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傣族村社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世俗化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的民族,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影响渗入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建国以后,傣族社会的民主改革改变了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傣族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开始的被压抑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宗教情感得到空前释放,但同时也日益呈现出不断世俗化、实用化的变迁特征。那么,傣族社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意识形态从近现代到当代社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世俗化过程,不断世俗化了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村社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本文拟寻找出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2.
李放 《理论界》2008,(6):134-137
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佛教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为佛教对法律文化产生广泛影响创造了历史条件。本土法律与佛教之间发生猛烈的撞击,进而互相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南北朝时期包括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和法律艺术在内的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3.
傣族地区存在狮图腾崇拜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说,傣族没有形成狮图腾崇拜的条件;从实际情况来看,傣族狮崇拜也不具备图腾崇拜的表现和特征,傣族历史上留下来的与狮子有关的雕刻、传说以及现代人们文身的狮子图案都不是图腾崇拜的遗迹。傣族对狮子的了解来自佛教,傣族的狮崇拜主要在佛教崇狮习俗的影响下形成,是一种灵物崇拜。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放 《船山学刊》2008,(3):145-149
作为主流思想之一的佛教,对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佛教冲击了儒家的忠孝、丧葬和等级观念,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为传统法律注入了平等因素。此外,佛教对犯罪起到了教化和惩戒作用,增强了法律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并影响了立法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虚幻和颠倒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然而,自从宗教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后,几千年来,它广泛渗透于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政治、法律等文化领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性质不同的深刻影响。我国的宗教文化具有久远的历史。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宗教文化的一系列内在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国共有佛教(包括藏传佛教与南传的傣族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  相似文献   

6.
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力图以傣族社会早期出现的原始宗教及其演化存留的几种形式,探求原始宗教与法律起源的关系。原始宗教的崇拜、祭祀规范行为是法律规范的渊源之一;同时,宗教规范与法律规范是调整人们行为互为依存的两种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8.
傣族传统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异化建筑"、原材料匮乏、傣族群众的文化利益被忽略等一系列问题.将法学的法律注释法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从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权(文化权利)、传统文化产权等多个视角来全面透视傣族传统建筑的法律保护问题将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化.傣族传统建筑法律保护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国际上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措施运用于傣族传统建筑,构建传统文化产权制度,促进傣族民众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有效参与,等等.  相似文献   

9.
贝叶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贝叶对于南亚地区的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外传播起过重要作用,它为佛教东渐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中国佛教文化臻于鼎盛时期的唐代,贝叶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一个常用语汇见诸笔端,被赋予代表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现存的傣族小乘佛教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贝叶文化遗存。傣文从创制起,贝叶便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它是知识、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贝叶文化功能渗透到傣族的历史和社会各方面,构成特殊的贝叶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秦艳 《晋阳学刊》2009,(6):86-91
宋代女性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佛教教义,种种原因又促使大量女性最终皈依佛教。不过,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时期的宋代女性,她们的佛教信仰状况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家庭、社会的重要成员,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对其家庭、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此外,与以往时期信佛女性相比,宋代信佛女性既与她们有相似之处,也具有这个时期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史上著名译师鸠摩罗什对于大、小乘教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均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全面传译当时外来佛教大、小乘"三藏"重要典籍,符合中国学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精神,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他的译场更开创自由讲学之风,他的讲学纪录形成佛典义疏这一学术著述新体裁,他和他的弟子开始使用"教相判释"这一整理学术体系的方法,他所翻译经典达到高度艺术水平,这些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巨大成就,对于拓展学术视野、丰富学术方法,对于推进整个文化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都金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南京的地位举足轻重。东汉末年佛教初传,金陵建初寺成为江南首寺。南朝时,佛教成为国教,建康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在中国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包括三论、天台、华严等,无不和南京有关。明朝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被西方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先后十次供奉佛舍利的悠久历史,使得南京成为中国瘗藏圣物最早、最多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南京总是以复苏与振兴佛教文化的形象出现,更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复兴、研究、传播中心。可以说,南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佛教之都。  相似文献   

13.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季羡林 《文史哲》2001,(1):5-15
在佛教传统中 ,弥勒为未来佛 ,后来主要受到波斯的影响 ,产生了救世主思想和功德转让思想 ,这与佛教小乘自力解脱的思想大相径庭 ,是佛教史上的一大转变和进步。弥勒信仰在新疆以及后来在中国内地能够广泛传布、历久不衰 ,是与救世主思想分不开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 ,印度佛教东传 ,新疆首当其冲 ,根据对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文献的详细考察 ,可知弥勒信仰在新疆传布很广 ,最集中的地区是龟兹和焉耆。弥勒佛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角度言之,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方才较大规模地传入的。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面对中土以儒家为本位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只能采取渐近的逐步渗透的方式传播。这就导致在事实层面,首先引起中土士人兴趣的并非佛教的制度,而是其思想,而且由于中印文化的固有差别,印度佛教的制度并非完全适合中土。由于前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由于后者,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中国特色,而并不完全与印度相同。然而,佛教的中国化不仅仅是在义理层面进行的,制度层面的中国化实际上更为重要。因为制度建设本身是思想义理的“凝固化”与“物质化”,而思想义理只有达至制度化的层面其影响才有可能持久。当中国传统社会面临转型,中国佛教面临内忧外患,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佛教的改革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事情。然而由于近代中国之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由太虚等人发起的救亡图存之佛教复兴运动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崔勇 《河北学刊》2006,26(3):114-117
宋代,佛教与官府财政的关系是时人颇为关注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曾巩与苏轼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曾巩的挤压见解与苏轼利用佛教生财的主张,表面看似对立,但二人的主旨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对佛教资源的再分配,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当然这一紧一松,与二人的性格和仕途经历有密切关系。曾巩的处事严谨与苏轼的放达宽容,曾巩的任职京师、编修史籍与苏轼的任职地方州府首长的经历,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儒、佛、玄等思想背景论证唐代诗人王维在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处世哲学背后 ,所恪守的仍然是封建时代的君臣大义和济世意识。  相似文献   

17.
唐代信教群体的善男信女叠叠大渐于佛寺的事例,从教外视阈反映了当时信教阶层对佛教寺院抱有人生归宿的思想感情。事实上,民众晚年大限弥留之际对寺院的依寄,从生存资源分配律领域内意味着寺院对信徒赋有药物施舍和心理医疗的职能——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封建时代,寺院以慈悲情怀延揽病患信众的皈依,突显了佛教对社会关爱责任缺失及时修复、适当补偿的功能价值——中古佛教潜入中国世俗社会之腠理。而中国石窟寺以往出土的教门群体的带有法脉意味的写本文书,则折射出教内人际互动的思想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徽商文化理念的多元归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珍 《学术探索》2009,(6):118-122
徽商作为一个商帮,产生于明清儒释道的大融合时期,其文化理念不仅突出了徽州的地域特色,而且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特征。徽商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铸和运用,将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于一体。通过评析徽商文化理念的构成,有助于更为确切地把握和理解徽商文化理念的内核。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人,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从小由于家庭的原因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和对佛教进行长期研究,尤其是在其政治上受到挫折、遭受排挤时,其更加关注和研习佛理,以此能从佛理中找到精神慰藉,因此,佛教对其精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所从事的诗歌创作活动也必然带上佛教的烙印,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与佛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众多方面呈现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