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明冯梦龙所修纂的<寿宁待志>创方志修纂的"待志"之体,又具有一定自传性笔记的特点,并于其中提出了自己的方志观,故该志在供后世方志编纂参考、补证它史相关记载之不足、研究寿宁民俗文化史和研究冯梦龙及其思想等方面都具有较高价值.该志的撰写亦存在如对兵事、人物记载过简、个别记载依据传闻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于崇祯三年(1630),57岁时拨贡,尔后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61岁时,升任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离任,崇祯十年(1637)于任上撰成《寿宁待志》.这是一部别具风格的方志著作.在此之前,寿宁县令张鹤年、戴镗挂名修撰过《寿宁县志》,已佚.康熙甘五年(1686)知县赵廷玑主持纂修《重修寿宁县志》,今存.将《寿宁待志》与《寿宁县志》.及一般的方志相比较,会发现它独特而鲜明的特点,无论内容形式它都独辟蹊径,开创一家之言“私书”方志的体制,这在志书浩繁的中国,似乎绝无仅  相似文献   

3.
崇板七年(1634年)夏,冯梦龙完成了对(智囊》一书的重新整理和修订,交付同乡好友张我城以(智囊彻书名重刻刊行。同年八月,年逾花甲的冯梦龙不远千里赴闽,开始了他在寿宁县为期四年的知县生涯。在冯梦龙的一生中,崇份年间,是他集中精力致力于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冯梦龙的施政思想、吏治实践在这期间均有突出的表现。崇债十年(1637年)春孟,冯梦龙在寿宁任上编撰的情宁待志》,为我们了解他在寿宁的吏治活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评价冯梦龙在寿宁的施政作为和吏治成就,以往人们的研究常常局限于《寿宁待志》本身,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晚年出任寿宁县令,乃其生平中大事。然其任期讫于何时,因文献无征,迄今多沿用陆树仑先生多年前的一个大致判断。综合新见曹学佺赠别诗,《寿宁待志》有关代署事实的记载,以及明朝官员考察制度,可以判定,冯梦龙在任职寿宁知县将近三年之际的考察中,因年龄及出身问题而致仕,其寿宁知县任期只有三年,而非四年。  相似文献   

5.
《寿宁待志》收录了冯梦龙在寿宁期间创作的8首诗.冯梦龙有诗集《七乐斋稿》未见,今仅《冬日湖村即事》一首编入朱彝尊《明诗综》.早年与韵社社友唱和诗收入《郁陶集》,内有冯的《乱离诗》30首,今仅见其最末一首.宦寿期间,有《游闽咏草》一卷,曾请闽中文学家、藏书家徐(火勃)作序,亦未见,仅余4个“摘句”.清兵入关,冯曾刊印几种宣传抗清的小册子,郑振铎说:梦龙也是一位爱国的热情诗人,今所见抗清小册子,有2种,  相似文献   

6.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对小说理论中“虚”“实”观的继承与发展薛丽云冯梦龙(1574—1646),苏州府长州县人。青壮年时期多次应考不中,曾参加过当时的复社,57岁时才补了一名贡生,61岁时以岁贡选授福建寿宁知县。他一生著述十分丰富,尤其热心于民族通俗文化的整理,爱好...  相似文献   

8.
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致使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无论是人生习俗、生活习俗,还是岁时民俗或信仰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渐接近内地文化水平,大大促进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殊风异俗,丰富多彩.这些风俗的内容繁杂广泛,综合各家的学说,大致分为三大体系:一是属于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如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习俗,在生产交易方面的有关习俗等;二是属于行为系统的,如有关岁时节令方面的风俗,家族和亲族方面的习俗,文学艺术方面的习俗等;三是属于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如信仰方面的习俗,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活动及其它各种前兆迷信、梦兆迷信等.无论是物质系统的传统民俗,还是行为系统、观念系统的风俗习惯,自(至)始至终都渗透着一定的语言过程.传统民俗的语言从传统民俗的活动过程中抽象提炼而成,具有自己  相似文献   

10.
"三言"将世情百态、人生诸相与民俗风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揭示风俗人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使"三言"具备了风俗史或民俗志的意义.通过"三言",可以解读冯梦龙以正统儒家观念为内核化育厚俗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民间立场的矛盾性、对信仰民俗的双重态度以及对语言民俗"真"与"雅"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