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人才瞭望》2014,(4):32-32
"孺子牛"是《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齐景公有个小儿子名叫"荼",也叫"孺子",齐景公非常喜欢他,晚年时对他更是到了有求必应、十分溺爱的程度。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孺子撒娇,非让齐景公扮成老牛让他骑着玩。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真的口里衔一根绳子,扮成一头老牛让荼牵着走。孺子牵着这头"牛",一会儿让他叫。一会儿又骑到他的背上赶“牛”。正当孺子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手中的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都扯断了。  相似文献   

2.
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嘉奖,也被周围的人夸赞为难得的"人才",但在自己口中,他是一个"菜贩子",他应用"一场一策"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3.
"侬"是方言,而且是个极其特殊的方言,这个方言的国学意味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雅言。顾名思义,"侬"表示从事农耕之人,用于人称时既代表"我",亦代表"你",还代表"他",兼顾三个人称。一字多义的情形很多,但兼顾三个人称的汉字仅此一例。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开始创基时大都有一点本领或业绩。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这样那样的可怜虫。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  相似文献   

5.
"顾问",顾名思义,就是不光是"顾",还要"问"。廖汉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作为沈阳华利公司聘请的首席技术顾问,他注重对我方技术人才的培养,对公司技术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定期清零     
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地说几句话,都感到很高兴。最后他在一家餐厅,  相似文献   

7.
香草 《人才瞭望》2014,(2):55-56
时下丁仕源在网上很火,属"90后"创业群体中的偶像级人物。其实他既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也不是"海归",而是一位普通职校生。他14岁开始创业,未进大学就有了自己的两家公司,2012年成为中国富豪榜最年轻的上榜者。如今拥有1200万资产的他,笑称30岁将轻松挤进亿万富豪俱乐部……  相似文献   

8.
万源 《人才瞭望》2010,(2):87-87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职工工作很是努力,被称作"工作狂"。这样,适应"工作狂"的食品也应运而生。 1955年日本日清食品公司经理安藤百福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人们等着吃热面,就决心研制方便面条。他买了一台压面机,开始试制。起初,他在面里加了一些肉汤。  相似文献   

9.
生活开心果     
小果 《人才瞭望》2010,(2):65-65
道歉 一个男人来到"爱心花房",要求给他的妻子送一束花。 他在卡片上写道:"我为昨天晚上的事道歉,你是对的。" "你准备订多少钱的花呢?"女店主问道。  相似文献   

10.
张程 《人才瞭望》2014,(4):96-97
一场争当"挽郎"的风波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的弟弟李业死了。礼部侍郎贺知章负责给李业的葬礼挑选"挽郎",不料在这个小问题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长安城内因此爆发了一场群体性事件。所谓的"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算不上是什么好事,但给帝王当挽郎就不同了,报酬优厚。治丧结束,吏部要登记挽郎的人事材料,分官配职。  相似文献   

11.
热点声音     
《人才瞭望》2014,(5):109-109
浙江省省长李强最近指出,必须坚决防止一些部门在砍自己权力过程中"走偏门"、设"灰色地带"的做法——要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关在自家柜子里",想拿出来时就拿出来用,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相似文献   

12.
郭德纲绝句     
要不是打不过你,我早跟你翻脸了。 牛肉面、大排面、便饭。一日本人过来。吃点什么?这个,日本人用手一指:牛大便!  相似文献   

13.
"上班点卯"的由来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明朝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古人治"庸",从"迟到早退"抓起。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  相似文献   

14.
12月18日多云早饭吃过很久,在走廊里碰到一个厂家的师傅,正匆匆忙忙往餐厅赶,还问我:“不去吃饭?”我说:“吃饭?吃哪顿饭?”他说;“早饭啊。”我看看表,又看师傅的表,哈!原来他昨天晚上没按新时区拨快1小时,连早饭也省了。我把这好笑事讲给大家听,船上人见惯不怪,说这种事每回出海都有。上午正在采访舰务长和舰务教导员,广播里通知我到一号平台去。跑上去一看,是一只挺大的(坚鸟)鸟绕着30千瓦天线在飞!这可是贵客啊,远离大陆  相似文献   

15.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相似文献   

16.
规划不搞"一张脸",延揽不搞"一招鲜",资助不搞"一窝蜂",服务不搞"一阵风",考核不搞"一刀切"。相关专家建议———人才规划不搞"一张脸"。人才工作创新,重在规划引领。但常见规划"千城一面",常沦为"一张脸"。科学的人才工作规划既是区域性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量化,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个性化目标追求。人才延揽不搞"一招鲜"。你组织这个"会"、我举办那个"周",活动揽才越来越成为不少地方招才引智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弗里·瓦瑟斯通说,现在世界不怎么说"后冷战时代"了,居然悄悄议论起"后西方时代",议论起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想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那么,就必须去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9,(7):22-22
1.一次在清华大学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儿。"  相似文献   

19.
一代伟人毛泽东,安详地长眠在水晶棺中,每天接受数以千计、数以万计人的拜谒,他身上穿着的还是那套人们十分熟悉的中山装。据说,这是老人家一生中所拥有的最高档的衣服,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接见外宾时才拿出来。可是,那上边也打了几个小补丁了。 有资料介绍,陈列在毛泽东故居纪念馆里的一件衬衣,竞缀了73个补丁!在吃上,毛泽东从来都是执著于粗茶淡饭。延安时期,由于工作劳累加之伙食太差,他身体明显瘦了下来。一次,军委一位科长为了给他补身体,饭间把一碗猪蹄汤端了上来,他急忙追问:这猪蹄汤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生活费里报销?当科长明确告诉他从生活费里报销,他说:“这就好,我就放心吃了。如果是超支,另外报销,我可就不敢吃哟!”毛泽东的“不敢吃”,生动反映了一位人民领袖廉洁自律的高尚风范.至于他老人家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吃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人何奇思最初希望在美国当教师,可工作太难找了,最后,他成为了一个美国公务员,一干就是10多年。无奈才去"当官""联邦政府的公务员,并不是众人追捧的职业",供职于美国卫生部联邦医保中心费城分局十多年的华裔何奇恩,在其2011年出版的《我在美国当公务员》一书中如此写道。有一年,女儿就读的学校举办未来职业定向会,何奇恩受邀去讲联邦政府的工作。结果"几乎没有学生表示未来要做公务员的,他们宁愿去作厨师或猫狗的美容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