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黄宗英曾与周璇等明星光耀影坛,她主演的《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家》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上个世纪80年代,黄宗英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感染了一批批的读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前不久,笔者来到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  相似文献   

2.
祁建 《山西老年》2014,(10):32-32
《乱时候,穷时候》的著作者姜淑梅已经快80岁了,她60岁开始认字,76岁学习写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创作了十余万字。她的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在《读库1302》连载后,又在《新青年》《北方文学》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目前已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铁葫芦图书"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曾为她拍摄制作了一个15分钟的专题片。  相似文献   

3.
现在所通行的所有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在西汉惠帝后和文帝前都编排有"高后元年至八年",这与中国古代以帝王在位时的年数或年号为纪年方式是相违的。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到汉文帝刘恒即位的这15年中,"高后"吕雉确实有差不多15年的实际执政史,说她是一个没有名号却有实权的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名副其实,但她确实没有哪怕只有一天或者名义上的帝王称谓。在这15年间,先有惠帝刘盈七年,后有刘恭、刘弘两个"少帝"八年。只是因为刘氏功臣集团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吕氏集团后,担心身上流有四分之一吕姓血液的小皇帝长大后报复,为了自身的利益,便诬说他们"皆非真孝惠子"而予以斩尽杀绝。司马迁明确指出这是"阴谋"。我们在编写《中国历史纪年表》时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少帝"刘恭四年、"少帝"刘弘四年取代所谓的"高后"八年。  相似文献   

4.
在在 《北京纪事》2011,(9):73-75
1990年,在《综艺大观》里,我们认识了漂亮亲切的倪萍。连续10年的春节晚会,她是大年夜里不可缺少的面孔。事业辉煌时,她放下话筒,深情出演《美丽的大脚》。2011年,倪萍又有新尝试,写作出书,专心画画。细腻的文字和笔触里面,是倪萍温暖、脆弱的情感。14年前,倪萍的一本《日子》家喻户晓。14年后,倪萍再出《姥姥语录》。《姥姥语录》这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智慧书,记述了倪萍心底的一则则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99岁姥姥的一生平凡,却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原则。质朴的语录,看似普通却很受用,让她比"有文化的人活得还明白"。  相似文献   

5.
24岁的田原最怕别人问一个问题:"唱歌、写作和拍戏,你最喜欢哪一个?"对于这个对凡事都充满好奇的80后女孩来说,非要她在众多角色中作出取舍,实在是不容易。不久前,田原的第三本书《一豆七蔻》正式发售,几乎是同一时间,田原又多了一个身份——旅游卫视《第一时尚》的主持人。这就是田原,一个在音乐、文字、电影等众多艺术形式中转换身份的女孩,在她的字典里,没有"跨界"一说,在她看来,一切都是因为兴趣所在,正好又遇上了,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田原。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到10月,她开始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她学会了坐在钢琴前,弹奏出唯美的《KisstheRain》她开始写博客,在新浪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受众。她成立了自己的书友会。她去了都江堰,探望因地震而肾衰竭的小男孩。她拿下英语,和外国人沟通自如,甚至发脾气吵架。她成立了"星光成长计划"的四个公益项目,其中二号计划引起了远在澳大利亚某校老师的注意,决定全程赞助她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主人公"她"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欲心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她"由普通的心理压抑走向变态心理最终升华为崇高的母性心理过程。本文试图挖掘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她"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运动状态,解构由于三者的相互冲突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9.
薛立永 《山西老年》2012,(10):30-31
66岁的叶德娴曾是香港粤语流行歌手,对内地观众来说,大家最熟悉她的可能还是银幕上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她年过花甲之时,在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凭借电影《桃姐》摘得影后桂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顷刻风光璀璨之后,她马上以平常心对待这份人生辉煌,就如她说的"人不能老在云端里行走"。如今,经历过人生繁华的她依旧过着随遇而安、泰然淡定的生活。她甚至在家中用奖杯来挂帽子,如此淡泊超脱和荣辱不惊,不愧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抉择。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叶德娴早在1969年便进入歌坛,经过老师调教,她那沙哑的声线和略带爵士味的唱法,很快受到歌迷的喜欢。1980年,叶德娴结束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开始全身心投入演唱事业。1981年,她的首张个人专辑《星辰》终于发行,到1987年间她一连发行了八张个人专辑,其中翻唱歌曲《明星》成为代表作。歌曲《边缘回望》因描写一个自杀者在自杀前的心理状态,开创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先河。唱歌的同时,她亦接演不少电视剧和电影,她擅长演底层人物,各种类型片都有所尝试。  相似文献   

