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莱顿是马歇尔计划的原创设计者,同时也是马歇尔计划谈判阶段的主要组织者。欧洲联合复兴原则和美国主导地位原则是克莱顿援欧构想的核心,并最终体现在马歇尔计划及其谈判成果之中。正是基于克莱顿的政策设计和谈判推动,马歇尔计划展示了美国欧洲复兴政策的全新发展,同时也是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欧洲曾是一个有统一思想和“欧洲精神”的地区,但由于两次大战的浩劫和苏联的出现,欧洲经济濒临崩溃、统一困难重重。为了振兴西欧和美国的利益,1947年初,马歇尔提出“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马歇尔计划”;计划的实施,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实现了美国全面控制西欧的目的,同时也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4.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的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题举行会谈,得到罗斯福的同意。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它与马歇尔计划都有对外援助的内容,但二者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产生在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提出的。第二,战略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三,实施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是靠援助欧洲来称霸世界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第四,作用影响不同。马歇尔计划促使战后的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目的是反苏;而"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引领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6.
在紧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时期,产生了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时期被恰当地称为外交政策的黄金时代。但是,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比较成功的经济机构,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这些机构旨在通过稳定的汇率、世界范围的发展以及开放的贸易来促进长期繁荣。今天,这些机构正日益成为批评的目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为在其1995年“拯救”墨西哥和今天“拯救”亚洲的行动中强加严厉的条件而受到攻击。由于美国呼吁应有一个机构负责解决市场准入争端,世界贸易组织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历史上,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却没有走上联合之路,这是因为德法两国没有实现和解。二战后,美国为了复兴西欧,为了解决"德国问题",才有了"舒曼计划",德法才逐渐实现了和解,才有了早期欧洲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酝酿出台与北约职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是冷战后美国在酝酿北约扩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调整北约军事职能 ,使北约由遏制向沟通与引导方向转变的重大措施。该计划为北约扩大奠定了基础。该计划的鲜明特点是“自我鉴别”和一定程度上的“包容性”。这两个特点使该计划既能够保证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主导地位 ,又能够使北约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华约国家的普遍接受。与可能引发北俄冲突的北约扩大不同 ,该计划在保障欧洲安全中能够发挥更加稳定性的作用 ,完全可以成为构建欧洲未来安全的基石。美国推动北约实施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最终目的是保证美国继续主导欧洲安全格局 ,保持美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基本军事战略是“大西洋第一”。许多研究文章认为,“大西洋第一”战略在战前很早以来便是美国一贯不变的超稳定的战略。我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经历了从太平洋战略到大西洋第一战略的转变。人们习惯于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释美国的“欧洲第一”战略。诚然,美国战前输出的最大市场在欧洲,亚洲排第三位,国外投资,欧洲也远多于亚洲,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本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却并非毫不重要,在美国的输入品中亚太地区有时还超出于欧洲,1939年的  相似文献   

10.
1951年10月,美国制定了一项重要的援外立法:“1951年共同安全法”。“1951年共同安全法”规定,美国在1952年财政年度内将向世界各个地区的“友好国家”提供七十四亿八千三百万美元的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增强自由世界的共同安全”,“开发它们[受援国]的资源”,“从而维护美国的安全并推进其对外政策”(见下表)。该法同时决定,撤销管理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合作署,设立隶属于总统的共同安全署,统一主管美国的对外援助事宜。艾夫里尔·哈里曼被杜鲁门任命为共同安全署署长。具体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Cooperative Education 译为“合作教育”或“产学合作教育”,指学校和工业企业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的职业技术教育。它始于1905年赫尔曼·施奈德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创立的工程合作教育计划;在中学,始于19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菲奇伯格市的一所中学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的教育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通过《乔治—巴登法》  相似文献   

12.
陈凤尤 《社区》2010,(5):42-43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众所周知,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一直置身于战争之外.不愿介入欧洲的战事。尽管它在欧洲遭受灭顶之灾的同盟兄弟英国再三向其呼吁伸出援助之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奉行“中立主义”大获好处的美国人,此时仍乐得在大西洋彼岸隔岸观火。然而,  相似文献   

13.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欧洲国际关系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历史,这场争霸斗争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争夺世界霸权的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为了欺骗人民,麻痹对方,风尘仆仆,频繁会晤。“和平”协定,庄严“保证”一个接着一个;“裁军”计划,“保障边界”花样不断翻新。一个阴险狡诈玩弄声东击西,一个居心叵测妄图祸水东引,双方为了争夺欧洲这块肥肉进行着疯狂的斗争。当时不少国家为帝国主义的“和平歌唱”所迷惑,不少国家在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国际保证”虚幻安全下失去警惕,以而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历史是一面镜子。剖析一下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这段欧洲国际关系史,将有助于我们拨开“缓和”迷雾,揭穿超级大国假和平、真备战的本质,提高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总体上,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美两国小说的异同。 本世纪前提出这样的研究课题,也许没有多少价值。因为美国尽管早在一七八三年就开始从政治、经济上独立,但在文化、文学上却长期处于对欧洲、尤其是英国的依赖地位。这种状况可以从十九世纪英国评论家锡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那里看到,他问:“在我们地球的各个角落,谁会读美国的书呢?!”那时的美国文学不过是欧洲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的文学作品似乎只是用欧洲、英国的旧瓶装上美国的新酒。美国自己的评论家爱默生(Donald Emerson)也说过:“本世纪以前,虽然有许多美国作家具有了广泛的声誉,其中有些人还受到褒奖,更有少数对世界起过局部的影响作用,但是美国文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它不过是以本国题材为内容的欧洲文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世界和平发展精神基础上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伴随着西方将其视为美国马歇尔计划翻版的质疑与批评,回溯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延异,古路新生的现实路径应该为打破工具理性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在信息技术与交往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以“参与-共识”为特征的多元文化并存的话语构建与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世界使命意识”是美国外交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根深蒂固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谋取霸权的招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客观条件的具备使美国领导人脑海中的“世界使命意识”随之增强 ,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相结合 ,加速了冷战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国有化迅速发展,同时实行了国民经济“计划化”,法国政府对国营企业的管理是其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的重要组织成分。一在法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三次国有化运动,第一次国有化运动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二年四月一日,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提出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的战略计划.其要旨是:以英国为基地,集中英美人力物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与德军进行正面作战,争取早日结束欧洲战争.“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通过渡海作战,美国要达到什么样的对苏目标?支援苏联、争取与苏联进行战时和战后合作,还是要在打败德国的同时也打击、限制苏联?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重新抬头.对美国政府来说,要想推行新的援助西欧政策,能否得到国会内的共和党保守势力和民意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马歇尔哈佛演讲前后,美国政府积极鼓动一些民意团体和利益集团,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歇尔计划宣传攻势,其中,哈里曼委员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该委员会的作用长期以来却被马歇尔计划史研究学者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