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清未和民国初年,陕北地区商业有较大的发展,商税增长,集市贸易活跃,形成遍布城乡的三个层次的集市网,集市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跨地区的贩运贸易发达,它加强了陕北地区与其它地区的交流,满足了本地区对生活日用品的需求,但因为只是转运性质,对陕北地区经济发展刺激微弱.  相似文献   

2.
运用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明代陕北地区驿站交通的概况、发达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认为,明代陕西省的驿站数量仅次于四川和湖广,而陕西省驿站交通最发达的地区是陕北;其原因在于陕北地区是明代北部边防前线,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边防,非常重视这一地区的驿站交通建设。分析结果表明,明代陕北地区发达的交通网对传递军情、转运军需、稳定边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省内经济、省际经济和蒙汉贸易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驿道商用加强了蒙汉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视和陕北地区的战时环境,陕北地区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支持抗战、奠定陕北地区工业基础的同时,对陕北地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陕北地区当地居民在物质生活、社会意识、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思路及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要把陕北地区经济模式调整放在突出地位。从片面强调“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调整的基本方向;从单一的发展能源重化工向强调农业基础、生态建设、能源化工、科技教育综合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重点的调整;从自然资源高消耗型向自然资源消耗与深加工并举转变,是“十一五”期间陕北地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从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分离状态向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本地经济与外资经济的混合结构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从片面的考察GDP增长速度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是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衡量尺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陕北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陕北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出于传教之目的,兴办教育、创建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社会福利成为基督教传教主要教务活动。在近代陕北地区,基督教事业尽管数量有限,对于陕北社会却有着特殊而深远的影响,为封闭落后的陕北地区带来新的理念,为近代陕北地区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能源产业规模过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了促进陕北资源型经济转型,陕北地区应当利用当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推动陕北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北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煤炭资源开发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陕北地区煤炭开发给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和给生态造成水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损失分别进行经济计量,综合评价了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  相似文献   

11.
从世贸组织协议内容 :货物贸易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贸易政策评审制度、诸边协议等入手 ,分析了加入 WTO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萌芽时期的市舶制度、发展完备繁荣时期的市舶制度、走向衰落时期的市舶制度以及市舶贸易管理制度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中的作用等方面来对市舶贸易管理制度的变迁作一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两岸农产品贸易总体格局及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两岸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拓展两岸农产品贸易深度;(2)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律师执业环境,是律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律师执业环境是诸多矛盾的综合体,影响律师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制环境以及律师业内部的管理环境。探讨影响律师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对改善律师执业环境、推动律师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后发现,两岸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以下特点:产业内贸易程度低、贸易产品集中度高、比较优势产品贸易增长较快。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1)在ECFA框架下积极发展两岸农产品贸易;(2)两岸有关部门应统筹安排相关产品进出口;(3)减少不确定因素对两岸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影响;(4)建立台湾农产品市场消费、农产品贸易等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当前,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中影响市场准入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为新的贸易壁垒。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技术性壁垒的内在机制,用博弈论的方法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动机。同时,本文重点阐述在当代国际贸易环境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态势。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问题,为保证中国对外贸易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 (1636-1894)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明代及后金时期相比较而言,清代中朝互市前期的边境贸易具有持续稳定,管理有序;鲜明的宗藩特色;交易品种相对固定等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朝迫于形势调整了边境互市贸易政策。与中朝互市前期边境贸易相比照,互市后期边境贸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通商贸易中政治因素逐渐淡化、通商要素更自由化、交易形式和制度的规范化及清政府对互市贸易管理的专门化。这些意味着中朝间的通商关系开始向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展历史的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对愈来愈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必须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贸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阐述了现阶段各地农民工加入工会的态势,探讨了农民工加入工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外贸易在唐宋时期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中总体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但就作为局部地区的明州而言,海外贸易与该地区区域地位的提升、商贸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海外贸易是唐宋时期明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