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的中国是东方矛盾的焦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把我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历史。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在斗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才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军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军阀“现象”是近代中国特点之一。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近代军阀的论述,对近代军阀“现象”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分析,今天仍是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基本指导原则。本文力求遵循这些原则,分别对中国近代军阀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反动本质和主要特征以及认识军阀“现象”的历史启示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出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期.在它的狂飚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已先后对我国发动了两次野蛮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国内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两大主要矛盾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前一对矛盾更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反  相似文献   

4.
鸦片与战争     
殷秀民 《新天地》2011,(5):13-13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也是中国人不争的史实。因为经历19世纪中期那场战争的侵略和打击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性质开始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由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近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它的产生有着历史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张之洞惊呼:“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由于长期封闭的历史文明滋育了自傲的民族心理和维持旧有传统的社会惰性,不易接受  相似文献   

6.
一、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特殊性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予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予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主要的基本矛盾贯穿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 ,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居多 ,实际上 ,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 ,尤其是在学制方面的创新是不可磨灭的。本文着重探讨张之洞在中国学制方面的创新贡献 ,为学术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把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中国人民和侵略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一直得不到成功。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才逐步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  相似文献   

9.
1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及近代史开端问题,在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史学界的意见曾经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同意毛泽衣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观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鸦片战争。但是,这种一致并没有牢固的基础。人们接受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却没有深入探讨,究竟怎样来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半殖民地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半封建化与半殖民地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而毛泽东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极开展“半殖民地半封建”与毛泽东思想的建构研究,既可以深切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为今天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实现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把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中国人民和侵略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一直得不到成功。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才逐步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两次胜利,两次  相似文献   

12.
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口岸体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口岸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过程中的特定历史现象,即表现起落干“维新”与“革命”之间,也表现兴起和话动地域的特定社会环境。而特定的社会和地域环境,孕育了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特定历史内容。因起落于“维新”与“革命”之间,规定了义和团运动的特定历史作用,就是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此中国人民由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发展成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民主、富强新中国的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建社会社会.这一社会性质始终贯穿于整个近代中国,并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就这一社会性质的内部关系即“半殖民地”与“半封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则意见不大一致.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得到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障碍物。因此,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所以,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这样两个基本任务,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统一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是一个饱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地位,最重要的根源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中国反帝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正基于此。近代中国遭受外国的侵略,经历了从资本主义侵略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发展过程。与此同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在晚清长期出任督抚,处理了大量教案,形成了独特的教案政策。张之洞严格遵守条约,镇压反洋教斗争;同时,依照条约,维护主权、保护人民利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张之洞的教案政策不可避免地带着两面性。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载文介绍史学界的一场争论。毛泽东“两半”论的权威面临挑战。中国近代社会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确定这个社会的性质,并据以理清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毛泽东在1939年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家把这一概括作为近代史建构的指导思想,而“两半”论也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以朝廷重臣和学界巨擘的双重身份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张之洞的一生,可以说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以后,抚晋、督粤,办学育才,尤其是移节湖广期间,主持创设各类新式学校,改造旧式书院,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晚年又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实际主持重订学堂章程,制定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还积极鼓励国人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