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封制始于商朝而成熟于西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进步的。然而,战国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封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生的郡县制的挑战。秦始皇结束战国纷争而实现天下一统,从此开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而汉朝则是在秦的基础上巩固并开拓了封建制度。秦汉两朝,在统治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角逐终于以郡县制的胜出告一段落。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发展演变来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易宁 《求是学刊》2007,34(3):131-133
秦汉郡县制与罗马行省制,是中西古代帝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作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行省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较多的不同之处。分析此两种制度之异同,对于了解中西古代帝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都是有意义的。秦汉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是早期国家(邦国和城邦)向帝国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秦国在武公时,已经置县。秦武公出兵驱逐陇西天水一带的族和冀族,灭虢,在此地设县。不过,此时的秦还是一个僻居西部的小国。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权不断巩固与发展,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二者的长期争论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一般都认为是在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自上而下的监察现象则并不是在秦汉以后才开始出现。杨宽先生在《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一文①中提出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创始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官,御史等已带有监察性质;与此并行的还有视察地方的“巡行”、“行县”制度。而这种“巡行”、“行县”制度是把过去奴隶制时期的“巡狩”制度改革而成的。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个有启示性的论点。此外,以往还有以《周礼》所载之“小宰”视为我国…  相似文献   

5.
侯占伟 《社科纵横》2008,23(3):9-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四条标准一,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准则和重要原则,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法律监督所体现的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的政治需要,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国检察制度具有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双重属性.法律监督成为中国检察制度的核心,是由中国检察制度的政治 地位所决定的.司法制度从属于政治制度,并为政治制度服务.中国检察制度的司法属性要以有利于政治属性的确立和发展为目标,但司法制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不能被否认或轻视,更不能以法律监督来破坏司法和诉讼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孙玉贤 《社科纵横》2006,21(6):23-24
“郡县治,天下安”。县自秦立,汉随秦制,自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斗转星移,改朝换代,及至康熙则视县为国家之基础,县级建制一直延续至今。县域经济是整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现实与传统的优势要求我们必须走县域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10):107-111
决策咨询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所处朝代、所处历史时期的影响。中国历朝各代的政治制度特征与其智库的演进脉络有着内在的勾连。封建社会智库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萌芽,在秦汉隋唐得到巩固,明清则进入成熟时期。梳理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制度及智库发展的历程,发现中国封建社会智库决策咨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集附属性和独立性于一体;内生于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幕僚制度。反思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咨询制度的其中意蕴,对于把握中国智库的未来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秦汉监察制度的渊源、作用和演变。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政治制度存在“自净”机制和调节作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生命力。监察制度即其具体表现之一。汉武帝时期构建较完整、作用较显著的监察制度,是承继战国、秦代以来的监御史制度逐步完整和发展起来的,是封建经济形态阶级统治实际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封建王朝的兴盛期,才能起到澄清吏治、巩固政权的作用。王朝颓势时,它本身也会变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现代化两次变迁的特点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华 《探求》2003,(2):25-28,17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发生了两次变迁,第一次是铲除封建专制,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变迁;第二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恢复被歪曲了的民主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一种取代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模式。因此,两次变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春天。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个举措、进展和理论上的突破,都凝聚着社会科学工作者探索的心血。把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史完整、准确地记载下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个重要的职责。面向未来,社会科学要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长生 《唐都学刊》2002,18(3):92-93
中国画重气韵 ,讲骨气 ,讲气势 ,注意以气造形 ,使宇宙元气、人的元气、画中元气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因而使中国画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现状为:对国外及我国港台有关警民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引入和推介;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评价指标和方法已基本确立;对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研究视角多样,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还需要在系统性和应用性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The modern missionary movement has contributed profoundly not only to changing the religious topography of this globe—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Christian now—but also, often enough, it has changed the social topography as well. Missionary activity is still one of the major agents of glob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is paper looks at some of the driving machines of transformation, namely the images, visions, and concepts of time, space and global social change that were produced within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s part of its spiritual topography. Three motivational trends are identified, each of which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 of approaching non-western space and time and thus leads to different models of missionary social intervention: the emancipative-integrationist approach, the racist-imperialistic attitude, and the egalitarian-inversionist trend. The overall findings of this paper are, perhaps, more or less ambivalent: visions of human salvation and global social change, missionary or other, are historically powerful. Necessary as they are for the life of humankind, global visions ought to be handled with care. They need to be tested and discussed, particularly with those who are targeted.  相似文献   

15.
王学民 《唐都学刊》2003,19(1):78-79
"西部影视"是相对于"中国影视"外延而言略小的一个概念,"西部影视文化研究"则包容了电影电视艺术研究的所有命题与范畴,研究重点在于涉及西部影视文化艺术现象的所有对象,突出地探讨电影电视创作和理论发展中的新现象、新经验。栏目的学术定位为影视艺术的专业性研究园地,刊发在当今中国影视艺术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独创性学术观点的论文。  相似文献   

16.
重诂才子佳人小说的思想文化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新灿 《学术交流》2004,1(7):119-124
与《红楼梦》等名作相比,才子佳人小说宣扬的婚恋理想更广泛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民众心理,因而有必要重诂其思想文化内蕴。才子佳人小说将理想婚姻的缔结寄希望于人治社会的"法"———皇帝的圣旨———虽然靠不住,但我们却可以保留其"法"的基本内核,代之以法治社会的法。它宣扬婚姻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通过赞美"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世人的异化,通过高扬"才子""佳人"的"情"、"情""理"合一来反拨晚明清初色情小说人本位中的专注于"欲"的不健康的极端倾向。尽管才子佳人小说也有一些瑕疵,但从总体上说,它的思想文化内蕴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60年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30年,党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创新突破,锐意进取,实现了科学发展,国家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个30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和教训,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继承、校正、发展和创新。两个30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否认任何一个30年都是对历史的阉割。  相似文献   

18.
刘小兵 《唐都学刊》2007,23(6):16-20
王绩诗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使其诗有较厚重的情感积淀与哲学内涵,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怀;"无事不兼修"的才情与狂狷兼具的个性气质,对其风格形成起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诗言志"、"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的创作观念,使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前代诗人的接受而又有所创新,才形成了自己诗歌疏野澹朴、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何蓉 《社会》2005,25(3):167-186
在资本、商品与信息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全球化时代,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来自不同社会与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这个时代,并且在保持差异的前提下和谐相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样貌。但是,“大量传送而无社会中介”的信息未曾将第三世界贫民窟的居民的行为变得像好莱坞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却使他们感到陌生、吸引、迷惑与无助。实际上,这大概是所有人的困境。在四处流传的信息中包含着如此多样的行为方式,以致于人们只好转过身去,在“某种文化遗产、某种语言、某种…  相似文献   

20.
Approximately 13% of the older adult population have severe near, intermediate and/or distance vision impairment.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cognition within the aging network that vision impairment among older adults can lead to isolation and excess disability.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Lighthouse National Center for Vision and Aging of the State Units on Aging (SUA) and Area Agencies on Aging (AAA) to assess their awareness of the vision rehabilitation network of services, their perceived need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age-related vision loss and to identify specific projects known to or within the aging network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Among the 298 respondent AAAs, 74% could identify at least one resource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usually a segregated service offered exclusively to blind/visually impaired older adults. Eighty-three percent of the AAA respondents felt they needed to have more information on age-related vision impairment. The sparsity of programs within the aging network to address needs of visually impaired older persons is docum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