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牧是晚唐诗坛上成就卓著的诗人,他与当时和他齐名的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为小“李杜”。长期以来,杜牧的诗文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他的一些名篇如《山行》、《泊秦淮》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自唐以降,历代的许多文学家、评论家都对杜牧的文学创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时至今日,对于这样一个在文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文学家,我们的研究专著却寥寥无几。1987年7月,陕西人民出  相似文献   

2.
杜牧是晚唐写七绝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财举杜牧和李商隐。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子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咏史诗,固名思义,是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以诗咏史,  相似文献   

3.
长安大兴善寺是隋唐王朝的"国寺",殿堂巍峨,法相庄严。不幸的是,大兴善寺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排佛运动中遭受灭顶之灾。此后,大兴善寺其名不见经传,其貌不得其详。所幸的是,唐诗中有20多首诗歌涉及大兴善寺,为我们了解大兴善寺风物风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些诗作绘声绘色地摹写了大兴善寺的池、院、松、贝多树等自然景观,由此依稀可见唐长安大兴善寺风物粲然。  相似文献   

4.
吴怀东  张敏 《阅江学刊》2013,5(2):103-110,125
唐代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创作繁荣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五言律诗在盛唐就已出现广泛创作的盛况,并持续到晚唐,而七言律诗在中、晚唐才迎来其创作盛况。李商隐、许浑、刘沧是晚唐七律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七律诗属于天才诗人的创造,具有唯一性,而许浑的七律诗具有匠人气,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从题材与主题、意象与色彩、声律与对仗诸方面比较刘沧与许浑的七言律诗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与艺术技巧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反映了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之外一般晚唐诗人七律诗共同的创作倾向:思想平庸,感情压抑;重视表达,注重技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充分掌握七律诗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后,力图在规则之外寻求变化,在工整之外追求拗峭,在熟悉之外探索陌生和清新。这意味着唐代七律乃至唐诗发展的一个周期性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和李白、李贺并称的唐代诗家“三李”之一,是晚唐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卓然自成大家,给后代以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浩翰的诗作中,有几十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以“无题”命篇的诗,后世称之为无题诗。据笔者对《全唐诗》收录的李商隐诗作的粗略统计,以“无题”命篇的有17首;另有32首截取首句头二、三个字作为题目。而题目与诗的内容又基本上没有联系,也可以看成无题诗。这样,共是49首。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但是,对它的研究、解释、评价,历来看法都极不一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帷房  相似文献   

6.
豆蔻种类繁多,而文学作品中经常吟咏或借以抒情的则为豆蔻和红豆蔻两种。由于生于南方和开于春天,豆蔻意象最初的含义便是指代地域与时令。晚唐杜牧在《赠别》中借豆蔻比喻娇羞的少女,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也使豆蔻意象的这一层含义深入人心。豆蔻因连枝而生的特点受到历代文人的垂青,在诗词作品中赋予其连理、相思等人类所特有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7.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8.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薛涛,一代风流才女,蜚声唐代诗坛,文人名士争与唱和者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令孤楚、裴度、严绶、张籍、杜牧、刘禹锡、吴武陵、张祜等二十余人,计诗作五百余什,但十不存二,《全唐诗》存诗八十九首,《薛涛·李治诗集》存诗九十二首。千余年来,对其毁誉迥异,褒之者,谓“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娼妓诗最佳者,薛洪度、关盼盼而已”②,“文采风流,为士  相似文献   

9.
许浑与杜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的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谈到他认为应该特别提出的四位晚唐诗人时,写道: 开成以降,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对偶。(《唐诗品汇》总叙) 许用晦即许浑。许浑的对句,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的诗一并被誉为代表晚唐文学的优秀作品。唐末诗人韦庄(836—910)读许浑诗,赞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宋初诗坛因循前人之际,西昆诗人奋意出新,一洗诗坛芜鄙之习,以西昆体雅丽典重的风采耸动天下.其诗作在"于唐却近"的风貌之下,实际上却具有强烈的互文色彩而不离宋调畛域.尽管曾饱受"挦撦"的指责,但西昆体在诗学发展史上实具重要意义.修纂类书的共同经历强化了勾稽文本、编排改造的书写方式对西昆诗人创作思维的影响,喜欢"检阅书册"的李商隐成为他们在书写理念方面的异代知音.在西昆诗人手中,互文书写方式真正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自觉性创作手法.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结构,在与他种文本交互渗透、经纬编织的过程中,诗歌的意义与韵味向多维角度播散,从而具有深度广阔的释读空间,使诗作在审美特质上与唐音拉开了距离.其互文手法的多样化更为宋调形成提供了形式技巧方面的丰富借鉴,成为宋诗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高萍 《唐都学刊》2009,25(3):17-20
被誉为辞宗、赋圣的司马相如与长安文化呈现双向互动性。一方面长安文化玉成了司马相如,使他从纵横之士转变为辞赋之士,创作意识发生了转变;同时使其赋作具有儒家一统、帝王独尊的思想主题;长安文化的审美观念也使其赋作展现出一种大汉气象和大美风范。另一方面司马相如推动了长安文化的发展,他从长安文化的接受者转为传播者,扩大了长安文化的影响;赋作的重一统天下、重宏博气象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西汉的宫殿、园囿、郊猎赋和东汉的京都赋,都以长安作为重要的观照对象。前者描写长安风物,折射西汉政治风貌;后者将长安、洛阳两都对比,批判两汉政治得失。其所蕴含的长安政治性格:一是尚武精神与王霸之道;二是天人合一与帝王中心;三是盛世繁华与奢靡风尚。  相似文献   

