"烙印.汪英宾对民国新闻职业化发展的贡献在于,以演讲、讲座和授课的方式把美式新闻职业观引介入中国,拓展了新闻职业观的传播范围,并结合中国新闻界的现实进行实践,推动新闻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媚雅广告唯美叙事的背后是时尚的煽动与欲望的张扬;媚雅广告在对生活情景作审美化处理的叙事过程中,试图构建起超越商品价值规律的符号价值.在充斥着广告符号的世界里,媚雅广告间接地重新建构了人生意义话语和社会价值取向.媚雅广告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寔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8.
张季鸾新闻生涯的不同阶段对新闻职业有不同理念、追求。在其新闻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言论自由为标榜,显现出民初记者共有的激烈批评、无惧无畏、放言无忌之特点,但同时又已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新闻言论应理性、克制的认识与追求。新记《大公报》创办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总结、反思民初新闻界乱象基础上,他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基本理念,着力追求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和职业权威建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目标下,其新闻职业理念、追求发生了由前一时期强调独立、自由、理性、客观向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转变,其对记者角色、报人使命、新闻业职责及言论自由等的认识也相应发生翻转性的变化。驱动这一切变化的核心动因是,其作为近现代新闻人的新闻救国理想与报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简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高度重视,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倾向对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也或深或浅地产生影响,从新闻界内部来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记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角色定位及新闻"商业化"的趋势等方面的因素。维护司法独立和公正,仍需新闻界和法律界共同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新闻职业伦理四大争议问题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分殊,重点探究当代新闻伦理四个基本问题。本文认为,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许多社会基本问题充满了伦理争议,对于深刻影响社会的新闻传播职业来说,情况尤其是如此。如果说人们对于虚构造假、漠视生命等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通常可以明辨是非的话,那么新闻传播职业伦理问题则复杂得多,而且即便经过百家争鸣式的讨论,也难以求得一致意见。但是,我们通过这种以反思批判为特征的讨论,至少可以建立这样的共识:伦理思考和争论是一种极好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它对新闻从业者个人人格的完善、职业伦理以及公共伦理的养成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要避免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就必须强调新闻信息构成的多元化,即将节目策略定位融入新闻信息,以动态信息激活持续话题,拓展立体的新闻空间;充分运用丰富的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即播报方式多样化,灵活组合视觉信息符号,展现个性化的现场报道,及时点评新闻事实。二者不可截然分开,须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题材,是中西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由于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以及媒体的发达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媒体的新闻理念、报道角度、报道立场等也有所不同,反应到会议新闻中,就呈现出报道本位、报道思维、报道篇幅、报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方面相对成熟,而我国还相对薄弱,如何取长补短,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创新当前的会议报道,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应当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新闻策划和新闻报道策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新闻报道是可以策划的,而新闻是不能策划的。策划的所谓新闻,其实不是新闻,而是广告活动或公共关系活动;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又完全不同,新闻炒作属于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有它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特点及注重传播技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大多数出版社从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编辑主体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更应该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本文详细论证了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在整个编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赚钱意识,它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成本意识和促销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过程其实就是新闻选择的过程,选择贯穿了新闻传播的始终。可以说新闻报道是选择的产物.不同的媒体定位会表现为不同的新闻选择,反过来新闻选择又造就了媒体的鲜明个性和特征,新闻角度和报道方式的选择是媒体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本文拟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为例探讨新闻选择在电视新闻节目生产流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是两份在大学校园中阅读率较高的英文报纸,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利用这两份报纸,尤其是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对两者的差异没有较全面的把握。就两份报纸在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方式、国内新闻报道选题、政治倾向、新闻标题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日报》具有注重严肃话题、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重视国内新闻报道、政治倾向明显、标题语言和文体比较正式等特点,而《21世纪报》则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很少涉及政治话题,一般不对政事发表明确的态度,标题新颖诙谐。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指导其更好地利用这两份报纸。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新闻伦理的研究主要偏重于采编环节,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新闻评论伦理研究。在具体操作中,新闻评论可能产生三类伦理问题:其一是在事实的引述方面,其二是在论证的逻辑方面,其三是在评论的态度方面。通过几个具体的新闻评论失范现象作为现实背景,结合相应的业界规范,对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作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行为,在此背景下的新闻伦理研究处于哲学、法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区域,其中广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狭义层次的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本体。人工智能及其伦理研究的核心是技术的道德主体地位辨析,而对此问题的回答则呈现极化趋势。分布式道德模型区分了道德问责和道德责任,提供了解决这一哲学难题的新思路。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研究意在回应新技术背景下的新闻实践问题,信息茧房效应、后真相、算法偏见和被遗忘权引发学界广泛的讨论。问题的实质是新媒体技术与社会伦理期待的冲突。其后的研究需要更为细腻的技术问题逻辑描述,更具理论导向的新闻伦理本体研究和更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从而形成来自人文社科的话语合力。  相似文献   

20.
灾难性新闻采访,属于特殊环境的采访。这种采访,需要考虑时间伦理、采访对象、采访语言和采访行为的伦理问题。在灾难性新闻采访实践中,这些伦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认识、探究造成失范的原因,对于规范和建构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