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问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字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  相似文献   

2.
秦公及王姬钟五件、鎛三件,一九七八年一月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出土。钟鎛铭文相同,包括重文合文在内共一百三十五字.鎛铭各自成篇,而钟则连缀成文:一组合两钟一为篇,一组合四钟为一文而缺其一钟。出土后,多以“秦公钟”“秦公鎛”称之。宋人著录的(?)和钟,近人或改名为“秦公钟”。为避免同名混误,暂以秦公及王姬钟、秦公及王姬鎛来叫它们。它们不仅使我们得据秦器以订正《史记·秦本纪》的部分错字、脱文,从而澄清并纠  相似文献   

3.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汉语词的书写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无论同音还是不同音,只要使用了同一个书写形式,却又不属于同音假借字和同源词共用或通用字,就都应归入同形字范围。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同形词”,笔者考虑到同形词还有单音节形式与复音节形式的差别,而拙文只是以单个汉字所反映的写词现象为分析对象,分析的目的又是观察在写词过程中字形的发生与变化,所以称其为“同形字”,似乎更名正言顺。同形字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历代  相似文献   

5.
■的疑问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它大致有以下各种繁简体:■到帝乙帝辛时期,字形又变成■“殷虛書契考释”首先把这个字释作“羊”,以后商承祚“殷虛文字类編”、孙海波“甲骨文編”都沿用此说。至于(?),过去沒有人把它列为(?)(以下写作(?))的異体,似乎也沒有人释过。認为(?)是“羊”的繁体,“羊”是(?)的簡化,是現在流行的说法,好些教本、論文都引到它;但是这个字的旧释原是不可信的。释(?)为“羊”,是孤立地就字形上猜測得来的,要是把(?)放在整个形体結构系統中来、  相似文献   

6.
同音字,分“同形同音”和“异形同音”两类.关于“同形同音字”,吕淑湘在《语文常谈》一书中认为:对那些意义相差甚远或意义相差不太远而词性不同的同一形体同一语音的字,“应该破除字形的假象,看成同音同形的两个不同的字”。但是,要做到“破除字形的假象”颇不容易.因为,同形同音字与一字多义的字很容易相混.所以,吕淑湘又说,“需要讨论的是一个字的几个意义相差到什么程度,在语言里就不应当还把它看成一个字”。“在语言里,一字多义和两字同形是很难区别的”.就拿吕先生认为最明显的译音字来说吧,既然长度单位的“米”跟吃的“米”毫无夫系,应视  相似文献   

7.
古今字,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进行分类。如:(1)厷肱《汉书·王莽传中》:“日德元厷右,司徒典致文瑞。”颜师古注:“厷,古肱字.”《易·丰》:“折其右肱。”——《说文·又部》:“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肱,厷或从肉。”厷、肱,均读gōng,古弘切。均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音义全同。厷,见于古鈢。肱,  相似文献   

8.
“月部”是汉语众多部首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首.历来大型字词书对于“月部”字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本文仅就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月部”字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月部”字在楷化之后,与“肉部”字偏旁的字形相同,两个部首的许多字容易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给训释造成很多麻烦,以至常常张冠李戴.《中文》的“脁”字,在字形处理上,虽然误以小篆“(?)”归了“月部”,但义项的训释却能吸取前人的教训,归纳得比较清楚.对于从月与从肉的两个部首中的字形相同者,《中文》也探本泝源,以不同的义项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相似文献   