13.
尚永亮  洪迎华 《唐都学刊》2003,19(1):128-130
李商隐是一位在唐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其诗歌的整理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但对其文的整理研究,却冷清了许多。这与其唐代文章大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刘学锴、余恕诚二君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在辑录前人考订补笺的基础上,汇集自己考订、补正的新成果,将李商隐所存之文合为一编,重新整理、编次,在最基本的文献层面为李文研究廓清榛莽,且多有新见,其有功于李商隐研究乃至于整个唐代文史研究者实在多多。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闫慧霞 《浙江学刊》2008,(2):101-105
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无疑是那些以"相见时难"为代表的诉说缠绵爱情的"无题"诗.因此,今天的有些读者误以为李商隐只是位爱情诗人,而对他的政治诗知之甚少.当然,这也与李商隐的政治诗大量用典、晦涩难懂有关.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政治诗有110首左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讽喻皇帝荒淫腐朽;二、憎恨宦官擅权专制;三、反对地方藩镇割据.梳理、评述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其创作的整体风貌,对于理解其创作的独特而复杂的个性和气质,甚至对于更深层地贴近和破解其创作当中的爱情梦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士光 《唐都学刊》2009,25(4):80-83
长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长安文化以周秦汉唐故都即今西安市区为中心,其区域范围涵盖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文化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长安文化的主要内容应以周秦汉唐古都文化内涵为中心,包括长安文化形成的历程及其延伸.其研究现状表现为自发性的论著较多,而整体研究和全面推进长安文化的研究偏少,建议对长安文化的研究应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把普及长安文化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让长安文化精华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杜牧是中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于他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论者们一般都是从总体上来评述的。实际上,杜牧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有必要分别加以研究,这样也有利于加深对其总的风格特色的理解。 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6年),杜牧在京城担任了短期的比部  相似文献   

18.
唐代长安道教是全国道教的中心。文章对唐代长安道观设置及其规模进行了考察,并从长安道士弘扬道学、与文士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唐代长安道教的兴盛,指出唐代长安道教文化是长安文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周小艳  周杰 《求是学刊》2013,40(2):141-146
冯舒、冯班以李商隐、温庭筠为宗,上导魏晋六朝,下及宋代"西昆"。二冯不仅以文本批评推广晚唐诗歌理论,且诗歌创作中重视用典、追求比兴、文字华美等特点均与李商隐、西昆派一脉相承。二冯诗歌中既有对字词的锤炼、声律的修整、典故的繁用、结构的巧妙布置,又有很深沉的人生感慨,并能将这种人生感慨和诗歌技巧巧妙融合。虽然表达的是敏感的政治美刺主题,却能写得蕴藉含蓄、绮艳瑰丽,充分体现了温、李范式和绮艳风采。  相似文献   

20.
由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唐都学刊》编辑部、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西安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长安历史地理研究、长安文化的古今融通、秦俑属性的相关探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教育学院等十几个单位研究长安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全体成员和《唐都学刊》编辑部的全体成员、西安文理学院科研处代表参加了会议,陕西省文史馆、西安市社科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记者前来报道了此次会议。2009年西安历史文化研讨会主题报告深刻而广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先生就《长安文化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做了科学的阐述:长安文化实际上应是以陕西省关中盆地为中心,以陕北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为两翼之陕西地域文化,所以也可称为“三秦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朱先生即以陕西地域范围为对象,对其形成之地理环境基础以及其历史文化之核心内容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