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小丁子”是个有百年历史的小村。村子全称为逊克县边疆镇边疆俄罗斯族村。1889年前只有一户名叫吴双丁的人家在此居住,开荒种地,以后陆续有移民到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一个村落。早在1955年,就已定名为边疆村,但“小丁子”之名却根深蒂固地在人们的心中刻下重重的印记,人们很少称边疆村,远近的人们还是习惯称这里为“小丁子”村,觉得顺口、亲切。这是个不到300户的小村,它紧靠浩瀚、壮阔的黑龙江,面向连绵起伏的低矮山岭。一条沙石路横贯全村,这是村里的唯一街道,有三四公里长,沿江自西向东伸展开来,街道两侧是民居。村民的住房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大理石     
我爱我的故乡大理,我爱我故乡特有的大理石。是大理因有大理石而闻名中外,还是大理石因产于大理而誉满全球?我说不清楚。但我知道,人们提起大理,就会想到大理石,看见大理石,就必然要想起它的产地大理。大理石有好些品种,能够显现各种天然画面的称为彩花石,彩花石中又有绿花、秋花、水墨花石之分。石质更为细腻、呈现出各种天然云纹的叫做云灰石。还有一种晶莹纯净的雪白石,又称“汉白玉”,象雪一样纯净洁  相似文献   

3.
春初,我参加了民主党派“智力支边”挂钩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代表们的发言中,知道经济战线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势头正在兴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但经济文化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现象,那里现在已经开始向科学技术伸手了。千百万农牧民中出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科学技术人员被当成“财神爷”受到热烈欢迎。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作为农工民主党的代表,我在这十天会议期间,仿佛每天都看见有数不清的服装绚丽多  相似文献   

4.
苦蓬草     
我路过戈壁滩,看见有一种小草,人们说它叫“苦蓬草”。使我很喜爱。它虽然没有娇花艳叶引人注目,但却也长了一蓬蓬一簇簇充满生机的翠绿的小枝叶。当你顶着骄阳跋涉在那莽莽黄沙的旅途上,走得百般疲惫焦渴、枯燥昏迷,而又找不到清泉润喉、柳荫纳凉的时候,骤然看见这样几丛青绿的小草,也会使你多少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振奋。  相似文献   

5.
边疆城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边疆城市发展形成了边缘性、滞后性、民族性、开放性、复杂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提示我们,研究中国边疆城市发展史时须注意国外理论的国情适应问题,有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多维度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22,13(5):56-66, 137
从边疆治理理解,民主改革不应简单地理解是一场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它还包含着中国边疆治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此之后的西藏治理不再是国家统治者与当地统治者的联合,而是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对边疆实施治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特点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理边疆,其治理“底色”是“人民”治理,是新中国70年治藏效能提升背后的“治理密码”。“人民”治理是一种新的边疆治理观,也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简单地讲,这种治理方式是站着人民利益角度上治理边疆。治理“底色”为治理边疆提供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种有利于边疆发展、稳定和安全的举措均得到实施。中国当代的边疆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充分显示“人民”治理这一“底色”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改进各种治理办法的结果。同时,也不难发现,作为一种“底色”,“人民”治理并不排斥其他先进的治理方式,恰恰相反,边疆地区是国家的特殊区域空间,与国家治理相联系,与非边疆治理比,有其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西藏治理的重要启示是,维护“人民”治理这个“底色”是边疆治理走向长治久安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发展边疆教育构建以“大国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国时期化解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的一项国策。边疆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边疆教育国策的制定和边疆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勃兴,渊源于民国时期政府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双向互动。从知识分子群体层面来看,边疆教育认知涉及边疆教育概念、边疆教育与边疆治理的关系、边疆教育与边疆民族关系、边疆教育的具体实践等问题,切实影响了国民政府边疆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对其社会实效的评判。探究知识分子群体边疆教育的认知与实践,既可清晰窥探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历史轨迹,亦可考察近代中国国家意识视域下知识分子群体的“边疆形态”及其学术价值,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经验总结和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8.
陆地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李德洙本文系作者1995年11月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边疆城市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阐述了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有一定启迪。作者李...  相似文献   

9.
<正>对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我认为如下五个节点是不容忽视的,或者说应成为中国边疆学研究深化与拓展的重要领域。一是对中国边疆研究千年积累、百年探索以及40年创新实践的总结,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准备;二是对中国疆域理论的深化探究,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三是对中国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多维度研究,特别是深入开展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有效切入点;四是符合当代鲜活现实生活的紧迫要求,是助推中国边疆学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经指出,“只要各个民族居住在一个国家里,他们在经济上,法律上、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一样,维护民族大团结,保卫祖国边疆领土完整,建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在实践中,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对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政治上的贡献 从古代起,广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地区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存在不少差别。广西地区壮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壮族对祖国政治上的贡献主要也是边疆诸方面的贡献。关于“边疆”一词的准确含义,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认为,边疆是地理概念,它与国界线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边疆”就是靠近国界的地区。壮族自古以来,从来不分裂中国,始终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大家知  相似文献   