10.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11.
郭店竹简属地下出土的传抄古籍,是用典型的楚系文字书写。由于战国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战国文字的地域差别十分突出。因而对战国文字作分域考释十分必要。郭店楚简所见“逸”、“毕”、“嫁”、“对”、“■”、“赖”、“叛”、“蜂”等几字字形都存有一定变化。因此,结合楚系文字的形体演变规律对上述几字作出考释,希望有助于这批重要出土古籍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语》“之”字用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之”字是古代汉语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恐怕只有现代汉语的“的”字能与之媲美。它的用法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明确阐述,如“之,往也”;“之子者,是子也”;“之,间也”。“之”字训“往”是动词之用;“是子”就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是代词之用;“之”训“间”是助词之用。为什么同一个字有动词、代词、助词等不同词性和用法呢?这就是许慎《说文序》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情形,是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西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出土者减钟11件,藏于清西苑韵古堂,后散失于英法联军之役。今存世仅4件,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中央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最后1钟外,余各自全铭。其钟铭著录者甚众,①,今著录最为完备且较易觅得的,是《殷周金文集成》,见其1·193-202。 其钟铭元论长短,均有句作:“勾吴王皮然之子者减择其吉金,自作 钟。”其中“ ”字从“欠”,以一从“肉”、从“木”、从“佳”之字为声旁。诸家考释大体如下:郭沫若:当是鹞字之别构,从鸟榣省声,此读为瑶,瑶钟犹它器言宝钟。②董楚平从之。③陈梦家:此乃谣的假借字;谣钟犹歌钟。④施谢捷似乎是在不知陈说的情况下独立重新论证了此说。⑤唐兰:疑与汉四时嘉至钟之称“摇钟”同。⑥于省吾从之。⑦孙常叙:“ ”即古“应”字或体,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颠匕铭文中的“颠”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颠”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15.
说“■”     
《说文·殳部》:“(?),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新旧字书、韵书均只照录《说文》而没有任何关于本义的注疏以及例证的补充.以此,人们颇疑《说文》或系收录了一个早已失去生命力的“死”字.其实不然,这个“(?)”字至今仍然“活”着,只是知道它的人已不太多罢了.“(?)”的字形出现得很早,甲文中就有了“(?)”(前五·四一·八)“(?)”(菁三·一)等字形.这些字形,绝大多数为商代卜人的名字(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三),另外也有作邑名的(见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年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古文孝经孔传》,其间有大量“古文”奇字,曾被近时学人用来论证日传《古文孝经》“系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证据。本文通过考察北宋字形类工具书《汗简》、《古文四声韵》保存唐宋时期所传“古孝经”字形情况,证明日传“古文”与唐宋“古文”在文字上缺少同一性,不是同一传承系统,看不出系“由我国隋唐之际传入”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释肖     
《说文解字·肉部》:(?),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骨肉相似者”,谓此人骨肉(?)人骨肉状貌略同也。故字从肉。”二千年来,人们都随从许说,并无异议。然而,求证于古文(?)料,分析词义内部系统,就不难发现,许慎的字形分析及本义(?)解,都是错误的。“肖”字本(?),小声,词本义当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难读、难认、难记、难写的特点.正因如此,在我国从古至今的识字教学中,都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和运用作为四项不可或缺的要求予以强调.在四项要求中,“读准字音”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为它是其余三项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说文三下·臣部》“臣”字下云:“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许慎于“臣”之说解,可谓得其神髓,本无疑可举,然自郭老释“臣”为竖目以来,后学莫衷一事,至以许说为误。细检甲、金文及先秦古玺文字,方悟今世之“臣”,其字形由来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正宗主流;象竖目之形乃是旁支杂厕。“臣”于造字之初,与“目”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无涉,但后来甲文横写之“目”有变竖者,字形与“臣”混而为一,竖写之“目”原有的读音遂为臣的读音所取代,各自原有的意义却在形、音统一的条件下保持下来。是以“臣”字不但字形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邻近的一些地方,很久以来就流行着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这种特殊文字是一种单音节文字,每个音节表示一组同音不同义的语词。其字形有的近似甲骨文,有的和现代楷书字体相似。书写方式一般是用毛笔醮墨将字写在纸上,布上或扇面上,自上而下,从右到左;没有标点符号,字形倾斜,呈菱形。这种特殊文字只在妇女范围内使用,因此当地人民称它为“女书”。“女书”在解放前特別盛行,其内容多是诉苦,它表达了江永县上江圩一带的妇女在旧社会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强烈愿望,是国际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 1982年冬季,笔者在湖南礼江华瑶族自治县上游乡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江永县消江乡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