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历史学研究方法,也需要社会视角等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它有助解释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变迁等历史问题与现象。通过对特定历史的社会分析,超越常识层面的局限性,分清问题的实质与层次,寻找到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历史学缺失社会群体在历史时间中的表现和有关联的前后变迁的相关探究,因而社会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的分析不仅是历史解释所必需,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历史预测"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二相"性拓扑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慧君 《理论界》2010,(9):186-188
本文试图通过社区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上的不同与差异对于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以社区空间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聚集过程。本文从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中,从理论上梳理和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功能"解释与"意义"解释两个基本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意义上加深人们对于空间如何影响社会资本聚集过程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理解,在实际意义上也对于社区设计以及社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诠释"现代人应当过什么样的道德生活"时,单一的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都难以具有完满的解释力。寻求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是道德哲学时代化的需要,是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理解的需要,也是克服现代性伦理危机的理论回应。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对两者之间的会通提出必要性,而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内在融贯与一致性又使得两者之间的会通成为可能。社会之于道德具有背景性的意义,道德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意义上说,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内在融通性的合理依据在于人是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双重存在,同时现代学科融合与知识联姻,使得会通成为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理论发展的必然延伸。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会通需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以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为中心、以建构伦理共同体为终极议题,同时需要关注道德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社会问题,不能仅仅注重其客观事实,而应加强对主观认知方面的探讨。社会问题的主观认知是社会问题从客观事实演化到制度化社会问题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社会诊断的模式充分展示了主观认知的过程。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互动的四种基本形式也说明了主观认知在社会问题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社会问题,不能仅仅注重其客观事实,而应加强对主观认知方面的探讨。社会问题的主观认知,是社会问题从客观事实演化到制度化社会问题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社会诊断的模式充分展示了主观认知的过程。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互动的四种基本形式,也说明了主观认知在社会问题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国内社会救助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文献统计的方法,对2001—2011年这10年以来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社会救助研究的对象、问题归因、政策设计等主要论域,可以发现,学界主要从历史学、法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四个维度对社会救助的特点、转轨动因、程序正义、政策转型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未来关于社会救助的研究,在内容上要从倡议性、解释性研究转向适用性研究,在视角上要强化经济学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关注,在方法上要更多地引入实证分析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知识型社交短视频的发展凸显媒介与社会的互构关系意义。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知识社会学"肯定知识的社会认知作用,为"媒介"作为"知识型"与"社会"间的互动机制提供阐释路径。一方面,知识通过经验解释获得信念、塑造认知;另一方面,知识作为社会成因之一,在媒介社会化语境下重建知识—行为逻辑。从"知识成因""知识来源""知识效度"的分析框架看,当前以知识型社交短视频为样本的媒介化知识,凭借技术可供的物质性主导知识成因,在"知识效度"上追求"相对性"社会认知和社群维护,彰显媒介知识—社会互构关系转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法社会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社会学研究范式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统一,甚至存在争议,这不仅不利于法社会学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法社会学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怀.作者认为,我国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应立足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以功能主义为指引,重在解释我国法律在现实运行中是如何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从而对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作出准确的预判或纠偏.  相似文献   

10.
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涉猎范围和问题非常广泛,本文侧重总结的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共通性问题,如基层政权、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集体化经济、日常生活等。该研究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有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解释,对有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性概念。但也必须承认,许多成果只是下了事实描述的功夫,很少个人的思考,更缺乏理论性的提炼,从而也就很难产生相互间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说来还缺乏方法论意识。另外需要指出的一个现象是:集体化时代这样一个原本应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但历史学学者参与并不多,或者说即使有所涉足,也未能取得令人预期的成就。在此领域一展身手的主要有人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政治学学者和经济学学者。  相似文献   

11.
朱奇志 《学术论坛》2012,35(5):127-130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问题关乎着国家长治久安,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之农村人口的剧增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地的"开荒"现象更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开荒的盲目性、缺乏监管和相关法律不完善等原因,引起了诸如使用权纠纷、社会公平、环境破坏等许多社会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与特点对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知传播研究可以追溯到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感知模式的提出,在当下媒介技术高速更迭所带来的社会化转型趋势中,找到了更加契合的社会生态发展空间,在认知科学与传播学的范式融合中完成跨学科的体系重构。认知传播既可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行为的空间视角出发关照主体认知的内在结构和规律,探寻以认知为本质的传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又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主体认知的本质规律用于解释传播现象及衡量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组织中的社会惰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出发,将组织视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社会协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惰化对组织协作效率乃至组织存续的影响。文章系统介绍了社会惰化研究并指出其不足。本文提出,社会惰化的深层次原因是组织中个人协作意愿不足,但本质上是由人的本性——自由意志——决定的。各种激励措施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绩效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遏制但无法根除社会惰化现象,社会惰化的不可消除性决定了单一组织的规模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张俊峰 《学术研究》2013,(7):104-111
泉域社会作为一个理论解说模式,是为克服村庄范式在中国研究中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泉域社会首先是水利社会,而且是水利社会的一个重要类型,泉域社会概念的提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之所以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正是考虑到中国地域空间的差异性、水利在地域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地域社会对水利所具有的不同态度和策略。这样就可以真正从中国地域社会的水利问题出发,瓦解魏特夫大而化之的"治水学说"及其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并发掘出中国水利社会的多样性特征,凸显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与维护社会稳定一直是最为普遍关注的一项课题,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司法公正本身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具体地说一是指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二是指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从司法公正的含义、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切入,以司法公正作为执政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前题和途径,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最后的"关卡"为视角,对如何通过司法公正促进社会稳定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建立起中国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以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为基础 ,以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和村庄自身的秩序逻辑为主要因素 ,选定三种角度来讨论村庄的政治社会现象 :村庄内在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 ;农村政策所起作用大小 ;建构若干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之间的排序关系 ,尤其是其中的逻辑关系 ,来展开的讨论村庄类型和具体政策 ,对村庄政治社会现象进行排序 ,研究村庄政治社会现象之间规律性关系。将村庄政治社会现象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的非均衡特性 ,理解中国农村政策为何在不同类型农村实践后果不同 ,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法问题对于探讨相关文学理论形态与现象的形成显然是重要的.就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形成而言,学界以往的研究存在揭示其"内在理路"和着眼于社会历史分析这两种基本路向.其实,从特定角度来看,主体性文论现象的形成还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由此,有必要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之进行考察.在具体文学对象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就自然会因之得出一些差异性的理解.显然,这对于有效地拓展、丰富和深化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认知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逻辑研究的目的是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然而,目前认知逻辑的研究成果却难于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实践之中。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知逻辑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的。第一,认知逻辑理论缺少可操作性,人们不能用能行的方法构造认知逻辑系统定理的证明和根据系统所进行的推演。第二,认知逻辑理论所采用的可能世界语义学方法不能对认知语句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第三,认知逻辑的公理系统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所必需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逻辑学家需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认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周泓  胡英 《学术探索》2004,(3):82-85
社会认知是70年代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研究领域,它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社会认知研究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结构、社会认知过程及其二者整合所提出的一些模型,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关注内隐的社会认知研究。分析这些研究视野及拓展对我国社会认知研究的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预测是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阶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总过程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但是,就某个单一认识过程而言,我们认为:预测乃是一项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完成阶段。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功能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三种不同的形态,而这三种形态在认识活动的序列上是不一样的。首先从认识活动的时间序列上看,它们表现为一种在认识上依次而动的继起性过程,即一项科研活动,总是从描述开始,进而解释,再进而预测。其次,从认识活动的空间序列上看,三种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