11.
田永秀  刘雨丝 《民族学刊》2021,12(11):78-88, 130
边疆研究是考察近代中国由传统天下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重要领域,而近代铁路因其与边疆危机的关系紧密正逐步成为边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19世纪后40年,中国的边疆危机愈演愈烈。清廷按照“由腹达边”的原则修筑了一批国防铁路干线,以期支援边防、拱卫中央,通过军事固边使边疆成为维护内地安全的屏障。进入民国后,随着时局的变化,以及现代边政学的兴起,国人意识到开发治理边疆、促进边疆发展和民族融合是缓解边疆危机、巩固国家统一的长远之计和根本途径,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筑路实践。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近代国人在应对边疆危机时对铁路的认识变化及实践,厘清铁路在近代边疆危机中的功能演进。  相似文献   

12.
王梓杨 《中国藏学》2023,(2):141-154+219
清末民初,英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云南边疆危机不断加深。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冲破英国对云南边疆的合围,云南军都督府在民国之初拉萨动乱爆发后,选择主动出兵参与西征以平息藏乱。对于云南来说,主动出击西征平乱,不仅能够维护国家主权,还可尽可能扭转以往云南省在中英西南边疆纠纷中的被动地位,在压制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云南边疆野心的同时震慑西藏地方分裂势力。然而,这一主动解决边疆危机的积极尝试,终因滇川关系的不睦、中央政府的妥协及英国的施压而被迫中止。文章在详细梳理云南边疆危机和川滇“援藏西征”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认为地方中心主义思想盛行、中央政府势弱、国际形势不利等因素的相互交织,使清末民初中国的边疆问题日趋复杂,其中亦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3.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0,11(3):1-12, 123-124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与中国观念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疆域形成和定型有其自身的规律。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疆域范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活动,但历代王朝的“边政”少有主动介入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在西南边疆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边疆治理的共识。清末边疆治理能力衰弱致使部分主权领土丧失,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大一统秩序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西南边疆治理经验构成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终生的挚爱     
母校啊,且让我——一个求学的边疆学子,在你古老的庭院里,捧一把泥土.用血液的沸腾,用满眼泪水去畅饮你母亲般温馨的气息。且让我——用沙哑的喉咙去为你的每一寸土地歌唱。且让我——衷心的爱和沸腾的赤子热血奔腾在你的脉管里吧……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只要人们一提起雷锋,就自然会联想到机关第一门诊部38岁的维吾尔族女护士努尔古丽。努尔古丽20几年如一日,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她把一颗赤诚火热的心无私地献给了边疆的各族人民。人们赞扬说:“她就是我们身边活着的雷锋”。  相似文献   

16.
当她还是风华正茂的上海姑娘时,曾幻想进入上海歌舞升平的戏剧界,但是命运却使她来到了茫茫黄土山、条条黄土路的大西北。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位上海姑娘爱上了西北的民族与文化,牵挂着西北的边疆。如今她虽已是古稀之年,人们仍看到她风尘仆仆地迈着矫健轻盈的步伐奔走在中哈边境、中朝边境、中越边境的田野上……她就是在跨国民族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民族学、边疆学学者马曼丽教授。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边疆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历史上各封建王朝都重视经营边疆,有些王朝甚至设立了专司边务的机构,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边政策。历史上尽管有民族压迫存在,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互相交流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各民族间形成了血肉相关的联系。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势力以传教、探险等活动为名,不断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渗透。有的甚至煽动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闹分裂,企图扰乱我边疆,分裂我领土,削弱我国力。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疆工作,实现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边疆带来了发展的活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各族人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在西南所设郡县所及范围便成为统一中国的一部分,奠定了中国疆域的格局,但这时云南地区还不存在"边疆"问题,因为没有境外政权作为边疆产生的相对参照.蒙元以前,云南边疆处于边疆要素的历史积累过程,积累的内容主要有民族文化归附力的历史作用,客观自然地理条件因素及其连带选择,等等.蒙元时,境外相对强大政权的建立使云南产生国家关系互动意义体系下的边疆.  相似文献   

19.
在没有到西藏工作之前,我从媒体上看见在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戴着一顶藏帽配上一副墨镜,还以为这是为了耍酷。等我2007年7月作为援藏干部亲自进藏后,才对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上的人们头戴藏帽有了切身感受。并且日久生情,对藏帽的感觉越来越好似对自己爱恋的人儿,一天也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20.
郭顺 《中国藏学》2023,(1):178-188+219-220
文章将李安宅的藏学人类学生涯视为一个整体,并尝试梳理出他在藏学人类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其中,他在宗教和边疆这两方面着墨最多。通过实地研究,李安宅发现宗教在藏族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成为组织人们世俗和神圣生活的轴心。在边疆研究上,李安宅提出两种连接内地与边疆的范式、三种连接的具体方法。最后,文章研究分析李安宅相关著述,同时考察了李安宅的人类学观,基于此对李安宅人生后30年的学术缄默给出了一个学术史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