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雅典而后向外扩张,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帝国的建立对希腊古典艺术却起了很大影响。希腊古典雕塑改变了原来的审美观念,萌发了新的艺术思潮。这是社会背景对艺术影响的结果。 西方历史学家称这段时期的文化为希腊化时期(公元前三至一世纪)。美术史通常指希腊化艺术的范围则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叙里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珀加摩斯,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由于最初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文化现象.西方以知识论为主流,而中国则侧重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诗学是以道德本体论为主的诗学体系,即"诗言志",与西方以认识论为主体的诗学,即"摹仿说"有着极大的不同,由此而展现出的不同的诗学方向正是中西诗学体系不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红 《船山学刊》2004,(2):130-133
元人诗法著作十分丰富,但向来为治批评史者所忽视,以为其"浅陋",为"伪托",颇不足观,但元诗法论著无疑是元代颇为重要的诗歌批评方式,其诗学观念能较全面地反映元代诗学思潮,因而研究其诗学见解,探讨其诗学观念,特别是有关唐诗批评的内容,对于了解元代诗学风尚,深掘元代"举世宗唐"的诗学内涵,颇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圣传 《天府新论》2012,(5):142-149
在世界文论话语体系中,"文化诗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俄苏文化诗学和中国文化诗学。"文化诗学"这一术语率先发难于美国,随后被"移植"到中国文论体系中。中国文化诗学借用的仅仅是西方的名词术语,在进入中国语境之后便被不断的内化、同构于传统诗学内,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性"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文化诗学"的理论体系。巴赫金的文化诗学不但在时间上早于美国新历史主义学派,更被后者借鉴与吸收,而且对中国文化诗学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文化诗学是作为一种"反抗"与"回归"的世界性思想理论思潮而席卷全球的。  相似文献   

5.
1995年发现的营盘男子,其身上罽袍纹样风格过去常被称为"希腊化的"或"希腊的"。本文认为,就纯粹的视觉术语而言,罽袍衣饰采用的图像学语言确实属于希腊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实际上还需考虑罗马艺术的影响。由于现代学术研究中希腊文化的权威性和优先性,以及单一文化标签导致的局限性,罗马帝国在古典图像传播运动中的独立存在与自主发展常常被低估和忽视。事实上,它不仅在犍陀罗艺术品外观构成的影响因素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可以为解读营盘罽袍上的艺术元素提供更为合理的参照角度。  相似文献   

6.
以反传统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一股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度被理解为两种极端的思潮:"非马"-- 头上马克思主义,实质上的反马克思主义;"真马"--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马克思思想的真正传人.本文拟从"哲学"层面,来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国初期兴起的"歌谣运动"号召文人到民间乡野采集歌谣,称歌谣是"原始社会的诗""民众的艺术",掀起了"眼光向下的革命"。在东方民俗学研究以歌谣运动为先声,在西方口头诗学理论对困扰着无数古典学者的荷马问题做出了当代回答,在地球的两端几乎同一时间掀起了重视非精英文化、非主流文化的人文思潮。随着全球化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口头诗学理论与实践出现了"数字化转向""多媒体转向""非遗转向"三个转向,这三个方向将引领和推动口头传统未来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西方两种诗学传统的交汇处,提出了一个新的诗学范畴--"情象",文中不但论证了其概念内涵和交感化生的精神运演及存在形态诸问题,而且还把其视为跨文化语境中的诗学互为转换的机枢.同时还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具体文体的创作中,都需要经过意象--情象--意境(本体)这样三个首尾相连的艺术环节,从而打通了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隔阂,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建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范方俊 《江淮论坛》2013,(2):165-170
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欧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主要是通过罗马而传之后世。“我们都是希腊人”,19世纪的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瓦曾如此感慨地说过。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希腊文化主要包括希腊古典时期的城邦文化,以及希腊化时期希腊——马其顿人统治之世界文化;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希腊与东方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果。二,希腊化文化不仅是对古典文化形式的利用,而且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13.
论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14.
一 较为宽泛的人文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卓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人们普遍注意到,类似于人文主义原生态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1];在中国,人们也不约而同地从<周易·彖传>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以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中确认人文主义思想元素的古悠与深邃,以至于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2]在长期的迁延和交异中,特别是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黏附上了几乎所有时代的正面价值,成为种类繁多、内涵驳杂而歧异的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5.
李圣传 《中州学刊》2012,(4):178-183
作为一次西方理论的中国旅行,"文化诗学"不是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它的出场不仅与传统文论及现实境况内在契合,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学理策略性。自文化诗学"中国化"后,它不断地与传统文论及当代现实相混合、内化与同构,赋予了深厚的民族内涵与现实品格,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雏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论发展史上的一次方法变革,文化诗学打破了过去"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长期割裂,在双向拓展、互动互构的思维理念上实现了"文学场"的整体性关联。从形式回归历史,主张文学与历史、文化的结盟,是中国文化诗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儒、道诗学发源于阴阳文化传统,是一种与宇宙观念紧密相关的诗学形式.一般说来,阴阳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的诗学理论将看上去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类型相并存,即张扬阳刚之气的儒家与崇尚阴柔之美的道家构成了中国诗学传统的阴阳两极,并在整体上维护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平衡发展;二、儒、道两家在历史史观与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却都是以"中和"、"和谐"为其至上的境界;三、儒、道两家在艺术上尽管都以"和谐"为上,可由于两者是在"道"的不同层面与范畴内谋求发展,所以在思想领域内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流.  相似文献   

17.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伞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和论述却非常丰富.受"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搞"形式主义"的嫌疑.研究者们多重视传统诗学内在精神的分析,而对于关涉汉语诗学本体的"形式"则有所忽略.这样,我们对中国古典诗学形式批评的本土特色和内在规律就无法作整体的把握.形式批评研究就是回归汉语诗学本体的研究,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观念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诗学是关于诗(广义的文艺、美学)的理论阐释与批评。"诗本于心性"可以说是诗学的一个纲领性话题。从"诗言志"开始,到"吟咏情性"、"言,心声也"、"诗原乎心者也"、"天下无心外之物",千年承传,"心"成了诗学的精髓和探讨的中心。从而使中国古代诗学具有了"心学"性质。从本体论看,中国古代诗学有与西方诗学迥异的看法。从创作论看,中国古代诗学最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审美心理作用。对于创作过程,古代诗学更是深情关注,警语妙论,精彩纷呈,不少命题至今仍使人感到深刻新鲜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相似文献   

20.
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杜书瀛毛峰杜书瀛(以下简称杜):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在西方诗学和西方批评的大量引进下,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学术思路,实现了中国当代诗学和文艺批评与国际文化思潮和文艺思潮某种程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