10.
在《水浒》中,潘金莲是当仁不让的女一号,其演员,从筹划初期开始一直有多种猜测,甚至有的媒体爆料出这个角色会让范冰冰来出演。但是,当一切"真相"都大白于众之后,媒体的目光便一下子聚焦在了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的面孔上,她便是甘婷婷。形象靓丽的甘婷婷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新人。她已经在《朱元璋》《落地请开手机》《江湖兄弟》《不能没有她》《河内河内》等多部大戏中出演过重要角色。而在美女众多的影视圈,甘婷婷是否仅凭美貌就可以胜任潘金莲这个重要的角色,成为当下娱乐记者追逐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中别具一格的一部"小书"。以往关于《奥兰多》的评论或关注其间的"雌雄同体"思想,或探究"奥兰多"这一形象在不同文学文本中的演变,或从伍尔夫与奥兰多的生活原型维塔之间的关系出发,以同性恋研究等角度讨论该文本。从修辞性叙事理论的角度重读这一文本,可以看出伍尔夫在创作形式上孜孜以求的革新,她对于"如何叙"的深度思考成就了《奥兰多》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跨越20年的两场展览,却使用了《触觉·凹凸》同样一个名称,无疑隐含了一种时间性,同时,也是艺术家工作持续性的显现。李秀勤的雕塑是在"寻找(盲童)命运",以提问与建构的样式,建立自我与"当代"的关联,孕育并释放其作品力量的则是一些勘探本质,秉承的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底色。她的创作或可称得上是对"当代"的一种异质介入。她的艺术之路,也给"当代"本身的多元化存留了一个特殊样本。  相似文献   

14.
于光远 《百姓生活》2014,(12):51-51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新闻稿,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这条新闻稿的标题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在"四人帮"被粉碎后,许多同志为争取"天安门事件"平反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76年10月起,到1978年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达两年的过程。引发轰动的一条新闻发出这条新闻,是当时的新华社社长曾涛、《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和《光明日报》总编辑畅西光3人商定和操作的。  相似文献   

15.
李因是明末清初知名女画家、诗人。关于她的生年今人多定在1616年;《四库全书总目·芜园诗集》条以"是庵"一辞为李因字。爬梳钩稽李因生平资料,李因生年应在1614年前,"是庵"应为李因号。  相似文献   

16.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约定好的采访时间是早上8时,张福清一分钟不差,8时整准时走进我们相约的地点。"您真准时。"记者脱口而出。他脸上洋溢着微笑:"当兵多年的习惯,老了也改不了。"68岁的他满面红光,真可谓精神焕发。张福清,194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68年2月参加工作,在部队服役22年,复员转业后到地方工作18年,2007年2月退休。退休前为太原市市政管理局纪检组长。张福清退休后先后担任了本单位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太原市老年自行车健身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太原龙吟诗社名誉社长兼老战士宣讲团副团长;他还是《社区报》《并州老龄》等报刊的"夕阳红"记者,《山西骑游网》《骑游天下网》"山西分站"的版主。  相似文献   

18.
苏伟贞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时间意识,表现为对记忆的反复书写,这种意识贯穿于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中,成为一个不断叙说的话题。目前对她的研究有"块状"割裂之嫌,未能突出苏伟贞小说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她早期小说中念兹在兹的正是女主角痴迷癫狂的过去之爱;《袍泽》、《旧爱》、《黑暗的颜色》等小说回忆过往的人事变换,为一个时代/世代作证,恰是"以现在印证过去";而《魔术时刻》、《日历日历挂在墙壁》、《时光队伍》等小说却又表现出时间的不确定性。考察苏作中潜藏的时间意识,对之做某种整体观照,将更接近苏伟贞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9.
京剧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读《中国京剧习俗》罗福腾京剧作为"国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的喜爱与关怀。且不说二百年来有多少人为表现她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光是对她的历史、她的艺术、她的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对...  相似文献   

20.
段燕勤 《北京纪事》2014,(11):54-56
我和祖芬是同龄人,又同在市文联供职,已有20多年了,可谓交情不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一是她大智若愚的趣事,愿与诸君分享;二是她善解人意,帮我完成了受人之托的约稿;三是她古道热肠帮扶业余作者,更值得称道。为护发素"做广告"我知道陈祖芬是从报告文学《祖国高于一切》开始的,与她相识则在《北京文学》编辑部约她去昌平南口镇暖瓶厂采访时,我开车送她去。一路上我们交谈了很多,她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言谈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