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创立性善学的理论与社会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性善论开启了中国儒家的心性之学,从心性和本体的层面上,解决了孔子“仁者爱 人”的根源性问题,提出了“仁爱”理想的履践方式,回答了墨家、道家等学派的理论挑战。孟子的 性善学,可以作为转换、借鉴儒家道德资源,加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以“性善论”、“仁政”等著称,而且他的道德论也颇为深刻。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孟子的道德论与“性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  相似文献   

3.
王坤坤 《理论界》2012,(10):133-135
孟子接续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仁义道德的根据和来源,开辟了独特的人性理论。孟子转化了传统的"以德论天"思想,拓扩为"以天论德"的新视域,他把心性来源归为天和命,人性天生即有,不假外求,是天赋于我,命之所下贯。因之,孟子的性善论便拥有了形上根基和超越性价值,这也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2):82-88
孟子接续孔子,向人的生命深处追寻善的依据,以心性说“仁”,确立了以“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为内核的性善论立场。仁义内在作为一种理论预设(本体论主张)从根本上回答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性由心显(以心善说性善)则使性善由一种理论预设变为“乍见孺子入井”时的当下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孟子依其性善论立场,提出了“扩而充之”的主张。“扩而充之”论作为一种“工夫论”要求,其所试图回答的是善端如何变为善德,善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的问题。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史效应可在德性伦理的范式下得到观照,然其所重扩而充之、存心养性的“心上工夫”,却遗落了孔子礼学的精神,此理论缺失可在规范伦理的范式下进行检视。  相似文献   

5.
杨杰 《理论界》2013,(2):164-166
孟子言性善,实则并非当代所理解的性善论。这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其一,孟子所谓性善是就何种意义而言?其二,性善论对孟子的整个思想旨归具何种意义?对此略作初探,将有利于引出一种当代解读和研探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5)
孟子性善论是儒家性善论的重要源头。他接受了先秦人性论的一些基本主张,将生性论、气性论和情性论作为性善论的论证前提。他在批判告子"生之谓性"的同时,把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看作人的天生属性,把纯粹至善的人体气质作为人性善的物质基础,把恻隐、羞恶、是非、辞让等自然情感看作人的本性,系统论证了自己的性善论主张,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论学说。这种人性论在申明人性善的同时,暗含了性与气、情等范畴的内在联系,对后世儒家的人性论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先秦儒家的心性思想将"心"析为三义,而"性"的范畴具有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中介性质.先秦儒家心性论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围绕着人的本质问题,孟子和荀子提出了迥异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其症结有三一是"性"之定义的歧义;二是应以何者作为参照标准判定人性;三是圣人与凡人之"性"有无区别.围绕着如何实现或转化人之心性的问题,孟子以"尽心知性"论,荀子以心知"道"论作为答案.孟子言道德心以及内省自反,而荀子分疏了认知之心的感知与分析综合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的人性根源一直是困扰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孟子在性善论视域中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并以"道性善"为德育实施的基础,提出德育的目标及途径。不论是"道性善",还是通过"内求外修"的方式培养"尧舜"式的君子,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的。挖掘孟子德育思想深处的人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孔孟之道乃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孟子是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的思想家,其思想学说是儒家学说发展与完善的重要环节。重读孟子的思想学说,旨在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应时代的问题。孟子心性学说的深刻理论蕴藉在建构现代人心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论举世闻名,然而要使性善论站稳脚跟,必须对恶的来源作一定的解释。通读孟子,我们发现孟子从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恶的来源进行了阐释。内在原因是人不能尽人之性所以才为恶,外在原因是人是否行善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看,内外原因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质上并不矛盾。恶很大程度上与人的自然之性所带来的欲望有关,但是孟子并没有对人的自然之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因此孟子对恶的解释是单薄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孟人生哲学传承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治中国思想史者,都把孔、孟并称,谈孔常涉及孟,谈孟也不能不上溯到孔,由此可见孔、孟关系之一斑。就历史发展顺序而言,孔子之后儒家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从儒家思想本身的逻辑进程来看,孟子直接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自己也公开承认私淑孔子。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但如果透过历史表象,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关系,恐怕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笔者认为,孟子的人生哲学虽然直接继承了孔子,但他是以孔子思想的终点为起点,而后向孔子人生哲学的起点回归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性善论提出的逻辑前提,也是形成孟子心性哲学内向归缩型特征的理论依据。关于孔、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传承以及孟子对孔子的发展关系,试作如下勾勒。  相似文献   

12.
船山在《读孟子说》的《告子章》等章节,阐发了他对理气心性思想的看法,主要涉及三个问题:"贵性贱气""知觉为性"和"命日受,性日生"。船山《读孟子说》的理气心性论是在批评朱子学以及佛教心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船山的批评触及了朱子学将理"实体化"引发的内在矛盾,并以"气善论""理气一体论"予以合理解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是宋明理学自然发展的结果。《读孟子说》的理气心性论主要是回应朱熹,但已体现出归宗横渠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3.
禹兰 《船山学刊》2001,(2):69-71
孟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它包括性善论和养气说。如果说性善论奠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基础的话,那么养气说则担当起“为尧舜”的重任,这体现为塑造个体人格的崇高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孔子的嫡系真传,这早已成为千百年来的定论。但仔细研读《论语》与《孟子》,就会发现问题绝非如此简单。本文仅从心性之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试图证明孔孟在这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分歧,并说明这种分歧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荀子“性恶论”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顺 《兰州学刊》2005,4(5):80-83
人性问题的研究发轫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而被历代哲学家所重视,在我国古代,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本文在明确荀子"性恶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其"性恶论"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高于孟子也高于封建时代的其他人,并且对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保持我国长治久安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孟子言人性善,对"性"与"善"缺乏确定性,故后世对孟子性善论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并引发争辩。究其原因是孟子人性论具有内在矛盾:孟子不分人的本然之性与社会属性,混淆人性本善与人性可善,人是否固有"四端"前后矛盾,以人兽对比证明人性善,不合逻辑。  相似文献   

18.
赵一强 《东岳论丛》2008,29(1):152-156
《孟子》从十二种意义上使用"心"的概念。《孟子》伦理之心的内容有三:"心"是性善论的理由,"心"是确定人格的根据,"心"是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的伦理之心属于中国的"心"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科学型文化的"物理"与伦理型文化的"人理"并存不悖。孟子伦理之心对时代的最大启示是依照心的属性寻找现代社会的三种人"伦",以期解决长期困扰伦理学界的"五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20.
陈桂枝 《阴山学刊》2007,20(2):66-70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先天赋之而有四德”。客观上,环境影响人性后天发展,主观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需努力将四善根扩充推广而为“四德”。孟子的性善论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