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以爱情诗创作走上新诗坛。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他说:“因为在民国五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她(指安娜——引注)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的”这些诗作于1916年,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新情诗。1925年,郭沫若创作爱情诗集《瓶》,这是他另一段浪漫而没有结果的爱情插曲的收获。《瓶》含序诗共43首,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纯爱情诗集之一。据作者说:“《瓶》在写出的当时自己颇适意”,发表后被吟诵一时,诗人蒲风称誉为“中国诗坛的空前的抒情长诗”。《瓶》之  相似文献   

2.
《女神》中的女神逐页逐页翻完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依次读到了或在题目或在诗行中写到女神的五个诗篇。这就是《女神之再生》、《湘累》、《Venus》、《司健康的女神》、《司春的女神歌》。其中有个体的女神,也有群体的女神。她们都有各自的独特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在《女神》的《序诗》中写道: 《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你去,去寻那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女神》用以拨动青年男女心眩和点燃他们智光的是什么思想?而拨动青年男女心弦时发出音响的基调是什么?点燃起来的又是什么火焰?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女神》的思想特色进行历史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是从诗剧开始的。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二年,他一共写了八个诗剧,即《黎明》、《月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广寒宫》、《孤竹君之二子》。其中《凤凰涅槃》等六个诗剧分别收入诗集《女神》和《星空》。可以说诗剧创作既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的滥觞,又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中,有一个“向戏剧的发展”阶段。所谓向“戏剧的发展”就是指诗剧的创作。他说:“我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女神》散发着扑面的青春气息。她的青春气息源自中华民族逢迎青春的时代气息。《女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四”时期的审美意象。鲁迅意在暴露旧社会的病根,郭沫若心在中华民族“更生”的诗境里。因此,鲁迅笔下的艺术形象是“狂人”,郭沫若笔下的艺术形象是《女神》。  相似文献   

8.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诗集中的代表作品,也是《女神》诗集一名的由来。这是一篇诗剧,作者写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发表的当时曾附有“书后”。在“书后”中说,此诗剧应李石岑之邀,允在《民锋》上代为发表。正月初旬写成,初为散文,后在郑伯奇、成仿吾、郁达夫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早期“诗人的宇宙观”元维社《女神》以完全不同于旧诗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新诗坛.宣告了完全现代意义新诗的诞主.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数十年来.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对郭沫若早期思想、艺术观及《女神】从不同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分得知字韵》诗,见于《彤管遗编》、《彤管新编》,也见于《名媛诗归》。所谓“分韵”,是古人几个人在一起作诗,预定韵脚字数,分派各人依韵作诗的一种写诗办法,而李清照分得的是“知”字作韵,故诗题称《分得知字韵》。李清照的诗同她的词一样,可以1127年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那么这首诗究竟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呢?刘忆萱先生认为这首诗写于建炎二年,即是南渡后的作品。但我觉得不妥当,特在此提出商榷。先录其诗: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全集·女神》注释,校考了《女神》中一些诗的写作时间,注明了每一首诗初载的报刊卷期,还把初版本中与现行版本中有几处重要的异文录出,又在过去已有注释基础上改动和增加了一些注释,成绩应该充分肯定。鉴于现在正陆续编注出版的这套郭氏《全集》,可以说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版本,在国内外都会发生大的影响,为使《全集》力臻完善,本文愿对其《女神》注释提出四点商兑意见,以就教于专家前辈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2.
《女神》的泛神论与太阳意象沈光明撇开“女神”时期郭沫若所受泛神论的影响,要想准确地把握与理解《女神》中频频出现的太阳意象及其内在底蕴,在我看来容易陷入一种空疏浮泛的尴尬,尽管我们已充分注意到了郭沫若选择太阳意象是时代的赐予,是过去经验的一种回忆等等。...  相似文献   

13.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02,22(6):82-84
《女神》不仅充满着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和粗粝狂暴的格调 ,而且注意意象的营造。《女神》的意象可归纳为神话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文化意象。《女神》的意象创造通常采用变形和变形变意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史书的目录和正文中可以看出,建国后《女神》的文学史书写方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不重视介绍《女神》文本、政治话语强盛的时期和立足于文本、摆脱意识形态色彩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发展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即对《女神》版本差异的忽视、对大量作品的忽视、对《女神》“五四”时代精神的过度强调.这些问题对《女神》的文学史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扭曲,威胁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因此必须予以指出并清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太阳人形象即指出现于《女神》各篇的宏伟美好的艺术形象,如屈原、凤凰、天狗、地球、惠特曼、金字塔等。之所以用“太阳人”这一称谓来表达这些艺术形象,是因为这些艺术形象与太阳有深沉的内在联系。如地球,虽然是太阳系中一颗行星,可在《地球,我的母亲》一诗里,诗人不仅认为地球是太阳实有性的证人,而且觉得“那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太阳是地球的虚影,这想象多么奇特,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深厚。《女神》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太阳意象的延伸,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本出发,对《女神》中两个主要意象太阳(即男性)与月亮(即女性)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由此指出《女神》具备了豪放粗暴与冲淡清新两种审美风格以及这两种审美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8.
《女神》中大部分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研究《女神》,人们一定要把它和“五四”运动的时代联系起来,这诚然很有必要。因为郭沫若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女神》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产物。但还有一个事实也是不应忽视的,就是郭沫若在创作《女神》的那个时候,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虽然他已知道自己两耳重听,不可能行医,虽然他也已决定走文艺的路,但他毕竟还是天天在接触医学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他也学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他一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开一代新诗风,体现出鲜明的新文化特征。从意象的角度微观剖析,科学意象体现出现代科学精神,景观意象体现出个性解放精神,人物、地名意象体现出开放精神。《女神》意象蕴含的文化精神,体现出《女神》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这一组女性形象系列,又恰好对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换言之,作者分别以女神、女人和女妖作为形式载体,立体化地营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是罕见的,体现了作者一定的创作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